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形象一輪復習題及答案
語文是當前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科,其重要性體現(xiàn)在,語文素質不僅直接地影響著學生學習其它學科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將極大程度地影響著他與社會溝通或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水平。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5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形象一輪復習題及答案,供你參考學習。
2015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形象一輪復習題及答案
1. [2013•綿陽二診]閱讀下面這首明詩,然后回答問題。
觀書
于 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讀書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繪了以書為友,勤于讀書,自得其樂,高雅不俗的讀書人形象。
詩歌助讀:詩的首聯(lián)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頷聯(lián)用夸張、比喻的手法寫詩人讀書的情態(tài)。一眼掃過三千字,非確數(shù),而是極言讀書之多之快,更表現(xiàn)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頸聯(lián)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xiàn)詩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jīng)常讀書,就像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yǎng),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像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尾聯(lián)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
2. [2013•西安中學月考]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滿江紅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長川②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游宦區(qū)區(qū)成底事③?平生況有云泉約④。歸去來,一曲仲宣⑤吟,從軍樂。
注:①詞人中進士后,被授予睦州團練推官,此詞為赴任途中所作。②長川:詞 下片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無成。④云泉約:指退隱山水之間的約定。⑤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字,王粲有《從軍行》五首。《樂 府 解題》曰:“《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
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全詞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刻畫了一個厭倦仕途、渴望歸隱的詞人形象。上片通過寫雨后秋夜的疏淡、蕭索之景烘托詞人凄涼的心情;漁人急于歸家,反襯出詞人漂泊的孤獨和凄苦,表達出詞人渴望結束漂泊,懷鄉(xiāng)思歸的心情。下片寫桐江霧濃波染,兩岸峰巒如削,這樣的自然美景和“區(qū)區(qū)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繼而借王粲的詩,表達出自己對游宦生活的厭倦和向往自然的歸隱心理。
詩歌助讀:“暮雨初收”幾句寫蕭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使人感到清冷。這是傍晚泊船的情景,以靜態(tài)描寫為主。至“幾許漁人飛短艇”始,詞境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盡載燈火”四字點出漁舟夜歸,反襯整個環(huán)境的靜寂;“飛短艇”的“飛”字表現(xiàn)出漁人的喜悅心情,反襯出外漂泊者的孤獨和凄苦。“遣行客”三句表達了詞人的漂泊之苦,渴望結束這種羈旅行役生活的追求。過片幾句,從煙、波、山著筆,言簡意豐,最是傳神。寫的是詞人一早醒來,見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麗景色使憂愁一掃而光。“鷺飛魚躍”,寫江上環(huán)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適情趣,從而引發(fā)詞人對游宦生活的厭倦情緒。“游宦”二句,情緒一抑,興起哀嘆。
3. [2013•深圳二調]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
【宋】 蔣捷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誰家?檐牙②,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注:①從他:聽任他。②檐牙:高高翹起的屋角。
詞中的說話人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形象:①性格溫和(可結合“折則從他折去”具體分析);②善良(可結合“折則從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具體分析);③細心(可結合“是誰來折花”“知折去、向誰家”具體分析);④愛美(可結合“須插向、鬢邊斜”等具體分析。(答出 其中兩點即可)
詩歌助讀: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小令。這首詞是通過心理活動來反映另一個人的行動的。看到有個人影映在紗窗上,她想:是誰到自家的院子里來折花?如果想折,就要讓折花人好好折去。繼而提出問題:這人是哪家人?要把折到的花帶哪里去?接著說,家中的花,要數(shù)檐牙的樹干高處的最好,折花時要掐得高一些,免得傷了花,并悄悄叮囑折花人,把花斜插在鬢角邊。好花被折,主人公不走出閨房加以勸阻,只在房中輕輕告知,性格溫和、善良、愛美的大家閨秀形象躍然紙上。詞以散文化的特寫,點出生活情景。描寫人物的心理較為含蓄,用詞不精雕細琢,而崇尚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4. [2013•馬鞍山二中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大德歌•夏
關漢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綠楊堪系馬!困坐南窗下,數(shù)對清風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誰畫?瘦巖巖羞帶石榴花。
本曲刻畫了一位怎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
答案:小令刻畫了一位獨守閨中而思念情人,愛怨交加、形容憔悴的女子形象。女子因情人遠在天涯而孤獨寂寞,思念之情難以排遣,因相思而心生猜疑抱怨,以致身體瘦弱。
詩歌助讀:本曲前三句,寫抒情主人公對遠方情人的抱怨之情,意思是:我那心愛的人呀,遠在天涯,你怎么在外貪戀新歡,偏偏不愿回家呢!“偏”,把少婦愛極而怨深的感情描寫得淋漓盡致。“綠楊堪系馬”,一語雙關,即點明夏日的時令,又比喻滯留異地、拈花惹草的負心郎。其實,遠方的情人未必如她猜測一般,而這種多慮的猜測恰恰表現(xiàn)了少婦的情深愛篤。接下來兩句,表現(xiàn)了少婦萬般慵懶、無所事事,只有一次次面對清風傾吐自己對遠人的情思。進一步刻畫了少婦對遠人的思念之情。“蛾眉”句,使用張敞畫眉的典故,表現(xiàn)對夫妻恩愛生活的回味和渴望。最后一句中的“羞”字, 表現(xiàn)了少婦戴花與體貌不相稱的自我解嘲,又表現(xiàn)了戴花無人欣賞的寂寞。
5.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海棠
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
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這首詩的頷聯(lián)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海棠花怎樣的特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
答案:從“新著雨”“欲開時”兩方面來寫的。特點:海棠花蕾剛著雨珠含苞欲放,色澤艷麗,嬌嬈而嫵媚。
詩歌助讀:大地春回,詩人放眼望去,只見微風過處,灑下一陣陣雨點,海棠新沾上晶瑩欲滴的水珠,塵垢洗盡,花色格外光潔鮮妍。詩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開時”那種秾麗嬌嬈的豐姿神采,著意刻畫,把花的形態(tài)和神韻浮雕般地表現(xiàn)出來。詩情畫意,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頸聯(lián)詩人又從側面對海棠進行烘托。那美麗勤勞的莫愁女為欣賞海棠的嬌艷竟懶于梳妝,善畫海棠的畫家梁廣也為海棠的嬌美所吸引而遲遲不動筆,不肯輕易點染,唯恐描畫不出海棠的豐姿神韻。尾聯(lián)寫詩人面對海棠,飲酒賦詩,流連忘返。看不足,寫不完,甚至對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撫弄而產(chǎn)生了艷羨之情,簡直把詩人對海棠的贊美與傾慕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從藝術家對海棠的審美活動中突出花之美與魅力,用的是一種推開一層、由對面寫來的旁襯手法。這種手法從虛處見實,虛實相生,空靈傳神,既歌頌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美的事物的熱愛與追求。情與物相交流,人與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詠海棠的佳作。
6. [2013•福建省質檢]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老樹①
【金】元好問
老樹高留葉,寒藤細作花。
沙平時泊雁,野迥已攢鴉。
旅食②秋看盡,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飄忽,不用苦回家。
注:①元好問為躲避戰(zhàn)亂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軍隊入侵河南,他因而又輾轉漂泊,該詩寫于此間。②旅食:客居異鄉(xiāng)的生活。
請簡要賞析首聯(lián)所營造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深秋時節(jié),幾片殘葉留存在老樹樹梢上,細小的花開在寒藤上,營造出一種蕭索、悲涼的意境。
示例二:深秋時節(jié),本應是樹葉飄落,鮮花凋零,而老樹卻猶有殘葉,寒藤還開著細小的花,營造出深秋尚有一線生機的意境。(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詩歌助讀:詩人借深秋時節(jié)老樹寒藤的寥落蕭索,寄托了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對人們遭受災難的同情。首聯(lián)寫深秋時節(jié),幾片樹葉殘存于老樹上,細小的花開在寒藤上,營造出一種蕭索、悲涼的意境,將詩人帶進無限的悵惘之中 。中間兩聯(lián),詩人將視線投向廣闊的遠方,只見平整的沙洲上有大雁停留,曠野上烏鴉聚集,“雁”與“鴉”兩個意象觸發(fā)了詩人孤旅漂泊的愁緒,詩人因戰(zhàn)事漂泊而蘊藏的思鄉(xiāng)之情進一步發(fā)酵。當秋天過盡,邊行走邊吟唱間天色已晚,詩人這時更覺家的溫暖。尾聯(lián)為反語,說不回,實際是無限思回,希望戰(zhàn)事能盡早結束,讓 自己早日歸鄉(xiāng),更加表現(xiàn)出詩人內心無比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