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
伴隨著春節敲響的鐘聲,我們進入了新年,大年三十這一天,我們全家人都起的很早,爸爸急忙跑到門外貼春聯,媽媽因心靈手巧而只有剪窗花一活非她莫屬,奶奶在廚房里準備年夜飯,而我卻東奔西跑得挮東西。弟弟正在收看電視直播。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了,我一看桌子。啊!這么多好吃的菜、飯,但是奶奶說:“要聽到鞭炮齊鳴才能開始吃年夜飯。我心里想著就越想吃了。我等啊等,一分鐘過去了,二分鐘過去了,五分鐘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我終于等到了吃年夜飯的時間了,我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了大廳內。大廳內已經有人在討論了。我來到了奶奶身邊問:“現在總可以吃飯了吧?”而此時門外也響起了鞭炮聲,我的家人們不約而同地走向了餐桌,大家紛紛坐了下來,圍成了一個圈,正在大家都準備動筷子的時候,媽媽說:“我們一起來拍張全家福做紀念吧!”于是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好!”媽媽便成了指揮官,調整我們的位置,姐姐妹妹們都爭先恐后地走搶位置,生怕戰不下,“三,二,一,茄子!”全家人都幸福地笑了。一陣歡笑聲后,大家又坐回了自己的座位,桌上擺著各種各樣的酒,其中,果酒是給我們準備的。必不可少的當然是雞鴨魚肉了,老人家們動了筷子后,我們大家開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桌子上的肉就空盤了。誰讓肉這么美味呢!可是媽媽說:“不能狼吞虎咽地吃,要有禮貌。”所以我只好饞著嘴離開了餐桌,和弟弟到一邊去玩了。這頓飯吃了很久很久,比平時久得多,我體會到了年夜飯的意義,這是一頓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為什么騷?說說笑笑,這時候我說到:“家人新年快樂!”媽媽也說:“家人新年快樂!”家人們都拍手叫好呢!
新的一年到來了,讓我為2020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吧!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們迎來了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春節。
這一天,家家戶戶喜氣洋洋,掛上燈籠,貼上春聯,忙忙碌碌。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火花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熱鬧非凡。吃完飯后,我們開始放煙花了。雖說是白天,但是看見那在馬路邊的煙花噴射出的美麗火焰時,還是十分高興。放完了煙花,上街去逛逛,口袋里裝著長輩們給的壓歲錢,別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喜鵲也出來湊熱鬧,真是“喜上眉梢”,大概它們心里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我看見許多家長都帶著孩子,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只要對著長輩的面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祝福,長輩們就會拿出一個大大的紅包,祝我學習進步。
快樂的一天總是過得飛快,春節一眨眼就過去了,新的一天又要開始了。在這新的一年里,我不能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爭取更上一層樓!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3
大家好,這個春節過得愉快嗎?你們最喜歡春節的哪幾樣愉快的活動呢?當然是放鞭炮、看煙花、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買了各式各樣的鞭炮,就急急忙忙來到樓頂了。我們各自手上點著一根“滿天星”,在風中舞動著。瞧呀,在微風中的“滿天星”果真像一顆顆美麗的星星布滿了深藍色的夜空,將大地給照亮;看那兒!一束紫紅色的“花兒”在這醉人的夜空上綻放開了,不一會兒,就更換為另外一種模式。在空中啪啪地響了起來,并放射出柔和的黃邊。不一會兒,又變成了青蘋果綠,唰唰的聲音在耳旁響起;一個個“熊貓炸彈”在耳旁響起,那聲音還真夠大,如雷鳴般……
該看煙花了!我歡唱著新年的歌,像小鳥一樣飛到了廣場。
一顆沖天炮滑翔在美麗的藍色夜空,還圍著幾朵“紅花”。看,那兒的煙花!有的像天女散花,將美麗的花兒撒向人間大地;有的像鴕鳥般大的珍珠在夜空中爆開,匯成一條銀色的小河;有的直打轉兒,形成一個小漩渦;有的像一條條鯉魚在河中游著,弄得我直想摸一摸它們;還有的像瀑布向我們撲來……
吃餃子啦!我們像小鳥似的飛回家來。一個個“小白鵝”進湖水游泳。不一會兒,水開了,再放進葉子。煮熟了,“小白鵝”也出來了,好吃極了!雪白的皮,鮮嫩的肉,一起混和在餃子湯里,多美味呀!
看《春節聯歡晚會》了!許多幽默風味的小品,還有美麗的歌舞《蝶念花》等,掀起了晚會的一個又一個新高潮……
歡歌笑語中的《春節聯歡晚會》在12點多結束了,誰也忘不了這個愉快的除夕之夜,真是難 忘今宵!這一牛年的春節。
春節,你好!謝謝你給我們帶來新的愉快的新年!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4
在每一個嶄新的日子里,我總會快樂的吶喊著、高叫著、蹦跳著。在不經意間,猛的抬頭發現我周邊的世界又變了。從昨日的簡單樸素變成了今日的絢麗和熱鬧。不知何時,那碩大的紅燈籠跳上了一幢幢高樓,在風中調皮的搖動著這發福的身軀;還有那一瀉千里閃著這金燦的亮光的對聯,在各自比拼著這看誰更有才……在不經意間,春節就踏著輕盈的腳步到來了。
春節的來臨,意味著春天將要降臨,萬象將要復蘇,草木將要更新。人們在度過了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后,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了。怪不得在春節時,人們會這么喜悅地迎接著這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隨著耳邊一陣又一陣熟悉的爆竹聲,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了。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都是滿滿的喜慶。
煙花,是小孩子們過春節最愛玩的。我喜歡那種沒有響聲的“電光火花”,點燃后拿在手里,多像魔術師手里的魔法棒啊!“電光火花”噴出的火花就如同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在空中跳躍著,嬉戲著。不過,那些調皮地男孩子可不喜歡“電光火花”,他們喜歡聲音響亮、刺激的“甩炮”。他們不時地從兜里掏出一只,用力往地上一甩,“啪”地一聲大響。如果你正好從那兒經過,肯定會嚇得一個激靈,那些“小調皮們”則哈哈大笑。當然,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大禮花炮。當禮花炮點燃,各種各樣的圖案,五彩繽紛的顏色就會呈現在空中。有的禮花炮沖上天空如同花蝴蝶般紛紛揚揚灑落下來;有的禮花炮沖上天變成了牡丹花、菊花,猶如花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還有的禮花炮沖上天后變成大大的“笑臉”,仿佛在祝大家“新年快樂!”春節的味道就在這煙花中綻放開來。
美食,是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火鍋是家家戶戶都愛吃的。肉丸、木耳、香菇、蔬菜在鍋中沸騰著,翻滾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氣騰騰地吃著,真是回味無窮。小孩們則一般喜歡吃年糕和冰糖葫蘆。年糕軟軟的,甜甜的,拿起一塊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嘗,令孩子們百吃不厭。紅紅的山楂裹上一層糖,串在竹簽上就成了美味的冰糖葫蘆。咬上一“嘠吱,嘠吱”地響,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混搭在一起,讓人吃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春節的味道就在舌尖上擴散開來。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無論你身在祖國,還是身在海外,春節的味道永遠烙在炎黃子孫的心中!啊,我愛我們的民風民俗。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5
因為在早上出去玩之前,媽媽就買好了做八寶粥的材料了,提前先泡在了水里,媽媽說這樣煮的快。所以,中午一到家,就可以煮上喝了。臘八吃的就是豐富!還有我最喜歡吃的紅燒肉呢~孩子們一般都喜歡吃肉吧!爸爸媽媽可不要說他們哦,因為都在長身體,吃的好是關鍵呢!
臘八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饑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一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里,三天沒給飯吃,他饑餓難忍,到處搜尋,終于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
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并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6
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傳說,古時候有一只叫年的動物,它會給人們帶來不好的運氣,人們為了趕走它,就用鞭炮、紅色的春聯嚇走它。于是,后來我們就有了春節放鞭炮、貼春聯的習俗。
除夕是春節里最忙碌,也是最熱鬧的一天了!
早晨,家家戶戶都吃著美味的咸湯圓,吃完湯圓后,媽媽忙著殺雞殺鵝、拜神;爺爺在門口忙著貼春聯,我看見后,趕緊去幫爺爺一把。
中午,我們吃完午飯,一家人去超市買年貨。這時候的超市張燈結彩,到處貼著春字,被裝扮得喜慶極了。貨物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接不暇,我們買了糖果、餅干、水果、爆竹等年貨。買完之后,我們就回家為今晚做準備了!
到了晚上,我們一大家子圍著桌子吃團圓飯,有魚、菜、蝦、蟹……真是豐富極了!吃完飯后,大家都在都去外面玩,有的在放鞕炮、有的在放煙花,真是太有趣了!
到了年初二,我們就可以去親戚家拜年了!我們先去外婆外公家,吃過年飯,準備回家的時候,發現我的口袋里已經裝滿了紅包,真開心呀!
我真希望春節快點到來呀!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7
古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中國人最為傳統,最為隆重的節日。多少人不辭辛苦奔回家鄉,就為那一頓年夜飯。“年夜飯”,是中國百姓對自己辛苦一年的犒賞,更是團圓的象征,是家人之間維系情感的紐帶。下面我就來說說我家的年夜飯吧。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的煙囪上都升起了裊裊青煙,這時,廚房里肯定忙得熱火朝天,切菜的切菜,炒菜的炒菜。家里的孩子都在房間里看電視,吃零食。孩子們這么悠閑,大人們卻忙得不可開交。
廚房里,爸爸正在灶臺前做菜,爸爸那嫻熟的手法讓鍋里的食材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過不了多久,一道紅燒肉就出鍋了。再看灶臺旁洗碗池邊的媽媽,在那里認真地清洗每一片蔬菜的菜葉,每一塊蘑菇的縫隙,她一定是想讓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都能夠吃上安全衛生的飯菜。再看到灶臺后邊的奶奶,正在那里添柴火,只看到奶奶被煙嗆得時不時咳幾聲,眼睛被煙熏得瞇成一條縫隙,頭上全是汗。看到這一幕時,我總會遞一條毛巾給奶奶。在客廳里的姑姑也是停不下來,在桌子上鋪好桌布,擺放好筷子、椅子。
過了許久,年夜飯終于準備好了。小孩子們在桌前,眼巴巴地看著桌上已上了而又不能馬上吃的飯菜,有時他們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夾一根香腸塞進嘴里。終于,人都到齊了,桌上滿是美味的菜肴,魚,肉,還有一個熱氣騰騰的火鍋“嘟嘟嘟”!爺爺一聲令下,大家便開吃了。桌下放著個大火爐,火爐旁還經常會趴著一只小狗,小狗在桌下徘徊著,希望能吃點什么,我經常手軟,總是夾點好吃的給它,讓它也體驗一下過年的味道。大家有說有笑,笑聲回蕩在這個溫暖的家里。
年夜飯后,大家便圍著電視看春晚。這是一年里最溫馨,最幸福的一天。
愉快的春節作文300字篇8
【“山陜蒙”文化交融的年味】
春節,是農歷新年的開始,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過年”對于中國人來說是非同一般的事情。
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過年習俗也各不相同。我老家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處內蒙古中西部南端,與陜西隔河相望,東邊緊鄰山西,不僅深受蒙古族文化生活的影響,還能接觸到中原文化,所以我們家的年味,是陜西、山西、內蒙古三地的融合,也體現了蒙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交融。每年冬天,只要放了寒假,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回老家過年,還不忘帶上各式各樣的“山東年貨”回去,用媽媽的話說:“這樣才有年味兒!”
在老家,過了臘月二十三,家家都開始進入過年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活動就是“蒸花饃”,這是山西流傳過來的過年習俗之一,取“蒸蒸日上”之意。每逢此時,媽媽總要和奶奶、姑姑們蒸上幾大鍋的花饃。她們用普通的白面、雜糧面、紅棗、豆沙等原料做出許許多多精致可口、造型奇特的花饃,有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惟妙惟肖的小刺猬、憨態可掬的小豬等等。有的饃則是中間一顆大紅棗,再用不同顏色的面做“花瓣”,仿佛一朵正在開放的花兒,是名副其實的花饃。這些各式各樣的花饃,年年都讓我們這些“小吃貨”們大飽眼福,吃起來也格外香甜。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出自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其中的“新桃”和“舊符”指的是對聯。以前的對聯都是自己準備好紅紙,請附近有學問、寫字好的人來寫,這是對新一年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現在大家都在商店里購買春聯,然后在除夕夜之前貼上春聯,連糧倉、羊圈這些地方都會貼上“金谷盈囤”“牛羊滿圈”這樣的吉祥話,祝福家庭五谷豐登,牛羊充足,生活幸福美滿。
過年時,在內蒙古最受人們喜愛的是羊肉。羊是內蒙古最常見的家畜,也是主要的肉食來源。每年年三十中午,奶奶都要給家人準備好一大鍋的羊肉。一口普通的大鐵鍋,一只自家養的山羊,一些農家必備的尋常調味品,再加上土豆、酸菜、豆腐、粉條,出乎意料地成為了人間美味,百吃不厭。
年三十還有漢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吃餃子”。餃子,古稱“交子”“扁食”,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面食之一。聽奶奶說,原先日子不富裕的時候,過年時人們也會把家里僅有的菜、肉等各種食物包在面團里做成餃子,寓意“團結一心”。而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了,也有余錢、余力把餃子做出各種花樣,讓餃子變得更有“內容”了。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有紫甘藍汁做的紫色面皮、菠菜汁做的綠色面皮、胡蘿卜汁做的橙色面皮等等,餡料也從原先的白菜、蘿卜演變成韭菜、芹菜等這些冬日里不常見到蔬菜,更有魚肉餡、蝦肉餡……媽媽還會從網上學一些包餃子的新鮮方式,把普普通通的餃子包成紫邊白肚的餃子,寓意“紫氣東來”,橙邊白肚的餃子,寓意“稱心如意”,綠邊白肚形似白菜的餃子,寓意“廣納百財”……總之,現在的餃子和以前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年三十守歲會放煙花。五顏六色的煙花從地上升起,在空中炸開。有的煙花像一朵朵繽紛艷麗的鮮花在空中綻放開來,有的煙花像七彩云朵在空中忽隱忽現,有的煙花像彩色浪花,仿佛正向我們涌來;還有一些煙花排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如心形、五角星等等,色彩斑斕的煙花把漆黑的夜幕裝點的五彩繽紛,宛如一幅絕美的畫卷呈現在我們面前,正應了那一句:“火樹銀花不夜天!”
我最喜歡的過年習俗就是“壓歲錢”了。當然,壓歲錢也不是白給的,我們需要先給長輩們拜個年,說幾句“恭賀新禧”“萬事如意”之類的吉祥話,然后雙手接過長輩給的壓歲錢,因為這代表了對長輩的尊重。收到壓歲錢,我會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心里美滋滋的,笑得合不攏嘴。
來自陜西的習俗是祭拜太陽、吃素面。古時,人們幾乎都得靠天吃飯,太陽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很大。那時人們認為太陽具有能使萬物復蘇之能力,所以直到現在,大家還是會在大年初一的那天早上擺放好花饃、燃燒事先做好的“火籠”,同時把先祖的牌位也請出來,鄭重地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進行祭拜,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紅紅火火。之后再吃上一碗由陜西岐山臊子面演變過來的素面,取“素素凈凈、順順利利”之意。
這就是我老家的年味,有山西精致的花饃,有陜西頗具儀式感的拜日,有內蒙古豪放的燉羊肉,也有水餃、煙花、壓歲錢、對聯。相信隨著國家日益強大,人民日漸富足,交通日趨便利,以后的新年將會有更多新事物加入,不同地域的“年文化”將逐漸交融,我們中國人的年將會越來越豐富多彩,越來越喜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