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生活中我們第一次見到某某人的時候,心中總會有一個對他(她)的印象。通常所說的這個印象實際上就是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導致的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什么決定第一印象?
研究表明,人們在初次會面前30秒鐘的表現,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形成來自于大腦神經系統對新信息的反饋,其中杏仁核和皮質層起著決定性作用。大腦將我們每日所接收的信息進行編碼,當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某個事物,杏仁核和皮質層便根據對方的特征進行快速分類,最終形成我們對該事物的第一印象。其中,觀察者的視角以及被觀察者的表現都對第一印象起著決定作用。
輕松的談話會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安•戴瑪瑞斯(Ann Demarais)和瓦萊麗•懷特(Valerie White)在她們所寫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中,提出了決定第一印象的幾大因素,其中包括:容貌、語言、態度、穿著和身體語言。作者指出,多聽少說、多進行眼神交流、以及輕松的談話會給對方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能夠激起我們情感中最強烈的部分,就像照片一樣,將我們的情緒定格在那一刻。由于第一印象來自于本能,因此其包含的信息往往也非常重要的。加州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說:“我們甚至可以從30米外看到一個人的笑容。”這張笑臉的主人將會給我們留下的良好第一印象。
事實上,人們往往通過第一印象去決定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如這個人會不會傷害自己或者對自己是否有益,塔夫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納利尼•阿姆巴迪(Nalini Ambady)認為,這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種快速判斷環境危險與否的能力。
當然,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是主觀、片面、甚至粗糙的,也就是說它無法給人一個相對全面的判斷。
第一印象是正確的嗎?
盡管人類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憑借本能的第一印象能夠迅速的判斷敵友,但是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取決于判斷者和被觀察者,而我們初次見到的事物往往同時存在著許多模糊不清的復雜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很困難的。
如果第一印象是錯誤的判斷,那么日后注定會失望
因此艾克曼教授認為,第一印象是否正確,還得看被觀察者所表現出的行為舉止是不是真實的。一些進行過嚴格的社交禮儀訓練的人,往往能夠在任何場合表現得體,那么我們很難通過第一印象來對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一些外貌特征會使我們對人產生刻板印象,比如一張娃娃臉、大眼睛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人很親切、單純;漂亮的人會讓人感到更健康、聰明;喜歡說話,并樂于交際的人被我們認為更善良,其實這些判斷通常都是錯誤的。
所以,第一印象往往并不是客觀的,因為這取決于許多偶然因素。比如,我們常常說的英雄救美,一個男人偶然間遇到了正在被歹徒挾持的女人,并出手救下了她,那么故事的結局往往是該女子以身相許。如果這個男人與這個人女人在一個普通的聚會上相見,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擦肩而過了。其實這個男人并不是常常去救人,只是恰逢其會而已。因此,我們在第一次見面時發覺對方是樂觀的、開朗的,或者陰郁的、悲觀的,這些都不能作為對此人個性的最終判斷。
古人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就是說認識一個人需要通過長期的交往,因為,第一次見面,我們只能見到一個人處理一件事的態度與能力。比如日常生活中第一次見面可能是聚會,或者是商務談判,那么也許這個人并不喜歡聚會,或者對商務談判缺乏經驗,而給我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這個人是否喜歡音樂、做的一手好菜、并且樂于助人這些品質我們卻無法通過這種場合得知。因此,片面的印象會讓我們與值得信賴的對象失之交臂。
然而,人們常常是懶惰的,這就好比我們對自己的圖書進行分類,在一本書上貼了文學的標簽,并歸入到文學類后,便很難再費心將它歸入其它類別。因此,當我們在一個人身上貼上“大方得體”或者“膽小謹慎”的標簽后,便不再費心去改變這個標簽。在日后的交往中,我們只需要按照這個標簽所代表的內涵去看待對方就可以了。但是,這種粗暴的分類方法會為我們日后與其交往埋下隱患。因此,第一印象常常會讓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比如許多女人第一感覺良好的物品,買回家后卻發現質量低劣。
除了片面性,第一印象還具有一定持久性,我們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除第一印象留下的判斷。
為何第一印象會持續很久?
加拿大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第一印象具有持久性。也就是說,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認識將持久的主導人們對待另一個人或事物的看法,即便人們在后來的交往中對此人或事物具有了新的認識,第一印象所產生的看法依然不會消失。
你對同事的第一印象很難改變
“比如,你對一名同事第一印象并不好,而在一次聚會中,你發現他原來很熱情,但你也只會認為他僅僅適合私下相處,而不適合共事,也就是說,你對他的第一印象依然沒有改變。”這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首席研究員西維亞•嘉禾斯基(Bertram Gawronski)經過對第一印象的研究后得出的結論。
在試驗中,嘉禾斯基和他的團隊將一個人的兩組完全相反的信息(積極的和消極的)放在電腦上,并將信息展示給兩組受試者。當受試者對此人形成第一印象后,研究員們又將相反的信息展示給他們,此時,研究人員刻意改變了電腦顯示器的背景。之后,研究員將這個人的照片展示給受試者,并研究他們對照片形成的印象。讓研究員感到驚奇的是,這兩組人員對此人的印象完全依照第一印象,之后的信息所形成的判斷只在照片置于他們閱讀第二組信息的顯示屏背景下時才起作用。
這是因為,對違反原有經驗的判斷,大腦會采取一種“一般性原則下當然有例外”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當一種新的經驗與固有經驗不符時,我們將其視作特例,只在特殊情況下才起作用。
當然,第一印象并不是恒定不變的,第一印象在不同情境下被數次挑戰后,新的判斷就會形成,第一印象也就失去它的效力了。但如果第一印象只在同種情境下被多次挑戰,其威力依然不會受到影響。
因此,假如一個人非常善于掩飾、偽裝自己,而且嫻熟人際交往原則,在第一印象中,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感覺,使得我們愿意與他進一步交往,甚至在不察之下對其敞開心扉,我們就要悔之莫及了。
如何克服第一印象?
大多數人都不是心理醫生,也無法像福爾摩斯、狄仁杰那樣洞察人性。人們往往通過容貌、態度、穿著打扮等表象來評價別人。因此,如果我們第一次見到某人時,他著裝得體、和顏悅色、面目可親,就極有可能給我們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樣,假如對方心情不佳、愁眉不展、甚至怨聲載道,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糟糕的。可見,我們常常因為第一印象而對別人抱有成見。因此,在日常看待事物及與人交往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盡量避免第一印象的不良影響。
不要給別人貼“標簽”。政治家喜歡給不同人群下定義,比如**者、資本家、無產階級、地主、民主人士等等。這些詞匯本身包含了許多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它們判斷一個人的政治傾向以及社會地位。而當今,我們也習慣于用白領、小資、民工、公務員這些詞匯來給人分類。但是我們很難用一個詞匯完全概括一個人或事物的本質,諸如“善良”、“奸詐”、“開朗”、“悲觀”等詞匯很難概括一個人的全部個性。所以,憑借第一印象就將某人定性,是極不客觀的。要想更全面的了解一個人,切不可在第一次見面時,便對其貼“標簽”。
客觀全面的看待事物。盡管我們都知道客觀看待事物的重要性,但人往往很難避免主觀心理。就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與味道一樣,人們對待人或者物也總是有所偏好。即便如此,也要盡可能正確的看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將善看成惡,質量低劣當成品質上乘。
知錯就改。每個人都難免有第一印象,正如上文所說,我們并非心理醫生,更不是神探,因此,第一印象有所偏差是在所難免的。當發現第一印象是錯誤的時,努力去重新看待事物就可以了。
總之,第一印象對我們的社會交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盡可能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也要客觀的看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