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常考知識點 陳情表知識點練習
陳情表知識點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A)
A.險釁(xìn) 祚薄(zuò) 床蓐(rù) 煢煢孑立(qióng)
B.洗馬(xǐ) 逋慢(bū) 拔擢(zhuó) 終鮮兄弟(xiǎn)
C.優渥(wò) 期功(qī) 閔兇(mǐn) 逮奉圣朝(dài)
D.偽朝(wèi) 矜憫(jīn) 郎署(shǔ) 猥以微賤(wèi)
2、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
A.舉臣秀才:舉,舉薦。秀才,科舉院試考中后稱秀才。
B.供養無主:供養祖母的事無人操持。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舊官任命新官。洗(xiǎn鮮)馬:也稱“先馬”,漢時為太子的屬官,晉以后改掌圖籍。
3、下面句子中都是反映李密家境狀況的一組是( C )
①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②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③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④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⑤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⑥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④⑤
4、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D )
①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②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③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5、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D )
A.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D.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下列各句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C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譯:到了侍奉圣朝之時,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譯:先是太守逵察舉我為孝廉,后來刺史榮舉薦我為秀才,我因祖母無人供養,都表示辭謝,沒有前往赴命。
C.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譯:陛下特地下達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寵,不讓我再給太子洗馬。
D.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譯:憑我這樣的微賤之人,擔當侍奉太子的官職,我即使肝腦涂地,也無法報答皇上的恩寵。
7、下列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B )
A.一個遠涉重洋、寄身美國、煢煢孑立的中國弱女子,要控告有錢有勢的美國地頭蛇是何等艱難!
B.在已經氣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園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發現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過是個華而不實、自私自利的小人。
C.當一名人質實在是太累了,太緊張了,太朝不慮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著生命危險,把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8、下面關于“表”這種文體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表”是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裁,如同現代史書的大事紀年表,比如《史記》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有分條陳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跡,陳請謝賀。
D.“表”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向敵對一方發的宣戰書,稱作“戰表”。
9、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D )
A.門衰:家門衰微。祚(zuò作)薄:福薄
B.外無期(jī機)、功強近之親:功,指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人。這些都是同族關系較近的人。
C.煢煢孑立:無依無靠,孤孤單單。煢:孤單無援的樣子。孑立:孤立無依。
D.形影相吊:吊:悼念。
10、“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未曾廢離”;“猶蒙矜育”“不矜名節”
1.上述兩組句子中,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 )?
A.兩個“廢”字相同,兩個“矜”字不同。
B.兩個“廢”字相同,兩個“矜”字也相?
C.兩個“廢”字不同,兩個“矜”字相同?
D.兩個“廢”字不同,兩個“矜”字也不同?
11、指出各句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矜:憐惜
C、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篤:更加
D、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薄:迫近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B )
A、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D、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13、分析比較下列句中“以”的意義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 )
①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②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④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14、指出表述有誤的一項( B )
A、晉武帝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開篇就提出不愿應詔,接著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終圍繞“愿乞終養,辭不赴命”展開,在簡潔的筆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二、課文名句填空。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詔奔馳, ; , 。
3、臣無祖母, ;祖母無臣, 。
4、但以劉日薄西山,__________,人命危淺,_________。
5、臣生當隕首, 。
三、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張允濟,青州北海人也。隋大業中為武陽令務以德教訓下百姓懷之。元武縣與鄰接,有人以牸牛注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產至十余頭,及將異居,妻家不與,縣司累政不能決。其人詣武陽質于允濟,允濟曰:“爾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濟遂令左右縛牛主,以衫蒙其頭,將詣妻家村中,云捕盜牛賊,召村中牛悉集,各問所從來處。妻家不知其故,恐被連及,指其所訴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濟遂發蒙,謂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歸之。”妻家叩頭服罪。元武縣司聞之,皆大慚。又嘗道逢一老母種蔥者,結庵守之,允濟謂母曰:“但歸,不煩守也。若遇盜,當來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蔥大失。母以告允濟,悉召蔥地,十里中男女畢集,允濟呼前驗問,果得盜蔥者。曾有行人候曉先發,遺衫于路,行十數里方覺,或謂曰:“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但能回取,物必當在。”如言果得。遠近稱之,政績尤異。
(選自《舊唐書·良吏列傳》)
注:牸(zì)牛:雌牛。
2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及將異居 異居:住到別處。
B.縣司累政不能決 累政:多次審理。
C.允濟遂發蒙 發蒙:揭示原委。
D.結庵守之 結庵:搭建草屋。
2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
A.其人詣武陽質于允濟 遺衫于路,行十數里方覺
B.但歸,不煩守也 但能回取,物必當在
C.若遇盜,當來告令 但能回取,物必當在
D.果得盜蔥者 如言果得
28、對下列各句中“之”字稱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百姓懷之 稱代前文的“張允濟”。
B.可以牛歸之 稱代前文的“女婿”。
C.元武縣司聞之 稱代前文的“妻家叩頭服罪”。
D.結庵守之 稱代前文的“蔥”。
29、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張允濟施政才能的一組是(B )
①務以德教訓下,百姓懷之。 ②允濟曰:“爾自有令,何至此也?”
③妻家不知其故,恐被連及。 ④允濟呼前驗問,果得盜蔥者。
⑤遠近稱之,政績尤異。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30、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張允濟做武陽令時,十分注重用道德來教化百姓,后來武陽境內出現“路不拾遺”的局面,跟張允濟的這一做法是密切相關的。
B.張允濟略施小計,就順利解決了鄰縣一樁久拖不決的賴牛案,使得妻家不僅把賴著的牛歸還了女婿,而且誠惶誠恐地表示服罪認錯。
C.張允濟擔心守在田邊的老婦人會遇到強盜,就勸她回家去,讓她有事報告縣令,這件事體現了張允濟的愛民之心。
D.張允濟治理武陽,政績突出,文中對此著墨不多,可謂行文簡潔而又具體生動。
看了“ 陳情表知識點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