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一、地理條件
1、范圍: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業)、中部和東北部平原(種植業)、周圍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3)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1)良好的工業基礎;
(2)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有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業;
(3)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
(2)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2、林業和特產區:
(1)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2)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3、畜牧業區: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2)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三、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1、生產特點:
(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2)地區專業化生產。
2、其他知識: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四、農業發展方向
1、存在問題:人口激增,高強度的農林開發,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2、指導思想: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入手,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3、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1)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2)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3)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1)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1、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
2、工業化進程:
階段 |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時間 | 1979—1990年 | 1990年以后 |
優勢 | 勞動力、政策、僑鄉優勢 | 工業實力大大增強 |
劣勢 | 工業基礎薄弱,礦產資源貧乏 | 政策優勢已不明顯,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逐漸喪失 |
主導產業 | 勞動密集型產業 | 高新技術產業 |
在全國的地位 | 一些工廠成長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 | 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
3、城市化進程:
(1)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
(2)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三、問題與對策
問題與表現 | 對策與措施 |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 都處于劣勢) | 產業結構調整: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
城市建設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污染、噪聲、耕地銳減、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 加強規劃與管理 |
第五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資源區域分布不均勻且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3、我國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西氣東輸:
(1)概況: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線路布局:
一線:新疆輪南油氣田——上海;
二線: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廣州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
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
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對中西部(輸出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1)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2)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
(3)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2、對東部(輸入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1)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2)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3)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3、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
(1)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
(2)有利于沿線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一、產業轉移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分類: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
3、目的: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3、市場因素:為了尋求企業發展,開辟國際市場。
4、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等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轉移。
三、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影響 | 發達國家 | 發展中國家 |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 |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于 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 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 |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 將環境污染向外轉移,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改善 | 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環境污染 |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 產業向外轉移,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引起失業人口增加, | 接受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
看了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還看:
1.地理必修3知識重點歸納
2.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識點總結
3.高二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歸納
4.高一必修三地理知識點總結
5.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