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特征:層次性、整體性、差異性、可變性、開放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
1、兩地自然環境的異同
長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相同點 | 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風區,雨熱同期 | ||
不同點 | 地理位置 | 位于30°N附近,東部沿海中部; | 位于43°N——48°N,地處東北地區的中部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較好 |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稍強 | |
土地條件 | 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 | 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 | |
礦產資源 | 貧乏 | 石油資源豐富 |
2、地理環境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農業 | 耕作方式 | 水田耕作業為主 | 旱地耕作業為主 |
主要糧食作物 | 水稻為主 | 春小麥、玉米為主 | |
主要經濟作物 | 油菜、棉花 | 甜菜、大豆 | |
作物熟制 | 一年兩熟或三熟 | 一年一熟 | |
備注 | 水產業較發達 | 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 |
工業 | 綜合性工業基地 | 重化工業基地 | |
商業 | 商業貿易發達 | 沿邊商業貿易較為發達 | |
人口和城市 | 人口稠密,城市眾多 | 相對地廣人稀,城市較少 |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
1、開發早期——水土條件限制區域農業發展。
2、農業社會——科技的發展使原來的制約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為有利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主要糧食產地和桑蠶、棉花產地。
3、工業社會——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和棉花生產地位下降。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領域:
(1)區域地理環境研究: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2)大眾化應用:導航等
二、遙感(RS)
1、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組成: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處理設備
3、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戶設備部分
3、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定位、測速、導航、授時)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2、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之間的關系:遙感(RS)獲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2、數字地球: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2、表現: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3、基本過程:
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化景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概況
(1)位置范圍: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主要景觀: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4)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2)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大風日數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三項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兩條原則:
(1)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一個重點: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五條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5、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現狀——寧夏中衛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
2、生態功能: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
3、環保功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等
4、森林急劇減少的危害: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熱帶雨林的分布
(1)緯度分布:赤道南北兩側,大陸向風地帶可伸展到南北緯15°——25°
(2)地區分布: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3)最大分布:亞馬孫熱帶雨林
2、熱帶雨林的全球生態環境效應
(1)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被稱為“地球之肺”
(2)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種最多,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三、雨林生態的優越性和脆弱性
1、優越性: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壞——雨林生長所需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體內,而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類破壞的部分
(2)難恢復——儀琳植被一旦被毀,養分遭受強烈淋洗而很快喪失,雨林生態系統則很難恢復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1、雨林被毀的原因
(1)根本原因: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的發展需求
(2)直接原因: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開辟大型農牧場;采礦、修路、城鎮建設
2、亞馬孫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五、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1、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2、保護雨林的措施:
(1)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2)加強雨林管理和寶華,建立自然保護區;
(3)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4)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5)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6)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一、能源的分類
(1)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2)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二、資源開發條件
1、資源狀況——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1)儲量豐富
(2)分布范圍廣,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3)煤種齊全,十大煤種都有分布
(4)煤質優良,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
(5)開采條件好,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
2、市場——廣闊
(1)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發展使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2)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3、交通條件——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三、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四、能源的綜合利用
1、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2、采取的措施——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建設,構建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三條產業鏈
3、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1)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2)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
(3)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
(1)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2)大力發展農業 、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3、“三廢”的治理:
(1)廢渣:回收再利用
(2)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3)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一、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1、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開發注意:
(1)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2)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3)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2)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3)水文: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
(4)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二、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后期:人口激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三、流域的綜合開發
1、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修建水壩。
2、水壩的功能:防洪、灌溉、航運、發電 、旅游 、養殖等。
3、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5、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