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對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的,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語文學習的目標。
朗讀對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下面小編結合學習案例,談談我對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的幾點認識。
(一)朗讀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擔當著引路人。學生通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提問、朗讀、感悟,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作者的心田。與此同時,他們的心靈也伴隨著層層遞進的朗讀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撞擊。例如:
王崧舟老師在《慈母情深》中有這樣一段課堂實錄:
師:“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覺?
生:快要哭的感覺。
生:眼淚快流出來了。
師:母親已經把錢給了我,按理我應該感到怎么樣?
生:感到開心。
師:但此刻的我沒有快樂,只有四個字“鼻子一酸”,為什么?請大家默讀課文,用心體會,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我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線畫出來。
生:“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出示這句話),齊讀。
師: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聲音,什么感覺?
生:呆不下去。
生:馬上離開。
生:但我的母親呢?(齊讀語句)
師:噪聲停止過嗎?依據在哪里?
生:母親大聲的問。
師:為什么?
生:我們大聲問是因為七八十臺-----
生:旁邊女的大聲喊到是因為七八十臺------
生:接著又對我喊是因為七八十臺--------
師:從“忙碌”一詞我們感受到什么?
生:母親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工作。
師:昨天的母親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生讀)
師:明天的母親將要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生讀)
師:春天的母親將要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生讀)
師:秋天的母親將要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生讀)
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讀-------(生讀)
師:我第一次看到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親這樣工作,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難過。
生:傷心。
生:難受。
師:再讀這句話,讀出自己對母親的那份真情。
葉圣陶先生曾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王崧舟老師這一環扣一環的朗讀,既讓學生感受了課文的內涵,又讓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老師一句句精心設計的導語,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在這些閃爍的火花中,學生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這種朗讀,無不叫人心中喝彩。
(二)朗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無論何時,朗讀一篇好的文章,總能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在朗讀好文章的同時,配上好的朗讀更會讓人們產生共鳴,仿佛文字有了生命,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真美!”那抑揚頓挫的語調,或快或慢的語速,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牢牢地抓住了聽者的心靈,撥動著聽者的心懷,調動著聽者的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讓他們獲得了極美的藝術熏陶,逐漸提高了審美情趣。
例如盧雷老師的《開國大典》。這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經典教材,生動地描寫了新中國誕生時開國大典莊嚴、隆重和熱烈的場景,表現了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意義,字里行間充滿了愛國情懷。盧雷老師在執教此課時,反復加強朗讀訓練,加強情感渲染,對課文中充滿激情的關鍵語句不是一讀了之,也不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機械重復,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指導朗讀,層層推進,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內涵,讀出激情。
在教學“典禮”這個部分時,有這樣一段教學:
師播放開國大典的錄像,生觀看。
師:聽到了嗎?再聽一遍。
生第二次觀看錄像
師:聽到了嗎?堅定、高亢、強有力的聲音。女同學準備,接著毛澤東主席宣布——
女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師:男同學,毛澤東主席宣布——
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師: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在場30萬人,使全中國人民的心歡呼起來!誰讀第7節。
生: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呼起來。
師:為什么讀這一節?
生:因為這一節讓人心情感到非常激動,我們的新中國終于成立了!
師:激動人心呀!這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師簡筆畫中國地圖)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生:長城內外),傳到——(生:大江南北),傳到——(生:白山黑水之間),使全中國人民的心——(生:一齊歡呼起來。)女同學讀第一句,男同學讀第二句。預備,起——
女生讀: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
男生讀: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呼起來。
師:能背了嗎?老師來讀毛主席的莊嚴宣告,男同學女同學一起來背第7小節。
生:能!
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齊背: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呼起來!
師:激動嗎?有話要說嗎?
生1:嗯……嗯…… (說不上來)
師: 激動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對嗎?
生2:毛主席萬歲!
師:激動地歡呼啊!能再帶著同學們一起歡呼嗎?
生2:(更加激昂地)毛主席萬歲!
齊:毛主席萬歲!
盧雷老師在教學排比句時,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排比句渲染的感情力量,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整個課堂久久沉浸在“情感磁場”的包圍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朗讀是一種美的熏陶,也讓學生的審美品位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整堂課上得蕩氣回腸。
朗讀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讓彼此在語文的海洋中暢游。盧老師這一段的朗讀設計可謂精妙,它使學生在每一次的朗讀時逐漸走近文本,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思維層次得以提。更重要的是,它使學生樂讀不疲,越讀越投入,直至激情昂揚。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這個平臺,充分感受到文章的美,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
(三)朗讀能誘發學生的想象力
朗讀是培養學生情感、激發想象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透過語言文字,想象其描繪的意境,感受字里行間表達的各種情感。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是首先讓孩子通過各種方式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再反復朗讀情感濃郁的語句或段落,細細體會其所表達的深刻內涵,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誘發他們的想象力。
如教《世界多美呀》一課時,我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積累文本語言,積累規范的句式。進而結合觀察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欣賞這個世界的美。在喚起了學生對美的情感體驗之后,引發學生想象。因勢利導,讓學生進行一次想象說話:小雞看到了藍湛湛的天空,綠茵茵的樹木,碧澄澄的小河,心里多么地興奮啊!放眼望去,小雞還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呢?
生1:小雞看到雪是白茫茫的。
生2:小雞看到麥田是綠油油的。
生3:小雞看到楓葉是紅彤彤的。
生4:小雞看到桃花是紅艷艷的。
生5:小雞看到星星是亮晶晶的。
生6:小雞看到生梨是黃澄澄的。
……
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回答,蘊含著學生的智慧,是他們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的表現。任何想象說話都是以熟讀課文積累語言,體驗情感為基礎的,感情豐富的朗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課文豐富的想象,將文本描寫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試想如果缺乏了這個基礎,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會變得多么蒼白,就如同那青草地里的一潭死水。當我們全身心投入于朗讀中,那朗讀也會變得十分美好,想象的火花不斷地迸發,死水變成了流淌的活水,重新滋潤著青草地。
朗讀作為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作為教師,不僅需要指導好學生朗讀,更重要的是設計好朗讀,讓朗讀不流于表面,真正扎在學生的心中。只有讓學生愛上朗讀,理解朗讀,陶醉于朗讀的氛圍,才能真正在小語教學中展現它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