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3高考和選考時間表
浙江2023高考和選考時間表
日期 | 考試科目 | 考試時間 | |
6月7日 | 上午 | 語文 | 09:00-11:30 |
下午 | 數學 | 15:00-17:00 | |
6月8日 | 上午 | 技術 | 09:00-10:30 |
下午 | 外語 | 15:00-17:00 | |
6月9日 | 上午 | 物理 | 08:00-09:30 |
思想政治 | 10:30-12:00 | ||
下午 | 化學 | 15:00-16:30 | |
6月10日 | 上午 | 歷史 | 08:00-09:30 |
生物 | 10:30-12:00 | ||
下午 | 地理 | 15:00-16:30 |
高考期間考生的注意事項
一、考試當天應注意的事項
1、高考當天早些起床瀏覽一下備考筆記、重點公式、重點定理和熟語。
2、注意早餐的營養,不可有大的改變,最好與平常差不多。
3、前往考場應有一定的提前度(15~20分),以防路阻。
二、兩科考試之間如何度過
1、要學會迅速遺忘上一門考試,并吸取教訓,調整戰略,千萬不可后悔而不能自拔。
2、作好思維的轉移,使思維在相關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上獲得一段時間的預熱。
3、注意休息與飲食。
三、應試要點
1、填涂好個人資料,特別是準考證號碼和姓名號碼要絕對準確,填寫后需再查一遍。
2、瀏覽試卷,把握全面(相互聯想,開闊解題思路,消除記憶阻滯),充分利用開考前的五分鐘,分秒必爭。
3、由于所有科目實行網上閱卷,保持卷面整潔尤其重要。
四、考試心態
1、堅持“我行,我能考好”,“雖然我有些緊張,別人也同樣緊張,沒什么可怕的!”“我不可能都會做,但一定要把會做的做對!”
2、考試全程都要確定“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難人難,我不畏難”的必勝信念,使自己始終處于最佳競技狀態。
高三生如何快速進入高考學習狀態
一、自我調整
所謂的自我調整就是學生本身關于心態上的改變。在高一高二是時候,會覺得高三距離自己很遙遠。并沒有意識到高三來臨,進入高考期的自己該用什么樣的姿態進行面對。
所以學生應該自我暗示,或者每天睡前都強調一遍自己已經升入高三,不能再渾渾噩噩。這樣的自我暗示會比家長或者老師每天在耳邊嘮叨效果要好得多。高三生不妨試一下,時間一長,就自然而然地有高三生的緊張感和壓迫感。
二、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就是有助于自己當前學習方面提升的計劃書。將自己每天要學習的東西計劃好。以免在想要學習的時候,卻不知道該學什么,從哪學起。
有關學習計劃指定的方法,就是根據別人的學習計劃,慢慢總結。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調整,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不能直接引用別人的,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改變自身作息習慣
隨著高三的臨近,學生的早中晚自習會和高一高二之間產生差距。很多高三生的早晚自習會調的時間更加長一點。所以說學生的作息規律也要隨著改變。睡覺時間不應該應該按照正常的時間計算了。很多同學會晚上熬夜進行學習,熬夜很正常,高三生很少有不熬夜的,除非是學習天才或者不愛學習。
人最合適的的睡眠時間在6-7個小時左右。所以說高三生在11-12點之內要進行休息。起床時間一般會在5-6點左右。有關午睡時間就要按照學校的安排了。學生最好不要太晚休息,因為這樣會使你的身體機能下降。
四、家人不要對學生過度干預
家長對于高三的學生一定不要進行過多的干預和問候。很多學生雖然知道家長在關心自己,但是問多了還是會感到煩躁。
家長如果想要關心學生,可以從學生平時的語言,動作,表情中觀察。如果發現什么不對的地方再進行詢問。最好可以趁機的開導一下學生,但是不要一副說教的嘴臉。因為這樣真的會使學生增加學習壓力。最長也就一年時間,家長們盡量不要對學生進行刺激。
高三學子應該如何備戰高考
1、鞏固知識
到了高三以后,基本是不會學習到新的內容的了,所以現階段要做的是掃除知識結構中的一些知識障礙,把高中三年學過的知識考點知識連接成線,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2、歸納總結
把高中學過的必修和選修的課本全部找出來,把每個科目的重點知識都歸納總結好,然后結合參考書和歷年高考大綱,標注出一些常考的、易見的重點考點。
3、查漏補缺
高三這個階段基本就是對各個科目以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深度強化,然后再把不會的題目攻破,對錯題進行改正,就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
4、學會反思
以上所述的是高考成功的一個秘訣,但是除了這些還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反思,反思一下自己如今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是否相符現階段的備考,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改正自己備考時出現的一些錯誤。
5、拓展知識
在備考的時候除了從課本上學到知識外,我們還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畢竟像語文、英語等科目都是有閱讀題的,這些題目都是課外知識,所以我們要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6、勞逸結合
在高三這個階段,我們不能一味的盲目進行復習,要須知物極必反的道理。在復習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放松,要做到勞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