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區域地理試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有關2016年的中國區域地理試題練習,歡迎大家參閱!
2016中國區域地理試題
一、選擇題
讀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回答1~2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所在地區目前是我國人口主要遷入區
B.A所在地區能源缺乏,需要大量調入
C.B所在地形區的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D.B所在的省區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少的省區
2.關于C河段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流經地區受流水溶蝕作用明顯
B.降水豐富,水量大,航運價值高
C.主要參與了海陸間大循環
D.受東南和西南季風的影響,汛期長
解析 第1題,A地處四川省,目前是我國人口主要遷出區,該地區水能豐富,是我國西電東送的中路輸電區;B地處貴州省,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區之一,該地地處我國南方地區,受東南季風影響,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第2題,C河段流經喀斯特地貌區,地表崎嶇,不利于發展航運。
答案 1.C 2.B
讀我國甲、乙兩地區(北方、南方地區)水資源總量、土地面積、人口及耕地分布對比圖,回答3~4題。
3.關于甲、乙兩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代表北方地區,乙代表南方地區
B.甲地區水資源總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發少
C.乙地區人口比甲地區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D.乙地區耕地面積比重大與平原面積廣闊有關
4.有關甲、乙兩地區的對比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地區以旱地為主
B.乙地區的石油、煤炭資源均不如甲地區豐富
C.甲地區能源供應充足,可以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
D.乙地區需進行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來緩解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狀況
解析 第3題,從水資源總量就可以推斷出,甲代表南方地區,水資源總是比北方大,南方地區降水量大,蒸發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區,人口總數比南方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經濟發達;北方地區平原面積廣,耕地比重大。第4題,甲地區(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北方煤炭、油氣資源比南方豐富;南方地區能源供應不足,需要從北方運輸大量煤炭;南水北調是為了緩解北方水資源的緊張狀況。
答案 3.D 4.D
讀“下面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完成5~6題。
5.沿包頭至廣州,在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的景觀正確的是( )。
A.①——層層稻田 B.②——風吹草低見牛羊
C.③——塬、墚、峁 D.④——橘園、竹海
6.關于圖中各區域突出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區土壤鹽漬化普遍
B.②地因修建多個水電站導致河流斷流
C.③區水土流失面積廣大
D.④區常綠闊葉林破壞嚴重區
解析 第5題,④地位于南嶺以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可看到橘園、竹海景觀。第6題,④區為常綠闊葉林,破壞嚴重。
答案 5.D 6.D
讀我國部分省區某種植被面積占我國該種植被面積的比例圖,回答7~8題。
7.該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草原 B.苔原
C.硬葉林 D.針葉林
解析 結合該植被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可知,其最有可能是草原。
答案 A
8.該植被區最普遍的生態環境問題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沙塵暴
解析 草原分布區開發利用不當極易引起土地沙化,這是草原分布區最普遍的生態問題。
答案 C
讀圖,回答9~10題。
9.圖中數字代表的鐵路線組合,正確的是( )。
A.①——寶成線 B.②——內昆線
C.③——焦柳線 D.④——南昆線
10.關于圖示區域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以攀枝花、貴陽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B.以重慶為中心的冶金工業基地
C.以重慶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城市群
D.“酸雨”污染僅次于華中酸雨區
解析 圖中數字代表的鐵路線中,①是成昆線,②是貴昆線,③是襄渝線。攀枝花是該區域鋼鐵工業基地,六盤水是該區域煤炭工業基地;重慶至六盤水地區是西南酸雨區,是僅次于華中酸雨區的污染嚴重區域。
答案 9.D 10.A
2011年1月7日,廣珠城軌開通運營。廣珠城軌的開通將升級珠三角為“超級城市體”,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讀珠三角部分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分布圖,回答11~12題。
11.下列關于本地區自然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區為雨熱同期的溫帶季風氣候
B.平原面積廣闊,為我國三大平原之一
C.熱量豐富,降水豐沛,河流縱橫交錯,自然條件優越
D.河流縱橫交織,但河流流量較小,不利于發展航運
12.下列關于廣珠城軌開通意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能促進珠三角西岸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產業水平的提升
B.能推動珠三角西岸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
C.能從根本上解決珠三角西岸城市之間的人員出行難問題
D.能加速珠三角的相互融合即增強“同城化”效應,有助于形成中國南部最大的“超級城市體”
解析 第11題,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亞熱帶地區,無溫帶季風氣候;這里平原面積較為廣闊,但不屬于我國三大平原;珠江的運輸能力僅次于長江,位居全國第二位。第12題,“從根本上”解決珠三角西岸出行難問題,這種說法太絕對,不符合實際情況。
答案 11.C 12.C
讀墨脫地理位置圖,回答13~15題。
13.墨脫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 )。
①水能資源 ②森林資源 ③旅游資源 ④太陽能資源
⑤地熱能資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④⑤
14.西藏墨脫是世界上最北的熱帶地區。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洋流 B.季風
C.地熱 D.緯度
15.藏南被稱為“地質博物館”,是由于其地處( )。
A.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B.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
C.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
D.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解析 第13題,墨脫地處雅魯藏布江的峽谷之中,河流落差大,徑流量大,故水能資源極其豐富;藏南地區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是中國三大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區地質地貌景觀、峽谷景觀、冰雪景觀及獨特的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豐富;此地處在雅魯藏布江谷地地熱資源分布地區;本地降水較多,故太陽能資源不豐富。第14題,熱帶一般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我國受季風影響,在廣西、云南一些地區熱帶北界經常超越北回歸線,最北達到25°N左右,而在西藏墨脫地區熱帶生態環境沿江北上,一直延展到29°30′N。第15題,藏南地處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上,地殼活動頻繁,多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質地貌多種多樣,因而被稱為“地質博物館”。
答案 13.C 14.B 15.A
二、綜合題
16.根據圖文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西三角經濟圈是由西安、重慶和成都聯合組成的一個對中國西部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三角形經濟區。其自然和人文資料如下圖所示:
2000~2009年西三角經濟圈與西部地區GDP變化圖
2008年西三角經濟圈人口占西部地區總人口比重/%
2008年西三角經濟圈和西部
地區城鎮化率、萬元GDP能耗
材料二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原名“國營132廠”,為軍工企業,創建于1958年。現為我國飛機設計、研制和生產的重要基地,公司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占總數的1/3以上,近幾年國家出臺專項政策支持航空工業產品研發、生產和出口。
(1)根據材料一,分析西三角經濟圈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2)西三角經濟圈的南部是我國川氣東輸、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試分析川氣東輸、西電東送對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3)據材料二,分析成都成為我國重要飛機制造基地的區位優勢。
解析 第(1)題,讀圖從自然資源、交通、勞動力、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率、能源利用技術水平等方面分析。第(2)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東部地區而言,能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減輕大氣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第(3)題,從工業基礎、科技力量、政策、國防需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天然氣、煤、鐵、水能等)自然資源豐富;鐵路、水運等交通便利;人口多(占西部地區的比重大),勞動力豐富;經濟較發達(GDP占西部地區GDP總量比重大);城鎮化率高(高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技術水平高(萬元GDP能耗低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2)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減輕(大氣)環境污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3)工業基礎較好;科技力量雄厚;國家政策支持;符合國防需要。
17.閱讀有關青藏高原地區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條大河的發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為主。
材料二 高原和平原冬小麥生長期內干物質累積曲線圖。
注:干物質是指有機質在60℃~90℃的恒溫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機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機物積累、營養成分多寡的一個重要指標。
材料三 青藏高原人口增長與資源人均占有量動態預測
指標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人口數量(萬人) 911.3 1 065.68 1 260 1 490 人均森林面積(hm2) 1.35 1.16 0.98 0.83 人均草地面積(hm2) 15.36 13.14 11.11 9.40 人均耕地面積(hm2) 0.12 0.10 0.09 0.07 人均水能蘊藏量(萬/kW) 32.90 28.13 23.80 20.12 人均礦產潛在價值(萬元) 201.69 172.47 145.87 123.96 (1)圖中A、B兩處均有森林分布,但A處種類更加復雜。試分析原因。
(2)據圖判斷該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間分布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區(山東禹城)小麥干物質積累量多于高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最終高原小麥干物質累積量明顯高于平原地區,除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4)分析材料三,青藏高原資源人均占有量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題,從緯度、地形、氣候三方面分析。第(2)題,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其谷地海拔相對較低,氣溫相對較高,水源充足,因此城市、旱地多分布在高原上的河谷地帶。第(3)題,從氣溫和生長時間上分析。溫度高有機質積累的多,生長期長積累的物質多。第(4)題,從表中可以看出西藏人均資源占有量減少,原因可從人口增加、資源數量減少方面分析。
答案 (1)A為雅魯藏布江谷地,緯度低,熱量充足;受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富;且山高谷深,相對高度大,植被種類復雜。
(2)沿河谷分布 河谷地區地勢較低,氣溫較高,水源充足
(3)華北平原地勢低,春季氣溫回升快(氣溫高) 地勢高,溫度低,作物生長時間長,積累有機質多
(4)下降 人口增幅大,加劇對資源環境壓力;不合理開發利用,使資源減量或資源環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