圍繞主題抓住主線教學設計
《圍繞主題抓住主線》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圍繞主體 抓住主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經濟生活》(必修1)第四單元第十課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本框學習的主要內容分為兩目,第一目: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主要內容:明確科學發展觀的地位,把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涵。第二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內容包括:介紹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措施和要求。第一目和第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從而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社會經濟生活閱歷,具備一些的經濟生活常識,通過近一個學期的《經濟生活》方面知識的學習,掌握了經濟生活基礎知識,為本框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學生社會閱歷尚淺,對本課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經濟術語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需要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資料,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知道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明確科學發展觀的地位和戰略意義,掌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措施和要求。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片面發展觀及其消極后果的了解,以及對科學發展觀的把握,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參與經濟生活的自覺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教學重點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地位及具體要求
五、教學難點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措施和要求
六、教學準備
學生通過預習自學教材,收集關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舉措的材料。
七、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理論聯系實際法、啟發式教學法
八、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知道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要使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至此,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奮斗的目標有了全面清醒的認識。然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合理有效的指導思想和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方式加以引導。
(二)新課教學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1) 片面的經濟發展及其后果
例:某地區砍伐大片森林,制作家具,然后投入市場銷售,這個地區的GDP因此增長了。但是,砍伐森林導致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甚至使人們失去家園和生存空間。
問題:這種GDP增長,對人民生活的改善、國家的發展有益嗎?
回答: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從反面證明: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
(2)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3) 科學發展觀的地位
是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 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Ⅰ:第一要務是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Ⅱ:核心立場是以人文本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的一大特色,這主要通過一系列民生政策來體現: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廣,2006年農業稅的取消,2008年經濟危機的應對及汶川地震后災區重建工作,近年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減免,農村60歲以上老人養老金發放,農村基礎設施及大型基建項目的建設,政府增加對低收入群體補助、保障性住房以及經濟適用房的建設,這些做法讓老百姓從中受益。
Ⅲ: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A:全面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
B: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C:可持續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Ⅳ: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十個統籌”
A:城鄉B:區域C:經濟社會D:人與自然 E: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F:中央與地方 G: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 H: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
I: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 J: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原因
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2)措施
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總額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沒有一個世界名牌;我國彩電、手機、計算機、DVD播放機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但關鍵芯片依賴進口。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每部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上述材料說明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術,加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中國只能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不是一個制造業強國。為此,國家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從而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Ⅱ: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例1: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
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26萬億美元,約占世界生產總值的5%;當年,我國消耗石油3億噸,約占世界消耗量的7.8%;消耗原煤21.4億噸,約占世界消耗量的39.6%;消耗粗鋼3.5億噸,約占世界消耗量的31.8%;消耗水泥10.5億噸,約占世界消耗量的47.7%。
問: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解。
——上述材料說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應該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我國能源資源消耗高,應該使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轉變。
例2:1999年,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3年,中央啟動了東北振興戰略;2004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首次進入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東部沿海的改革走在了前面。
例3:美國現代火車旅行家保羅·泰魯在《游歷中國》一書中寫道:“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經10萬筑路大軍歷時5年的奮戰,我國最終克服了多年凍土、生態脆弱、高寒缺氧這三大“世界性難題”,把鐵路修進了被稱為“世界屋脊”的西藏,實現了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創舉。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這大大改變了當地的交通狀況,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無限契機。
Ⅲ: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中央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采取若干舉措: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廣,2006年農業稅的取消,近年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減免,農村60歲以上老人養老金發放,農村基礎設施及大型基建項目的建設。與此同時,政府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格局。
Ⅳ: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例:2013年5月26日新聞聯播:有人發現,一群燕子把窩安在了河南新鄭的一處工地,幾天后,來這里打洞筑巢的燕子增加到到了幾百只。作為城市拆遷安置房,有八百多戶村民等著搬新家,一邊是安居工程要趕進度,一邊又擔心燕子受打擾,村民和施工方該如何選擇呢?為了保護燕子,工程必須停止,可燕子得7月份才能飛走,在得知要比原計劃晚兩個月才能搬家后,村民們紛紛表示理解。同時,施工方也表示,他們可以優化施工方案,把有燕子窩的這些樓,放在最后施工,以此減少損失。當地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和森林公安局還派出專人定期檢查巡護,讓燕子安心繁育。
(三)本課小結(略)
《圍繞主題抓住主線》說課稿
一、說教材
1、內容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經濟生活》第四單元第十課第二框《圍繞主題,抓住主線》。
2、地位 (核心課程)
①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中,都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掌握科學發展觀,是一個文科學生必備的政治素養,是各種測評中常考點。 ②學好這一課,有助于培養同學的創新、節約、憂患、公平等意識,樹立科學發展觀。本課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的平臺。從德育目標看,本課也是極其重要的核心課程。 綜上所述,我認為本框不單是第四單元的重點內容,更是全書的核心課程之一。
3、重點、難點
①本框題的重點是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重點依據:從德育角度講,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發展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基礎知識落實講,只有掌握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才能夠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和地位,才能掌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措施。
②本框題的難點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
難點依據: 同學們要完全掌握國家的經濟政策。他們的思維方式必須實現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從認知到實踐的三個轉變,這對同學的能力要求難度大。這一難點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強,由于涉及到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離同學的生活實際比較遠,理解的難度比較大。
二、說教學素材的準備
為了突破本課重難點知識,課前準備了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圖片、新聞報道和視頻材料,以發生在邵陽的人和事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共鳴,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時效性。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①邏輯性強:本課和上一框題是原因到結果的關系。上一框指出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明確經濟建設的新要求。本框則提供解決辦法---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措施。本框自身的邏輯是由概念到應用。先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內涵。進而引出當前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
②理論性比較強:本框涉及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它是黨的領導人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中國化最新的理論成果,所以理論性比較強。
③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參要求同學能闡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措施,(四項措施),能解決實際問題,能把理論運用到實踐,同學經歷從現象——本質——實踐的三個思維轉變,難度不小。
(二)教學過程分析
1、教學導入
設問、圖片導入:幾年前的邵陽
操作過程:
①學生回憶思考作答,老師逐步展示曾經邵陽工業污染的圖片與新聞報道,引起學生共鳴。
②構建第一個具體情境并提出問題:請談一談邵陽過去的發展給了我們什么警示? ③老師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歸納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并板書。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吸引同學的注意力,與現在的邵陽形成強烈的對比,引起學生共鳴,對學生心理形成震撼,引發學生關注環保問題,體會樹立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
2、教學推進
具體問題情境的構建:圖片素材、媒體報道、視頻資料的呈現——對邵陽正在進行的改變與明天的憧憬。
情境探究一:邵陽的今天(南天碧水,綠水青山)
操作過程:
①教師課件上呈現邵陽現在發展的優美圖片、新聞視頻報道以及邵陽市政府為實現科學發展所采取的具體措施。
②構建第二個具體情境并提出問題:請結合視頻、材料和生活,談談邵陽今天的發展是如何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的?(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③老師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歸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并板書。
設計意圖:
解決本課的重點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通過對邵陽前后發展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的魅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能力,閱讀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進一步升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情境探究二:邵陽的明天(如何保護好南天碧水,綠水青山,實現更好的發展) 操作過程:
①緊接著第探究一中邵陽人民為維護南天碧水做出的一番努力,創建第二個具體的問題情境:為了建設更加美麗的邵陽,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應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促進邵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②教師給予具體方向和要點的提示:可從科技創新、經濟結構、新農村、環保等方面探討,并采取PPT嵌套方式展現邵陽企業發展具體素材的對比突破自主創新能力的要點。
③老師啟發誘導學生思考,歸納、總結學生的答案并板書。
設計意圖:
解決本課難點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實現科學發展的具體措施。通過現實情境和問題的創設,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企業發展的具體素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經濟數據和經濟現象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感悟創新的重要性,強化科學發展觀的德育作用。
3、課堂小結
操作過程:
①教師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和板書的呈現
②老師提示、點評和補充,用幻燈片和黑板簡單的板書展示老師的體系以供參考。 設計意圖:
對教材重難點知識的歸納總結和呈現,學生對知識的生成和升華。
四、說課教學實踐活動的收獲及反思
此次研培除了學到了許多實用的教育教學技術,掌握了基本教學素材的選取、整合和運用的方法,其實更多的是對教學理念的更新和觸動,技術只是一個運用的形式和手段,而理念才是教學最內在的精華和導向。
反觀自己的教學,雖然我也經常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經常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整合教學素材,但總是游離在膚淺的層次,沒有對現有的技術條件與素材進行有機整合與升華,沒有正真內化為習慣性思維和行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逐步把研培所學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看了“圍繞主題抓住主線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