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學科學習方法 > 地理學習方法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時間: 嘉欣2 地理學習方法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特征:層次性、整體性、差異性、可變性、開放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

  1、兩地自然環境的異同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點

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風區,雨熱同期

不同點

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東部沿海中部;

位于43°N——48°N,地處東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較好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稍強

土地條件

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

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

礦產資源

貧乏

石油資源豐富

  2、地理環境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農業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業為主

旱地耕作業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

水稻為主

春小麥、玉米為主

主要經濟作物

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

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

備注

水產業較發達

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工業

綜合性工業基地

重化工業基地

商業

商業貿易發達

沿邊商業貿易較為發達

人口和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眾多

相對地廣人稀,城市較少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

  1、開發早期——水土條件限制區域農業發展。

  2、農業社會——科技的發展使原來的制約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為有利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主要糧食產地和桑蠶、棉花產地。

  3、工業社會——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和棉花生產地位下降。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領域:

  (1)區域地理環境研究: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2)大眾化應用:導航等

  二、遙感(RS)

  1、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組成: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處理設備

  3、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戶設備部分

  3、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定位、測速、導航、授時)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2、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之間的關系:遙感(RS)獲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2、數字地球: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2、表現: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3、基本過程:

  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化景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概況

  (1)位置范圍: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主要景觀: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4)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2)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大風日數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三項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兩條原則:

  (1)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一個重點: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五條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5、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現狀——寧夏中衛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

  2、生態功能: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

  3、環保功能: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等

  4、森林急劇減少的危害: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熱帶雨林的分布

  (1)緯度分布:赤道南北兩側,大陸向風地帶可伸展到南北緯15°——25°

  (2)地區分布: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3)最大分布:亞馬孫熱帶雨林

  2、熱帶雨林的全球生態環境效應

  (1)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被稱為“地球之肺”

  (2)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種最多,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寶庫

  三、雨林生態的優越性和脆弱性

  1、優越性: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壞——雨林生長所需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體內,而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類破壞的部分

  (2)難恢復——儀琳植被一旦被毀,養分遭受強烈淋洗而很快喪失,雨林生態系統則很難恢復

  四、亞馬孫開發計劃及其影響

  1、雨林被毀的原因

  (1)根本原因: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和貧困導致的發展需求

  (2)直接原因:過度的遷移農業;商業性伐木;開辟大型農牧場;采礦、修路、城鎮建設

  2、亞馬孫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五、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

  1、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2、保護雨林的措施:

  (1)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2)加強雨林管理和寶華,建立自然保護區;

  (3)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4)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5)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6)設立國際基金,使當地從管理和保護中獲益。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一、能源的分類

  (1)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2)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二、資源開發條件

  1、資源狀況——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1)儲量豐富

  (2)分布范圍廣,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

  (3)煤種齊全,十大煤種都有分布

  (4)煤質優良,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

  (5)開采條件好,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

  2、市場——廣闊

  (1)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發展使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2)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3、交通條件——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三、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四、能源的綜合利用

  1、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2、采取的措施——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建設,構建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三條產業鏈

  3、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1)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2)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

  (3)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

  (1)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2)大力發展農業 、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3、“三廢”的治理:

  (1)廢渣:回收再利用

  (2)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3)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一、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1、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開發注意:

  (1)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2)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3)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2)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3)水文: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

  (4)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二、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2、19世紀后期:人口激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三、流域的綜合開發

  1、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修建水壩。

  2、水壩的功能:防洪、灌溉、航運、發電 、旅游 、養殖等。

  3、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5、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下一頁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的內容更精彩

653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座头市 电影| 男女小视频| 啊啊操| 妈妈的朋友泡妞| 柯佳青| 密杀名单| 肋骨骨折的护理ppt| 蒙古族民歌《酒歌》| 檀健次壁纸| 火花 电影| 张国立主演电视剧全剧大全免费观看 | 浪荡女人米尔内1985| 林峰电影| 二年级最佳家长评语| 焦波| 色戒在线观看视频| 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视剧| 傅青主治闭经特效方| 大胆艺术| 欧布奥特曼普通话| 在线观看乒乓球直播| p333的图片| 姐妹头像| 永远的日本电影| 小班安全开学第一课| 黄色污污视频| 素人片| 天注定在线观看| 爆操大胸美女| 色戒在线完整版| 周星驰的全部电影免费观看| 吴薇| 白皮书电影| 川岛丽| 羞羞的视频| free teen| 猎兽神兵免费全集在线观看高清版| 黑丝高跟鞋美女| 大杳蕉狼人欧美全部| 澳门风云2演员表| 电影《exotica》完整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