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濟學心得體會
學習經濟學心得體會篇一
需求的背后是消費者,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感受到的滿足程度是效用。例如,消費者消費了巧克力與唱片,他從中得到的效用是無法衡量,也無法加總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數來表示,他可以比較從消費這兩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認為消費一塊巧克力所帶來的效用大于消費唱片所帶來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塊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在一定時間內,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效用取決于兩個方面:1)客觀因素,即商品的使用價值;2)主觀因素,即人的主觀心理感受。消費者的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消費者均衡在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的價格既定的條件下,當消費者選擇商品組合獲取了最大的效用滿足,并將保持這種狀態不變時,消費者處于均衡狀態,簡稱為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消費者均衡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對所消費的不同商品組合具有同等滿足程度的曲線,就是無差異曲線。所以要想獲得市場,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使其能獲得自身能獲得的最大效用。預算線表示消費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價格條件下所能購買的各種商品數量的最大組合。預算約束線是由收入和商品價格兩方面決定,收入增加價格不變或是價格降低收入不變都會使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提高。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結合在一起,來分析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購買選擇行為。最優購買組合只能出現在預算線上。
三生產論
生產者亦稱廠商或企業,它是指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廠商的目標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廠商投入勞動和資本是生產要素。在短期內,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種不變的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短期生產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勞動的平均產量始終是上升的,且達到最大值;邊際產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始終大于平均產量。總產量始終是增加的。因此生產者連續增加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以增加總產量。第二階段是生產者進行決策的區間。開始,勞動的平均產量達最高點。終點處,勞動邊際產量等于零。第三階段,平均產量繼續下降,邊際產量降為負值,勞動總產量也呈現下降趨勢。生產者不會增加勞動投入量,而是通過減少投入量來增加總產量以擺脫勞動邊際產量為負值和總產量的下降局面。在長期內,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通過對兩要素投入量的不斷調整,使得最后一單位的成本支出無論用來購買哪一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邊際產量都相等,從而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
四成本論
先來看一個經濟學小故事,它講的是:喬丹能用2小時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鄰居女孩珍妮用4小時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喬丹在這件事上有絕對優勢。那么,喬丹應該為自己家修剪草坪嗎?若他自己修剪,那么他就會失去這兩小時參加廣告代言或是球賽所帶來的收益。這說明:從事任何活動,要得到任何東西,都要付出相應的成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原理呢?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資源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與一種用途就要放棄其他用途。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把某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時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在短期生產中,邊際產量的遞減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遞增階段,與邊際產量的最大值相對應得是邊際成本最小值。長期總成本是指廠商在長期中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通過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所能達到的最低總成本。攀比效應是一種連帶外部正效應,在這種效應之下,消費者往往希望可以擁有一件幾乎人人都有的產品,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后,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聯系在一起的。攀比效應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所以廠商可以抓住消費者的攀比心里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通過學習這門課,使我對經濟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將多年的經驗結合這些知識,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水平而且也能使企業更好的發展。企業如何有更好的發展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突破技術障礙,提高商品的質量,推出更多能與其他企業相抗衡的商品及勞務,同時努力降低成本,使消費者可以追求到更多實用價值,從而實現客觀效用的提高。并且要加強宣傳運用廣告和搭售手段,使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商品,增加銷售量。
學習經濟學心得體會篇二
先說一下以前對經濟學的認識。在大一下學期,我選擇了《生活中的經濟學》這門課。在宋憲萍老師的這門課上,我了解到了:經濟學,就在我們平常的小事中,大到爸媽以及親朋好友熱衷的投資和炒股,小到我們自己平常的記賬理財,甚至還有商場里的促銷手段,以及生活中的很多細微現象,比如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原因之一可能是,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圓柱形容器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可是人們大多不會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則也顯示,它們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里販賣。超市里大多數軟性飲料都是放在開放式貨架上的,這種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運營成本。但牛奶則需專門裝在冰柜里,冰柜很貴,運營成本也高。所以,用方形容器裝牛奶便提高了收益。再如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等等等等,全都可以用大眾心理學和經濟學來解釋了。
但是,宋老師的課我并沒有太多的去聽,故沒有獲取太多的經濟學知識,只有僅有的一點而已,或許是因為老師講課的風格問題吧。從劉老師的課上,我覺得給我感觸最大的,還應該說是兩個尺度: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我們可以用這兩個尺度來衡量經濟學中的各種發展問題。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都可以用這兩個尺度來衡量它的發展狀況。一個國家GDP的高速增長,從西方普遍認同的真理尺度來衡量,它確實是發展了;但是用價值尺度來衡量,人的素質素養并不一定跟上了發展的節奏,而且很可能是倒退了。而人的發展,雖然說在短期內不會對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但是,從長遠上來看,滯后的人的發展必定會帶來經濟的衰敗,而且很可能是無法挽回的結局。經濟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這或許也是為什么,我們國家采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發展戰略。
談到發展問題,就想到老師給我們講到的從前的ford集團和現在的富士康集團,兩個截然不同處境的大企業。前者采用分工的企業管理方式,從生產率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它確實是極大地提高了產業的生產效率,在單位時間內所創造出的產值獲得了顯著提升,使其產品生產所需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高額的利潤。不變的工作時間,提高的工作效率,那么為企業創造剩余價值的時間就增大了,因此企業獲得的相對剩余價值就極大地提高了。同時,新興的的分工方式,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超額剩余價值。因此,我們就看到了ford集團因分工而產生的經濟效益。
相比較而言,富士康集團同樣采取了這種模式,但是結果卻又是另一番景象:13名員工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相繼跳樓。這個現象,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這種分工模式導致的。首先,分工正如ford集團一樣,也提高了相對剩余價值,但是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分工的企業生產模式已經普及,故企業只能賺取工人創造的相對剩余價值,也就是說企業的經濟效益沒有ford集團以前那么高了,再加上富士康集團處在產業鏈的加工生產環節,所獲取的利潤是極其低下的,所以企業極大地壓低中國員工的工資。其次,中國人口眾多,大學生普及,如此少的就業崗位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力。工人們一邊要承受就業壓力,一邊還要承受公司對員工的工資壓榨和束縛的人生自由,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富士康員工的跳樓事件。我們再從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分工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為企業帶來了競爭力,這在真理尺度的衡量下是可取的;但用價值的尺度來衡量,企業的員工自身的發展卻受到了束縛,甚至可以說是退化,每個員工被變相的當做了“機器”,重復著簡單的機械動作,大腦的思維也基本上停止了。不同的尺度來衡量富士康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其出現跳樓事件的根本原因。Ford集團沒有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我認為是分工模式剛開始,ford集團賺取了巨大的超額剩余價值,因此它提高了工人們的工資,滿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形式,也對公司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適應性,因此短期內沒有出現富士康這種悲慘的局面。
這是通過課堂上,劉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來對問題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分析。我覺得經濟學是很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及平常的知識積累,在今后的生活當中,經濟學一定能幫助我更清楚的來看待這個社會,了解這個社會的運行而受益終生。
學習經濟學心得體會篇三
這學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課程讓我有機會第一次真正地有機會接觸了經濟學原理和知識。經濟學是當今非常熱的學科領域,我一直對經濟學非常感興趣,但始終沒有能夠很好地了解它,更別說是掌握和運用了。幸運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課給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平臺,讓我得以開始對經濟學原理的學習。
關于經濟學,課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記憶和理解起來也就相應得非常困難。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前段時間的那次討論課這樣的形式特別好,通過自已認真思考您提出的問題并在上課時聽同學們的發言,了解同學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這對于我正確深刻理解學習內容有著很大的幫助。比如說,您提過這樣的問題:知識能否創造價值,資本能否創造價值?我在課下想了很多,課上也想來發言了,而且當時課堂上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也非常激烈。在綜合了同學們的觀點和自已課下的查閱資料之后,我對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下面想談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以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理解。
首先討論一下勞動價值理論,這個對于解釋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勞動價值理論討論的是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的問題。馬克思曾經多次明確地指出,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但對于“勞動”的定義卻不是特別清楚。所以說,現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去認識這個“勞動”。根據查閱的資料,按照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體力為主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和資本成了除勞動力之外的兩項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明顯,現代社會勞動的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要素由以體力勞動占絕大部分變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共存,而且體力勞動的地位還是迅速提高。我們對當代社會勞動形式這一新特點,在分析、研究勞動創造價值時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
再回到老師提出的問題:知識能否創造價值和資本能否創造價值。我的答案是能。因為,首先,知識和資本本身就是從勞動(轉標記。)中獲取的,沒有了勞動,知識和資本就無從談起,所以從本質上說,知識和資本本身實際上就是勞動,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經過轉化的勞動,從這點上說,知識和資本是可以創造價值的;第二,知識和資本的運用過程實際上是腦力勞動的過程,這就到了剛剛在上面的討論了,腦力勞動也是勞動,也可以創造價值。所以說,知識和資本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在我查閱的資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單純指的就是體力勞動。因而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候他們提出:商品中所含的體力勞動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因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再適用了,商品價值應該從由勞動和勞動時間決定變為由“知識含量”決定、由知識來計量。我覺得這些都是不對的。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忽略過腦力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每當人們創造某種使用價值時就使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何種商品,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生產的,只不過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占的比例不同罷了。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體力勞動居于主體地位的時代,因而《資本論》中更多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例來分析。但以體力勞動為例分析并不代表所有的情況都是體力勞動創造價值,堅決不能這樣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提到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體力勞動最終會被腦力勞動所取代,但由于他處的時代的局限,馬克思并沒有深刻地討論這一現象。不過,體力勞動會被腦力勞動取代并不代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不再適用,因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從始至終都包括了腦力勞動,機器勞動歸根到底也是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所以說,在知識經濟的形勢下,勞動價值理論不僅沒有失效,反而還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不管如何發展,商品的價值仍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是不會變的,只不過這種勞動具有高效性的新特點。
所以說,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必須深刻地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原理,并用它來指導自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門課就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真理并運用到實踐中去的平臺。很幸運能通過這門課接觸到真正的經濟學,也希望老師能再組織一次類似上次的討論課,幫我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看了學習經濟學心得體會還看:
1.經濟學原理學習心得3篇
2.微觀經濟學學習心得體會3篇
3.西方經濟學學習心得4篇
4.學習經濟學基礎的心得
5.經濟學概論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