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開展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為學生以后的自身發展奠定基礎;其次,它是青年學生自我發展規律的需要;再次,它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教師須著重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營養。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把自主學習引進課堂。
培養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們越來越需要培養全面優秀的高素質人才。那種平日只會盲目的搞題海戰術的學生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再需要。只有那些敢學習,會學習的學生才是優秀的。一位學者曾說過“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在新的世紀,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開展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為學生以后的自身發展奠定基礎;其次,它是青年學生自我發展規律的需要;再次,它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教師須著重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營養。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把自主學習引進課堂。
我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認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可分為四個過程:即提高認識——激發興趣——教給方法——培養習慣。筆者依據魏老師的觀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了初步的探討。
一、提高認識,明確目標, 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首先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標的帶著問題去看書學習,查找自己所要問題的答案,再在“當堂訓練”中去證明和鞏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這就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上,我們直接在講授中告訴學生“正方體有6個面”,要求學生背下來,而不去讓學生自主驗證,這樣的記憶是不牢固的。相反讓學生自主去檢驗所得到的記憶會比較深刻。
這一做法的好處就是必須讓每一位學生都行動起來,去積極地思考和學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學有所得,因而可以使學生得到整體的發展和提高。 學習不僅是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和新經驗的過程,還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而身心發展離不開學習。有的學生對學習的認識還沒達到這個層次,另外,學生學習英語時遇到的困難遠遠大于其它學科。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既不會出國,也沒有太多的機會與外國人交談,因此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總是等著老師來“喂知識”,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學習沒有興趣。
面對新的要求,新的挑戰,教師首先要重新認識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要掌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師生感情,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及自我正確認識等非智力因素著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發展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經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一方面,現實社會競爭激烈,為了個人生存、自我表現發展的需要,為了對自己、家庭、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我們必須學好外語。另一方面,告訴學生教育向來都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大家在知識的高峰上所處的位置不同,出發點不同,目標也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大家奔向知識的目標的途徑是不一致的,完全有理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
二、激發興趣,培養自覺性
首先,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其實自主學習并不難,它并不僅僅是優秀學生的專利。通常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是一環套一環的,是循序漸進,逐漸加深的,也就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邏輯加深。遇到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屬于正常現象。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中在不懂的地方標注記號或通過學習小組交流獲得收獲。當老師在課堂講解這方面的內容時,就會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印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有許多的薄弱環節。要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也要及時指點迷津。要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如應基于哪一方面思考,這個問題應從哪個角度考慮,或是從哪個方面提出問題。而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究。教師應當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速度。
最后,充分利用課本的小練習如做一做,練一練,議一議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運用好書本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同時要保證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充分地思考、感悟、體驗、探究,講求自主學習的效果,千萬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走過場。那種擔心學生的自主學習占用了過多的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生為教師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服務。
三、指導方法,掌握規律
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使學生學習起來更積極主動,更快速高效。
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在開學初制訂學習計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詳細做到課內、課外,在校、在家的具體目標,并請同學家長和老師監督執行情況;第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學法介紹,如怎樣記筆記,怎樣做英漢翻譯等;第三,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后復習,先回顧當天學習內容,問自己今天我學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需要再下點工夫;第四,課后經常與學生談心交流學習體會,把我平時在報刊雜志上收集的學習方法和自己的親身體驗介紹給學生,啟發他們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第五,讓學生寫考試總結,要求學生分析考試成功與失敗之處,重點分析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知識點掌握程度如何,解題思路是否正確,答題時間是否安排合理等,通過反思,不斷調整,使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第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并在合作中逐漸培養克服困難的習慣,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四、培養習慣,養成精神
自學成才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學生時代本身的事情,而是一個人終身將要持續進行的事情。
魏書生講:“學生最初沒有學習習慣,好像一部靜止的汽車,產生培養好習慣的欲望好像打著了火,第一次推動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運動規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狀態。”自學英語的習慣要在自學英語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要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除了要求學生有一個較好的學習計劃、做好課前課后預復工作外,我還要求學生定期閱讀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如簡單的小故事、幽默、人物簡介,有中英文對照的簡易讀物等。
五、拓展空間,創意作業
課外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對鞏固課堂教學、檢驗學習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的課外作業以抄寫單詞短語,聽聽磁帶、朗讀課文為主,重復單調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水平,我有意識地改變作業的形式。比如,在學了有關節日的單元后,叫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節日做成海報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要求做到圖文并茂;學了有關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單元后,叫學生回家向家庭成員作一個調查報告,并根據所了解的情況分別給予健康建議;學了有關時裝表演時裝、設計的單元后,叫學生也設計一套時裝,以海報的形式介紹自己作品的式樣、質地、顏色等……像這樣的作業把教材內容活化于實際生活,使學生能主動地運用所學的語言去做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展了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不斷研究,不斷完善。
同時,教師也應該更加積極探索進取,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爭取做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的要求。 “自主學習”在我國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學習論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對當前我國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自主學習”問題被國家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確立為重要研究內容,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論界的廣泛共識。因此,深化對它的研究,明確其內涵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意義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