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選擇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有人說,“舍得”說的沒錯,只有先失去,才能得到。
有人說,“舍得”其實應該說成“得舍”,只有得到了,才能失去。
爭執不休。
我思索:究竟是先舍后得還是先得后舍?拿捏不定。
良久,拿起素材本,一則故事映入眼簾:
一個孩子到果園去,看見爺爺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樹上的一些枝條剪下來,他拿起一根枝條,說:“爺爺,它們長得好好的,你把它們剪掉多可惜!”爺爺說:“傻孩子,剪掉他們,果樹才能長得更好呢!”
看完,從老爺爺的話里我似乎領略出些許意味。
“剪掉它們,果樹才能長得更好呢!”他的意思應該是“舍得”吧,只有舍去了這些吸收大量養分的枝條,讓樹充分的吸收,才能讓果樹長得更好。
難道就一定是先有舍才有得么?可如果得了,那會不會再次變成“得舍”?如果這樣,因果循環,它們的故事將永無止境的延續下去。
入夜,躺在床上,仍想著這個問題。
是去是留,決定權還是在人手中,也許是決定于一個動作,一句話,抑或一瞬間的回想。
釋然。
然而再次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我發現,“舍”與“得”原來只是一個對立面,一個單純的對立面,沒有任何邪念。它們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就只能服從命運之手的安排。而這只手就是人類的思想,“舍”與“得”之間也只不過是人的一念之差,就像是始終被抑制的那只小船……
以選擇為話題的作文600字2:舍得之美
有一則寓言講,有一天,小猴去種豆,一不小心掉了一顆豆子,他就把手中的豆子丟了,去找那顆丟的豆子,那顆豆子沒找著連那把豆子也被鳥吃了。
讀完這則寓言,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為什么小猴不懂得舍那顆小小的豆子,得來的將是滿園的豆子,難道他不懂得因小失大的道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三國的諸葛亮他舍棄喧囂,避開紅塵世俗的誘惑,避開爾虞我詐,退隱山市,怡然自得,最終劉備發現了他,三顧茅廬,請他輔助自己爭奪天下,再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他以明志,淡泊為人處世,發明了“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創造了軍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真不愧是“功蓋三分國”他舍棄的是暫時的冷落,得到的是永垂不朽的一世英明。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宋朝的抗金英雄文天祥被俘時,面對忽必烈提出種種利益誘惑,他軟硬不吃,他抱著“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必死的心態,最終他的死重于泰山,為后人景仰,垂請于史。
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以選擇為話題的作文600字3:生命的選擇
曾經讀到張曉風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