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4006名本科新生冒雨報到
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于1952年實行,于1965年廢除,于1977年恢復。是對中國學生高中三年學業水平的一次總結,是一種相對公正、公平、公開的人才選拔形式。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北大的4006名本科新生冒雨報到相關消息!
9月6日,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4006名北京大學本科新生報到。雖然不少家長陪伴孩子來校,但多數新生都將家長安頓在宿舍或擋在報到現場外,獨自一人完成報到流程,邁出大學生活的第一步。
農村新生比例近年最高
據北大學生資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北大本科新生中共有500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學校根據學生家庭情況制定了助學金方案,學生在今年最高可獲得2萬元助學金。100名經濟特別困難的新生已提前獲得2000元“燕園關愛助學金”,用于購買車票、生活用品等。
經濟困難新生還將領到基本生活物資禮包和成長禮包。基本生活物資禮包價值2000元到7000元不等,約有100名新生每人獲得一臺筆記本電腦。成長禮包則包括優才拓展項目、青年領袖項目等13個為經濟困難新生打造的成長支持項目。
北大學生資助中心在開學前就為受助新生建立了微信群,學生在手機上能查詢到自己在本學年將獲得的所有資助項目。
今年,北大錄取農村學生比例為19.14%,為近年來最高。學校加大力度執行貧困地區專項計劃和“筑夢計劃”,并在“博雅計劃”、自主招生和高考錄取中對農村地區考生進行政策傾斜,一批優秀寒門學子脫穎而出,在北大迎來夢想起航。
225名學科競賽金牌上北大
今年北大共錄取4006名本科生,其本部3175人,醫學部831人。在今年的統考招生中,北大錄取的全國各省文、理科實考分前十名人數在各高校中居首;在全國20個省份的理科錄取線居各高校之首。
基于北大的理科學科優勢,今年該校招收了一批學科競賽優勝者。全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競賽共產生金牌386人,其中225人被北大錄取。
今年,北大加大自主招生改革力度,根據不同選材定位,通過“博雅計劃”“筑夢計劃”和自主招生分別開展自主選拔。為了確保選拔的公平公正,北大通過本科招生專家委員會遴選組建自主選拔專家團隊,負責初審、測試等環節。學校紀檢監察部門全程監督初審和測試過程。在填報志愿階段,北大招生老師對入選資格考生進行報考輔導,確保志愿填報無紕漏。
今年,本市志愿填報改在高考后進行。北大專門開辟多個咨詢點,每天由來自各院系的專家對考生報考中遇到的問題耐心解答。填報志愿階段,共有超過500人次考生前來咨詢。
北京理科狀元重新逐夢
昨天上午9點半,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狀元劉智昕獨自一人來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報到。劉智昕身著連衣裙,一手抱著一大摞報到資料和書籍,一手用手機掃描著“北大光華本科項目”微信二維碼。“有些忙亂,但是很興奮。”劉智昕笑著告訴記者。父母沒有陪伴她報到,而是留在宿舍幫忙收拾東西。
劉智昕說,早上8點就到達北大,辦完基本手續后先去了宿舍,她被分在下鋪。劉智昕表示,從報到當天起就會住校,一開始會每周回家過周末,但以后將逐漸延長在學校獨立生活的時間。劉智昕說,早就忘記了自己理科狀元的身份,“現在要在北大重新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這是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令人期待。”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蔡雨玹已經在8月底提前到校報到,她被北大元培學院錄取。
距離高考還有九個月:他已被北京大學錄取
“兩年多的時間變成了兩米高的書塔…也許有一天我會走到這條路的盡頭,但是起碼我還賺了一臺顯微鏡。”前幾天,金華一中高三(16)班的蘇嘉昱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自己的動態。
8月20日,第二十四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在江西閉幕。除了賺到一臺顯微鏡之外,蘇嘉昱還拿回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決賽金牌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預錄取通知書。這也意味著,在離高考還有9個多月的時候,他已經被北京大學“掐尖”了。
決賽之前
北大跟他簽約
昨天下午,記者在金一中見到蘇嘉昱時,他正在生物組的教師辦公室看書,桌上攤著《生物學》等三本大塊頭的專業書。
指導老師王少華說:“這次比賽,浙江省選拔出8名學生參賽,蘇嘉昱的成績排名全國17,全省第一,真的很不容易。”
“只要自己感興趣,競賽也不辛苦。”說起自己的競賽之路,蘇嘉昱顯得非常淡定。
決賽的理論考試安排在17日下午。事實上,當天上午,北京大學招生辦的老師就跟蘇嘉昱簽了協議。原來,16日晚上,北大的面試官就去寢室找到了浙江隊的學生。
“我睡得早,面試官找到我時,我已經睡在床上了。”蘇嘉昱的心態特別好,大賽之前從不臨時抱佛腳。
起床后,他跟浙江隊的隊友一起參加面試。集體面試的時候,蘇嘉昱經常發起話題打破僵局,這也使得他在面試中獲得加分。
本來心態就好,再加上北大的協議書落袋為安了,蘇嘉昱走進考場的時候心態很放松,最終取得了全國第17名的好成績。
競賽題目靈活有趣
考到了小龍蝦和玫瑰花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的分量相當于電影界的“奧斯卡”,這樣大賽都會考些什么內容?
蘇嘉昱說,競賽分為理論與實驗兩部分,題目非常靈活,也很貼近生活。它考察的絕不是描述性的知識點,比如有一道植物學的多選題考的是:月季和玫瑰誰的刺多?葉子數目、質地分別怎么樣?
“玫瑰的刺更多一點,它的葉子是紙質的……”這道題目,蘇嘉昱和同學平時就討論到過。
還有一道題目恐怕連專業的吃貨都回答不了:小龍蝦怎么分雌雄?
這么刁鉆的問題,他們在平時吃飯的時候居然也討論過。雄的龍蝦第一腹足特化為交接器,也就是生殖器。所以說,要學好生物,除了要有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觀察,還要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并且善于歸納。
兩年時間里,他看過的生物學書籍摞起來有兩米多高,都快趕上姚明了。
“他思維很活躍,看書速度很快,能夠提煉出自己的東西。”王少華老師說。
像《遺傳學》、《現代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蘇嘉昱基本都看過。可以這么說,他看過的書目已經超出了大學本科生物專業的必修書目。
家里人都愛化學
他卻偏愛生物
蘇嘉昱有一個雙胞胎哥哥也在高三(16)班,金華一中的“領軍班”。在家里,爸爸、媽媽、哥哥都是學化學的,可他偏偏喜歡生物的。也因為如此,他笑著說自己“在家里沒有共同語言”。
不過,自從學了生物后,平時大家出去玩看到不認識的植物、昆蟲都會來問他。有時候,他也會被問倒,不過,這會更加激發他的求知欲。如果能答出來,那當然非常有成就感。
蘇嘉昱說,喜歡生物是從高中開始的,越是接觸就越發喜歡這門學科。生物里有很多沒解開的問題,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應用性也非常強,對自己也是一個挑戰。
除了生物好,蘇嘉昱各門功課都很平衡。他的作文寫得好,而且還是學校的最佳辯手。不過,學霸也有遭受挫折的時候,比如說數學考過兩次班級平均分,也被家長痛批過。
學霸說自己的學習不靠刷題,而且也不參加校外的培訓班。平常周末在家,兄弟兩個最大的愛好就是聯機打游戲。
盡管不用參加高考了,接下來的時間也被他排得滿滿的。首先要做好入選國家隊的準備,其次,得補一補因為競賽拉下的英語。明年3月份,他就要進入北大預科班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