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話題材料寫作文
語文試題分析和評價報告中提到,今年"有一些考生的作文流于材料的羅列,滿足于堆砌和鋪陳",文章空泛,得分不佳。不過,從樂觀的角度看,學生的作文具備了寫好議論文的基本條件之一——充分的論據,既然論證材料具備,那就不怕不能很好地論證論點,只是存在這樣問題:如何用好這些材料?
如何用話題材料寫作文
一、巧用材料中的精美句子作為“題記”,提挈全篇,有畫龍點睛之妙
仍以上述話題材料為例。某考生擬題為《探訪人生的美妙境界》,又在標題下面點綴了一個“題記”:
人生恰如霧海航行,在時刻自警自省的同時,還應該悠然一些。如此,才能真正地體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
該生用一雙發現的眼睛摘出材料中最具哲思美的句子權作“題記”,接下來寫作文就順當、自如多了。
二、“吃透”材料的“意”,巧用它來寫寓言,編故事
比如下面這道作文命題:
英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有一個著名的“霧海航行”的例子。他說,如果海上出現大霧,那會有兩種情況出現:一是乘客和水手慌張,擔心安全;二是忘卻了自身的危險,轉而去欣賞海上大霧的朦朧景色,那遠離塵世的沉寂給人以恬靜的超然感覺。
愛德華認為第一種情況是因為人們把海霧和自身安危聯系在一起,沒有距離,所以無法體會美感;第二種情況是因為人們拋開了一切,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大霧,這時,人們與海霧之間產生了距離,他稱之為“心理距離”。
其實,人生恰如霧海航行,在時刻自警自省的同時,還應該悠然一些。如此,才能體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請以“人生的美妙境界”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某考生把握材料中“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大霧”一語,以《讓困難轉180°》為題,編成一個“我迎著大霧航行”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當“我”遭遇濃霧和巨浪時,海鷗、海燕點醒智慧、激勵斗志的生動點染,充滿詩意與哲理,讓評卷老師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三、提煉材料,讓它成為一個論據,“為我所用”
還以上面那個材料為例。某考生在構思寫作議論性散文時,就作了如下的精心考慮:
記得英國心理學家愛德華也有一個著名的“霧海航行”的例子。它告訴我們在大霧出現的時候,忘卻自身的危險,轉而欣賞海上大霧的朦朧景色,你會領略到一種恬靜的超然感覺。
此例就地取材,豐富了行文,值得稱道。
四、受材料的啟發、觸動,換一個視覺,切進新的思考
如下面一個話題:
物換星移,冬去春來,這是大自然的風景;霓虹閃爍,大廈摩天,這是都市的風景;亮麗青春,瑯瑯書聲,這是校園的風景。詩人卞之琳《斷章》中“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情境,有人認為堪稱最美的風景。但也有人說最美的風景總是不能到達的地方;還有人說,在善于發現的眼里,到處都有風景。請以“最美的風景”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材料中提到一些自然的風景,但我們不能“撿到筐里都是菜”,緊扣“在善于發現的眼里,到處都有風景”一語,你興許會“剪輯”出一幀幀最美的人文風景:落日余輝中老兩口相互攙扶、蹣跚前行的身影;冒著霏霏細雨辛勤勞作的父親的背影;冬夜里守著一盞孤燈為兒女縫補衣裳的母親的面容;夏日里頂著驕陽檢修路燈的電力工人的身姿;病房里互相關愛的場景;領獎臺上充盈著溫馨氣息的微笑、眼神以及手勢……一旦將它們攝入眼簾,再傾注于筆端,這種種風景不就有了特別韻味么?
五、化用材料,設計開頭、結尾或過渡
如下面一道作文題:一首小詩寫道:“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學會感激,感激一切助你成長的人。請以“我成長中的感激”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可化用作開頭:“成長的歷程離不開感激。我讀過這樣一首小詩……”
可化用作結尾:“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正是學會了感激,我才漸漸成長。”
可化用作過渡:即先敘寫一件“絆倒自己”或“遭遇欺騙”的事,再化用詩句作為過渡語,使前后緊密銜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