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篇1】
1、概況:
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2、四大發明的產生與傳播:
(1)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_。
(2)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了彩色套印技術。北宋平民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3)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為了抵御遼、西夏和金的進攻,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
(4)指南針。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后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5)傳播
a.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b.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d.歐洲人還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二、《九章算術》和珠算
1、《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2、珠算
珠算運算法編成歌訣流利順口,配合小九九和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運算如飛。明清時期,珠算應用得到普及和發展。明朝時,珠算法已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世界其他地區。
三、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恒星的赤道坐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四、《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歷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五、《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篇2】
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五代十國時期(大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篇3】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成為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二、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蘇。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③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新儒學.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統一來維護政治的統一。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展,有利于漢代的統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起用儒者參政。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4.影響:①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②教育逐漸為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