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的所有制形式
自然資源的概念
自然資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價值、可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 。自然資源部職責涉及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濕地、海域海島等自然資源,涵蓋陸地和海洋、地上和地下。
自然資源分類是自然資源管理的基礎,是開展調查監測工作的前提,應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充分借鑒和吸納國內外自然資源分類成果,按照“連續、穩定、轉換、創新”的要求,重構現有分類體系,著力解決概念不統一、內容有交叉、指標相矛盾等問題,體現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能滿足當前管理需要。
根據自然資源產生、發育、演化和利用的全過程,以立體空間位置作為組織和聯系所有自然資源體(即由單一自然資源分布所圍成的立體空間)的基本紐帶,以基礎測繪成果為框架,以數字高程模型為基底,以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為背景;
按照三維空間位置,對各類自然資源信息進行分層分類,科學組織各個自然資源體有序分布在地球表面(如土壤等)、地表以上(如森林、草原等),及地表以下(如礦產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支撐生產、生活、生態的自然資源立體時空模型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干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于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干旱→地面空氣干燥→氣候資源改變。
我國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
人均資源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資源總量上,我國并不少,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就顯得很少。水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耕地為30%,森林為4%,草地為32%,許多礦產資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衡。資源分布與經濟區域結構不匹配。例如,水資源的83%集中在占全國耕地38%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而黃、淮、海、遼河等流域,耕地占42%,水資源卻僅有9%。礦產資源的80%分布于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長江以北,而工業卻集中在東部沿海,能源消費集中于東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