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七年級語文快樂暑假作業答案(3)
二、舉一反三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練習。
中秋節
鄒建平
下午還陰霾沉沉,細雨霏霏,入夜時天色反變得清朗起來,一輪明月穿出云翳,將冷冷的銀輝鋪灑向大地。啊呀,我突然想起,今天是中秋節!
此時我正出差在上海,兒子卻獨自一人在南京家中,心中不免掠過一絲惆悵。自妻子出國留學后,才滿10歲的的他獨自在家已是常事,即使我不出差,也常常同在一個家中卻幾天照不上面。晚上我回家時他已熟睡,而他清晨去學校時我還未起床。可今天不同啊。今天是萬家團圓的日子!我要是早點想到,完全可以讓親戚朋友帶著他過節,或寫上幾句溫馨的話,哪怕請家里的鐘點工阿姨多燒幾個菜……我對自己的粗心感到內疚。
不過,他比我更粗心,常常留三落四,為此沒少挨我罵。難道連我都沒搞清楚的事他會知道?我給他小心翼翼地試探一下,嗨!他情緒不錯,壓根沒提中秋節的事,我感到寬慰不少。今晚只是他習以為常獨自度過的很多時光中的又一個平常的夜晚而已。
辦完公務,我連夜往回趕。中秋的月光確實好,高速公路滿浴在一汪銀光, 中。那銀盤似的明月也將我的心帶到了兒子身邊。這兩年中,他和同齡小朋友相比,確實少了很多父母的關愛和依靠,但也由此培養了他較為獨立的性格和一定的自主能力,這使我在自責時,常常聊以自慰和解脫。我想起我們因幾天講不上話而相互留言的情景,他的有些留言還十分“精彩”,如“請打勾:明天下午4:00家長會,A 能去、B 不能去”;有時還會幽我一默,開個小玩笑,“抽水馬桶壞了,請修復一下,這是費用”,小紙條上壓著兩角硬幣;記得還有過這樣的留言“你忘了給奶奶打電話,奶奶說要罵你了”,后面是10個“!”,顯然他發現我也有犯錯誤挨罵的時候,頗有些幸災樂禍呢。我突然想到,以后應該把這些留言條保存起來,等他張長大后再來看看,一定很有意思。
到家已是次日零晨。一進家門我便急切地跨進他的房間,他睡得那么香,那么沉,還輕輕打著鼾。我希望他能醒來幾秒鐘可以打個招呼,可他咂咂嘴、磨磨牙,翻個身又呼呼大睡起來。
我開始想象明天如何逗他,讓他猜猜昨天是什么節日?對!還應增加些戲劇效果,買一件中秋禮物,在他抓耳撓腮實在答不出來時,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我邊想著邊準備休息。這時,床頭柜上一張小紙條映入我的眼簾,上面寫著“爸爸,中秋節快樂!”
1.當我出差在外時為何對兒子感到內疚?
2.在中秋節之夜,我給兒子打過電話之后感到寬慰的原因是什么?
3.在這兩年中我在自責之時常能聊以安慰和解脫的原因是什么?
4.看到兒子的“爸爸,中秋節快樂!”的字條爸爸會想些什么
三、經典重溫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賞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1.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用語簡練。請根據詩歌內容,仿照第一問,把省略的問話補寫出來,體會賈島“推敲”詞句的功力。
客人問:你師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師采藥去。
客人問: 童子答:只在此山中。
客人問: 童子答:云深不知處。
2.詩歌寫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學點語法
(一)區別下面的同形詞,指出它們各自的詞性:
1.弟弟比他小三歲( )——你比不上他( )
2.你讓妹妹一點兒( )——他讓老師批評了一下( )
3.這孩子好聰明( )——這是個好孩子( )
4.墻壁挺白的( )——他白來了一趟( )
5.說到曹操( )——曹操就到( )
(二)區別下列句子中的“沒有”(動詞/副詞)、“是”(動詞/副詞)、“的”(助詞/語氣詞)、“了”(助詞/語氣詞)、“一樣”(形容詞/助詞)的詞性:
1. 你美國去過沒有?( ) 2. 一下雪,這里就沒有燒的。( )
3. 他沒有工作。( ) 4. 這輛車是他的。( )
5. 他是個當老師的。( ) 6. 這本書是他借來的。( )
7. 他買了書就回家了。( ) 8. 妹妹已經是大學生了。( )
9. 開飯了,吃了再走吧。( ) 10.臉色跟紙一樣。( )
11.這支筆跟那支筆一樣。( ) 12.他跟孩子一樣。( )
五、一吐為快
有人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確實,生活與我們的語文學習息息相關。生活中的精彩世界,提供我們作文的素材;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生活中的美好回憶,帶給我們前進的動力……
請以“生活教會了我”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要保持卷面整潔。
練習四
一、溫故知新
1.選出加點字注音全對的一組( )
A.迷藏cáng 濟南jǐ 素湍tuān 搖曳yè
B.水藻zǎo 應和hè 荊條jīng 絕 yàn
C.襄陵xiāng 貯蓄zù 黃暈yùn 主宰zǎi
D.谷壑hè 屬引 zhǔ 澄清chéng 薄煙báo
2.選出加點字解釋全對的一組( )
A.醞釀:造酒 呼朋引伴:招引
B.響晴:聲音洪大 花枝招展:迎風擺動
C.搖曳:飄搖 春華秋實:花
D.清冽:清涼 閑情逸致:情趣
3.選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項( )
A.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
B.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C.我很驚異地望著他……隸體“一”字似的胡須……
D.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
4.選出下列對課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A.《春》一文從第三節開始,依次描繪了春天的五幅圖畫: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勾畫出了春天的動人景象。
B.《春》最后三段連用三個比喻,含義深刻地寫出了春天“新生”、“美麗”、“健壯”的特征,借以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
C.《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圖,抒發了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D.《三峽》的作者采用提綱挈領的筆法,僅僅用155個字,就把三峽風光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5.請為下文續寫一個句子,要求與上文句子的話題、句式、修辭手法相同。
閱讀是快樂的,通過閱讀,可以舒展心靈的翅膀,讓笑容變得燦爛;閱讀是幸福的,通過閱讀,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讓目光變得深邃;閱讀是 的,通過閱讀,
可以 , 。
6.上學路上,王剛同學與你一同騎自行車遇到紅燈。王剛見四周既無車輛來往,又無交警值勤,便叫你一起闖紅燈,你既不愿傷害與王剛的感情,又要勸說他不闖紅燈,你打算怎么辦?
你是這樣勸說的:“ 。”
7.閱讀下列語段,完成后面練習。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輕飛曼舞的蝴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色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做著最后的沖刺。
(1)選文先后描寫了夏日的 、樹、 、 、天上的云和夏的色彩等,突出了夏的 、 、 等特點。
(2)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①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
凝成:
②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潛:
(3)說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方法,并體會其表達作用。
①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
修辭方法:
表達作用:
②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修辭方法:
表達作用:
二、舉一反三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練習。
大明湖之春
老舍
(1)北方的春本來就不長,還往往被狂風給七手八腳的刮了走。濟南的桃李丁香與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黃風吹得一干二凈,地暗天昏,落花與黃沙卷在一處,再睜眼時,春已過去了!記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開的時候,也就是下午兩三點鐘吧,屋中就非點燈不可了;風是一陣比一陣大,天色由灰而黃,而深黃,而黑黃,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兩株紫丁香,花已像煮過一回,嫩葉幾乎全破了!濟南的秋冬,風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2)有這樣的風在這兒等著,濟南簡直可以說沒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無從說起。
(3)濟南的三大名勝,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響亮好聽!一聽到“大明湖”這三個字,便聯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現出一幅美景來。事實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4)湖中現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壩劃開的多少塊“地”。“地”外留著幾條溝,游艇沿溝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無波。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碰巧了還有臭氣。夏天總算還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總能聞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綠葉兒。春天,則下有黑湯,旁有破爛的土壩;風又那么野,綠柳新蒲東倒西歪,恰似掙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5)話雖然如此,這個湖到底是算個名勝。湖之不大與不明,都因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開土壩,挖深了湖身,它當然可以馬上既大且明起來;湖面原本不小,而濟南又有的是清涼的泉水呀,這個,也許一時作不到。不過,即使作不到這一步,就現狀而言,它還應變當算作名勝。北方的城市,要找有這么一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滿可以不算數兒,配作個名勝與否簡直沒多大關系,因為山在北京不是什么難找的東西呀。水,可太難了。濟南城內據說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還非有個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它是北方惟一的“水城”,這個湖是少不得的,設若我們游湖時,只見溝而不見湖,請高處去看看吧,比如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則見城北灰綠的一片——大明湖;城外,華鵲二山夾著彎彎的一道灰亮光兒——黃河。這才明白了濟南的不凡,不但是有水,而且是這樣多呀。
(6)況且,湖景若無可觀,湖中的出產可是名貴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都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過蘇州的往往只記得此地的點心,逛過西湖的提起來便念叨那里的龍井茶,藕粉與莼菜什么的,吃到肚里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論怎么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帶著一束束的大白蓮花骨朵出賣,在北方大概只有濟南能這么“闊氣”。
(7)我寫過一本小說——《大明湖》——在“一·二八”與商務印書館一同被火燒掉了。記得我描寫出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詞句全想不起來了,只記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給我畫過一張油畫,也畫的是大明湖之秋,現在還在我的屋掛著,我寫的,他畫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這里大概有點意思,對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濟南的四季,惟有秋天最好,晴暖無風,處處明朗。這時候,請到城墻上走走,俯視秋湖,敗柳殘荷,水平如鏡;惟其是秋色,所以連那些殘破的土壩也似乎正與一切景物配合:土壩上偶爾有一兩截斷藕,或一些黃葉的野蔓,配著三五枝蘆花,確是有些畫意。“莊稼”都已收了,湖顯著大了許多,大了當然也就顯著明。不光是湖寬水凈,顯著明美,抬頭向南看,半黃的千佛山就在面前,開元寺那邊的“橛子”——大概是個塔吧——靜靜的立在山頭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還生著短短的綠葉。往南往北,往東往西,看吧,處處空闊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這時候,我們真得到個“明”字了。桑先生那張畫便是在北城墻上畫的,湖邊只有幾株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藍色,柳葉兒頭號黃。湖外,他畫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聯成一幅秋圖,明朗,素凈,柳梢上似乎吹著點不大能覺出來的微風。
(8)對不起,題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卻說了大明湖之秋,可誰教亢德先生出錯了題呢!
1.第一自然段提示了北方春天具有怎樣的特點?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突出這一特點的?
2.“風是一陣比一陣大,天色由灰而黃,而深黃,而黑黃,而漆黑”一句表達出了什么?
3.為什么說大明湖“既不大,也不明,也不湖”?
4.文章的題目是“大明湖之春”,但行文中為什么寫了“夏”“秋”兩季?
5.為什么作家寫“大明湖之秋”,畫家畫“大明湖之秋”?
三、經典重溫
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故事梗概,回答下列問題。
湯姆•索亞是一個聰明但調皮的男孩。他父母雙亡,住在嚴厲但也十分疼他的包莉姨媽家里。他活潑好動,還有著許多精靈鬼點子,而且不愛學習,總喜歡逃學去釣魚、和流浪兒哈克貝利•費恩去閑逛、玩“海盜”、搜集各種奇怪的物品……他甚至喜歡上了名叫蓓姬•撒切爾的女孩,并想盡辦法來“追求”她。
一日半夜,湯姆和哈克去墳地“試驗”用死貓治疣子的方法時,意外地遇上了一場謀殺案——去盜尸的羅賓遜大夫、印第安人喬和酒鬼波特三個人發生爭執,一怒之下,喬把大夫殺了,并把殺人罪賴到了被打暈的波特身上。當時嚇得夠嗆的湯姆和哈克發誓,要對此事嚴守秘密。但湯姆在很長時間內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來,湯姆由于蓓姬和他慪氣而與好友哈潑一起離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個小島上去當“海盜”。鎮上的人不知道他們的去向,以為他們在河里淹死了。在為他們舉行葬禮的那天,他們三人卻“奇跡般地”出現了。湯姆成了學校里的英雄。蓓姬也在不久之后與他重歸于好……
不久后,法院終于要審理那場兇殺案——大家都以為兇手是波特時,湯姆克服恐懼,告發了印第安人喬,但喬卻當場逃走了。湯姆陷入了極度不安之中
后來,湯姆和哈克去一個鬼屋“尋找海盜埋藏的財寶”的時候,發現喬裝的印第安人喬和一個同伙在鬼屋中找到了一部分財寶,并且偷聽到有一個“二號”——另一個藏寶藏的地方。他們決定找到“二號”。
幾天后,蓓姬、湯姆和一些其他朋友去“野餐會”,他們來到了麥克杜格爾洞——一個迷宮般的巖洞里玩。湯姆和蓓琪光顧著玩耍,脫離了大伙,迷路了。他們在洞里歷盡波折,饑餓、干渴、黑暗和恐懼不斷襲擊著無助的他們。過了好幾天,他們也沒找到出路。更可怕的是,他們在洞中看見了印第安人喬……
鎮上的人們都以為他們死在洞中了,包莉姨媽和撒切爾一家都悲痛極了。直到一天半夜——鎮上突然喧鬧起來——湯姆和蓓姬被找到了!原來,湯姆牽著綁在石頭上的風箏線探路,最后找到了一個出口,被幾個好心人送了回來。
由于這件事,洞口被封了。湯姆知道后,便把印第安人喬在洞里的事告訴了蓓姬的爸爸撒切爾法官。法官便帶人去查看,洞門被打開了,但印第安人喬早就餓死了。
后來,湯姆經過分析,判定寶藏已經被印第安人喬藏到巖洞中了。于是他和哈克偷偷地潛入到巖洞中,并根據他們偷聽到的關于“二號”的描述,找到了一個寶箱——里面有一萬兩千余元!發現寶藏的他們成了大富翁。
從此以后,湯姆和哈克變成了小鎮上的“風云人物”,不僅走到哪兒都會受到歡迎,而且他們倆的小傳還登在了鎮報上……
1.《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湯姆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樣的兒童心理?
2.對湯姆,你最欣賞他什么?請結合《洞中歷險》這個情節,聯系自己的實際講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