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高中語文
語文學科分數的區分度不高,差別不大,很多人認為翻來覆去的研習課本,沒有多大用處,又有人聽說高考語文以課外內容為主,以知識的牽移和運用為重點,課本學不學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
殊不知,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們即將使用的教科書體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對高考起一定的導向作用,它雖不等于全部的出題內容,但卻是個范本,是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學到知識規律是重點,通過大量純正優美的文學作品提高審美情趣是難點。
二、精積細累、咬文嚼字
從高一就達到一個共識,文科的學習方法唯有兩字——積累。語文知識廣博,短時間里絕難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積累是不行的,必須要仔細、要反復、要記牢。
舉個例子:要能順利地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就必須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的知識,這樣才能具備從同一實詞或虛詞的若干義項中選擇它在上下文語境中應取義項的能力。
又如:為保證普通話的順利推行,高考每年堅持在第一題中考查漢語語音。對于那些多音字、同音字,你是否做好應試的準備了?
三、動腦動手、相輔相成
所謂動腦動手就是勤思考、多練習。易于思考,樂于表達。我們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兩個特點:一是選作教材的編著理念相對超前,道德說教相對減少,而人文因素相對增加;
二除課本之外,還有讀本,閱讀量較大。可見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同學們不要做人云亦云的“復印機”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留意日常生活中時代感強的事件,廣泛涉獵名家著作,讓聽說讀寫發揮到極致,真正實現語文學科重基礎、重能力、重應用的導向。
高考語文復習策略
1、在安排語文復習內容時應側重于以下方面:一是回顧整理,二是抓增長點。這一階段,一些長期無法解決且對自己預期成績影響不大的突出難點,可以適當放手,騰出精力回顧整理。“回顧整理”的主要作用是保溫和鞏固,同時讓知識進一步形成語文知識體系,使自己對高考相關“知識點”把握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清。
2、在語文練習中,充分熟悉題型,了解命題思路,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找到應試狀態。考生要注意查漏補缺,在語文模擬考試和平時練習中,對暴露出的問題不可輕易放過,應適當回歸課本或再次溫習課堂講義,夯實基礎,找到解決辦法。
考生要注意補充“源頭活水”,新課標高考尤其重視對學科能力的考查,而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平時實踐和積累而習得的。因此,僅僅做試卷或習題是不夠的,仍需經常閱讀、思考和寫作,哪怕臨近高考,也不可亂了陣腳,更應咬定青山不放松;
每天堅持高質量高層次的閱讀,堅持深刻廣泛的思考,以及經常性地動筆寫作,哪怕進行提綱式或段落式寫作,這些都是培養和保持乃至提高語文能力的最佳途徑,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有了源頭活水,應對高考自然輕松自如。
高中語文必備知識點有哪些
1語文知識點20條
1.小說三要素:
A 人物 B 情節C 環境
2.議論文三要素:
A 論點 B 論據 C 論證
3.比喻三要素:
A 本體 B 喻體 C 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
何時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過 how 何果 what
5.律詩四條件:
A 八句四聯(首頷頸尾)B 偶尾同韻 C 中聯對偶 D 平聲合調
6.五種表達方式:
A 敘述 B 議論 C 抒情 D說明 E 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
A 舉例子 B 列數字 C 打比方(喻)D 作比較 E 分類別F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
A 總分總結構 B 總分結構 C 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
A 按時間順序 B 按空間順序 C 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
A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B 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
A 舉例法 B 對比法 C 喻證法 D 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方法:
A 比喻 B 擬人 C 排比 D 夸張
E 反問 G 反復 F 設問 H 對偶
(簡記為:喻擬排夸,二反設對)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
A 外貌描寫 B 語言描寫 C 動作描寫 D 心理描寫
(簡記為:外語動心)
14.七種短語類型:
按功能劃分為七種
A 并列短語 B 偏正短語
C 主謂短語 D 動賓短語
E 動補短語 F 介賓短語
G 的字短語
按詞性分三種
A 名詞性短語
B 動詞性短語
C 形容詞性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
A 主語 B 謂語 C 賓語 D 補語 E 定語 F 狀語
16.十二詞類(性):
A 名動形 B 數量代 C 副介連 D 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序):
A 順敘 B 倒敘 C 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
A 表引文內容省略 B 表列舉事項省略 C 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
A 表解釋說明前文 B 表后文跳躍轉折 C 表聲音中斷延長 D 表時地數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
A 表引用實際內容 B 表諷刺反語 C 表特定稱謂 D 表著重強調
2語文學法歸類
1.課文預習六步法:
A 查注生詞,掃清三字 B 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C 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 標明段序,分清結構
E 畫關鍵句,體會作用 F 簡寫主旨,歸納特色
2.學生課堂聽講五法(細聽講做筆記):
A 聽到 Listen B 看到 Look
C 寫到 Write D 說到 Speak
E 思到 Think(耳眼手嘴腦五官并用)
3.賞詩三步法:
A 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 譯析字面(通譯全詩,分析景情)
C 闡明主旨(簡述內容,闡明理趣)
4.劃分文章結構四法:
A 依據表達方式
B 找尋明暗線索
C 依據時空順序
D 依據邏輯順序
5.分析八種關鍵句作用:
A 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題句)
B 點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 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懸念句)
D 承上啟下,自然銜接(過渡句)
E 前后照應,和諧統一(照應句)
F 側面烘托,間接映襯(烘托句)
G 后文鋪墊,埋下伏筆(鋪墊句)
H 增強語言,突出特征(修辭句)
6.辨別七類文章寫法:
A 對比寫法
B 象征寫法
C 烘托寫法
D 以小見大寫法
E 先揚后抑寫法
F 虛實結合寫法
G 夾敘夾議寫法
3寫作手法26個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
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
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
開端、發展、、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
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
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
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
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
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
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精選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首,分風、雅、頌三部分,其表現手法是賦、比、興。
2,“四書”是《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的合稱。
3,“五經”是儒家經典的合稱,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4,《楚辭》是戰國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來的新體詩。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離騷》是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撰,后由魯國史官左丘明為之作傳,全名叫《左氏春秋傳》,簡稱《左傳》。《春秋》記錄了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的歷史大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6,《國語》是第一部依照國別記敘各國史實的國別體史書;西漢編定的《戰國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國別體史書,共十二國策33篇。
7,《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體例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8,《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上比《史記》少了“世家”,共四個部分組成。《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
9,《漢書》作者班固(東漢),《后漢書》作者范曄(南宋),《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
10,《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據《水經》作注,是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歸納總結
古代詩詞鑒賞與默寫(12-13分)
考查內容:形象、語言、技巧、內容情感
1、形象
答題提示:(省略號內為結合詩詞分析)
①通過對……內容的描寫,②描繪了一幅……的景象(圖景)/營造了……的意境/表現一個……形象。
2、語言
3、表達技巧P
(1)修辭手法(常見9種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夸張、
排比、設問、反問、反復
(2)表現手法(相反記憶)
(涵括描寫手法)
動靜、虛實、遠近高低、正側面、抑揚、
聯想想象、工筆白描、對比、襯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見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觀情感字詞)
②間接抒情
答題提示:本詩運用了…手法,寫出+具體體現的詩句意思+這樣寫…(效果、情感)
4、內容情感(題材分類)
5、解題建議:(準確答題有“幾看”)
(1)題目(大小標題)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關鍵詞(帶有主觀情感字詞)
(6)題干(問題問什么答什么)
建議:
定點取向,多方印證,勿先入為主斷章取義。
6、名句名篇默寫
(1)理解分類記憶;
(2)高中部分的詩詞文務必過關;
(3)重點記憶不熟練的篇目;
(4)對錯字、生字、難字別放過,多寫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