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打好初一數學基礎
初中各個學科的教學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數學,初一是關鍵的打基礎階段,基礎不牢,自然會導致后面的學習丟三落四,摸不著頭腦,感覺學習越來越吃力,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拿初中數學來說,初一數學是打基礎,知識點雖然多,但都比較簡單,像代數、單項式、多項式、三視圖、列方程組解應用題類題型等;初二數學的難點最多(像變量和函數、因式分解、分式方程、勾股定理、四邊形等),初三的考點則最多。不少同學在初一的學習中感受不到壓力,慢慢地就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在進入初二之后,遇到困難(如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后,就會迅速凸顯出來。
那么,怎樣才能打好初一數學基礎呢?
1)重視概念和公式,密切結合實際題目
初中數學學習中,很多同學認為這個概念“我知道了”就可以了。但很多時候,“知道了”并不等于“會做”或者“做對”。部分同學對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忽視了概念的特殊情況;部分同學不愛記公式和概念,因為對知識點的不熟悉,在做題時就無法做到靈活運用;還有就是光靠死記硬背,“不求甚解”,不能將實際題目聯系到概念和公式上來。
2)“兩大本”:筆記本和錯題本
筆記本——記錄典型題、歸納相似題
進入初二、初三以后,我們會發現,身邊總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復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復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得一團糟。
不會總結歸納,你無形當中可能做了很多重復的工作,學習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而當你會總結題目,能對所做的題目進行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類型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地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將同類題型總結到筆記本中反復看,不僅節省了胡亂做題的時間,還可以方便自己更好地思考同類題型。
錯題本——收集錯誤,把題越做越少
首先我們要知道,之所以要去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目的: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
但現實情況是,初一階段學習過程中,不少同學多為了做題而做題,單純應付作業,更談不上收集錯誤。而有些問題,只有收集錯題之后你才能發現,之前反復失分的問題,可能只是一個小錯誤。
3)閉門造車想問題,不如多問多討論
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還沒搞懂,后頭的知識就更沒法理解。而當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甚至喪失自信心。
我們常說“不懂就要問”,但不見得人人都做得到。初中學習過程中,有些同學喜歡遇到不懂的問題先自己思考一下,這樣很好,但如果想破頭都想不出解題思路,還不準備問的話就適得其反了。
說了以上幾個關鍵的注意點,但如果一切只注重形式,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改變和調整,考試也不一定能拿到高分。即使你筆記記得再好、公式和概念背得再牢,不用到實際的答題當中去,也只是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