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語文學習中朗讀的重要性
近年來,語文課要上得“書聲朗朗”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閱讀教學中,朗讀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課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讀指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但是本人認為朗讀固然重要,默讀同樣不可或缺!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與默讀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閱讀教學中默讀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經造成了語文教學的失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
小學階段語文學習中朗讀的重要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在閱讀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想象、感受祖父園子的勃勃生機。園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無拘無束;祖父又是那么寬厚仁愛;尤其是童年的“我”,在這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學生朗讀課文內容,明白祖父的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課堂;懂得大自然處處皆學問,習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種;學會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朗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古人的學習方法,就是多讀多背,熟能成誦,爛熟于心,在此期間,不求甚解,只要讀得多,記得多就好。小學階段是人一生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老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知道學生朗讀,讓朗讀所給予學生的感受與印象,是深入而鮮明的,特別是文中那些突出的有力的句子,更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在他們的思想感情深處扎下根。這樣,由于記住了突出的一點,就往往會迅速聯想起課文的全部,在學習和生活中就可以隨時發生積極的指導作用。學生養成了自覺的富有感情的朗讀習慣,這對于提高認識,拓寬思想境界,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每一篇課文都有它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指導學生接觸作品時,教師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這既可以加深學生感情的熏陶,促進共鳴,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反復朗讀課文,使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讀著讀著,對桂林的喜愛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語氣表達出來了。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調動。這樣,使學生在讀中體會文字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四、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我們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美,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不興安嶺》《鼎湖山聽泉》《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這種有聲有色的課文,只有朗讀,才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用詞之精當。使學生入境入情,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領略到自然美。
教師組織學生朗讀時,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披文見情,披文入情,引導學生對那些表情達意的語言文字細細思考、品味賞析,再由文及意引導學生正確領會教學內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脈博,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準確創造美,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審美效應,提高學生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