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
《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標
1.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喻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德育目標
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教學難點
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1.比較法 、閱讀、討論 2、聽故事、讀故事、說故事、品故事、寫故事
教具準備 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聽故事:講述“莊周夢蝶”的故事,了解莊子詩意的生活
以前莊子做夢變成蝴蝶,完全是一只欣然生動的蝴蝶,十分快活適意,全然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了。一會兒醒來,才驚訝自己原來是莊周。真不了解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莊周與蝴蝶一定有分別。這就是所說的物化,也就是變化同為一體,不分彼此,消除物我差別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二、資料助讀
莊子與《莊子》介紹
三、突破語言關 ,讀故事、說故事。
1.讀故事: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正確斷句。
2.再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的意義
板書: (1)惠子相梁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國:國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 止:棲息。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安:疑問代詞,怎么。
(5)于是鴟得腐鼠 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魚出游從容 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魚之樂也 是:這。
同桌相互檢查過關。
3.說故事:梳理故事情節
板書:情節出人意料(不喜卻疑、不避自迎)
第一則:相梁----往見----欲代----搜----往見
第二則:是魚之樂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引讀提高 ,品故事。
1.小組賽讀課文,體會巧妙貼切的比喻。
提問:(1)莊子講鹓鶵故事中,鹓鶵、鴟、腐鼠分別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1)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潔之士,如莊子。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如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祿。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再聽故事: “運斤成風”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莊子與惠子的友誼。
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
(2)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表現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 莊子的這種人生態度,我以為是非常重要的,帶著這樣的眼光我們可以在冰冷的現實中找尋到詩意,從而豐富我的精神家園。
2.分角色朗讀,把握句子的語氣語調。小組討論、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差異, 體會形象鮮明的人物。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一、二組討論)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三、四、五組討論)
五、 教師總結:
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對比鮮明。《惠子相梁》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莊子故事兩則》說課稿
從容說課
這兩則故事均選自《莊子•秋水》,講的都是莊子與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比喻巧妙貼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系。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感染。
教學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莊子》一書的思想,把握其藝術特征,而在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