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備考心理 考生如何做好高考心理準備
第二,明確自己的高考目標,并將其分解為能做到的短期計劃,力爭每天都有扎實的收獲。比如,就語文學科來說,你如果在現代文閱讀板塊還有較大缺漏,就可以爭取每天限時做一篇現代文閱讀訓練(也可以是舊題)。做完習題之后,還要研究題型,歸納答題技巧,鞏固相關知識點。
高考的考查內容是相對固定的,十天下來,你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如果說知識是一張網,那么每天補一點,幾個月之后,你的“網”一定比現在嚴密。
第三,堅持。失敗并不可怕,放棄才是悲劇。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央視名嘴白巖松當年在高考前作了一個規劃:先弄清要看的書有多少頁,還剩多少時間,然后一天一天堅持。他最終通過高考成功逆轉自己人生的下半場。所以,還等什么呢?趕快行動吧!
這種心理現象常見于成績波動較頻繁的同學。尤其是在成績下滑時,有些考生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應該是這種水平,渴望立馬就讓成績有個飛躍,另一方面卻又無計可施。于是,迫切想要從身邊成績比自己好的同學身上得到一些啟迪,但這種時候,也往往容易失去主見,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比如,別人復習什么他也跟著復習什么,別人做難題,他也跟著做難題,全然不顧自己的現狀。甚至,考試時別人翻卷的聲音也會引起他的焦慮:“哎呀,他怎么能做這么快?”或者一見到努力一段時間成績還沒有起色,就偃旗息鼓、自暴自棄。
此種情況,歸根到底是自卑作祟,對自己的基礎和能力沒有自信。
對此,考生要找出成績波動的癥結所在,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第一,要樹立信心。墨子曰:志不強者智不達。考生要把眼光投向自己成績的最高峰,告訴自己:“原來我也能這么優秀,之所以現在成績波動,是因為知識點沒有掌握好或者考試時思維沒打開。”
第二,以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現在失敗也不錯,能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正有利于查漏補缺。
第三,最關鍵的還是求助于老師,有效分析自己的現狀,找出成績波動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突破難點。
第四,切忌好高騖遠,更不要盲目地模仿他人。尤其是在最后三個月,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復習計劃,回歸課本,加強對主干知識的復習,將基礎一步一步夯實,將知識結構一步一步完善,找到自己成績的“增長點”。
每次考試之后,總有那么一些考生愁眉苦臉,他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哎呀,這道題我為什么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數呢?那另一半的分數我要怎樣才能拿到呢?”
此種情況多出現在成績中等以上的考生中間。他們由于自身素質較好,周圍人對他們的期望值較高,所以他們對自身的要求也比較高,于是力求每分必爭。事實上,依據這些考生的能力,試卷的20%左右的分數,他們是很難拿到的。這些同學因為長期糾結于某道難題拿不到滿分,以致自信心備受打擊,從而節節敗退。
這部分考生要明白一個道理: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高考試卷中有20%左右的題是難度較大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高考正是憑借這些試題,將考生們分別扔進985院校、211院?;蚱渌盒!?/p>
每個人的能力和基礎是不同的,所以,考生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知道哪些題目是自己能做對的,哪些題目是自己應該盡力而為的,遵循心理學中的“最近發展區”原理,讓自己享受成功感。當然,不是說就徹底放棄難題,而是平時做難題時,不要把難題看成一個大塊,因為這樣看到難題不會做就容易泄氣,而應將其看成一個個得分點,盡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分。
面對各種難題時,考生還可以采取這樣的心理“戰略”:“我覺得難,別人也會覺得難,但我不畏難;我覺得容易,別人也會覺得容易,但我不大意。”
考生有時要學會放棄,不能將心思全部放在難題上,以免在容易得分的地方因為時間不足而失誤。
除了避免上述常見的三種不良心理現象外,考生還要關注和避免下列現象。
由于懼怕失敗,便整天焦慮于如何避免失敗的“求敗心理”現象;看似很刻苦,但效率很低,還因為長期熬夜而導致身體素質下降的“開夜車”現象;總想超越別人,卻一時無法做到,因而情緒上常常處于緊張不安狀態的“成就焦慮”現象;勤奮學了,認真做了,學習成績不再提高或提高不明顯,甚至稍有下降的“高原現象”。
這些心理現象容易導致壓力增大,造成緊張、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雖然適度的焦慮可以促進學習和考試水平的發揮,但是如果任由這些壞情緒發展下去,不主動想辦法調適自己的心理,那么,這些不良心理會嚴重影響自身潛力的挖掘和考試水平的發揮。
因此,考生應該主動調整心態,優化情緒;不以難悲,不以易喜;贊揚自己,悅納自己。
以平常心淡化高考,用自信心面對高考,用堅持挑戰高考,相信夢想一定會在六月開花結果。
看了“高考考生備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