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件事,值得!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為誰而學?中國句古言:“活到老,學到老”!“學習”這個詞相信大家不陌生——從懂事的那一天起就掛在嘴邊,那時候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知識是文明的象征。現在的社會是復雜的社會,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社會,你比我強,他比你強,真可謂“強中自有強中手”。 學海無涯、學習這件事,值得!
學習重不重要?
學習無論對于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政黨、乃至一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著名作家王蒙說:一個人的實力絕大部分來自學習。本領需要學習,機智與靈活反應也需要學習,健康的身心同樣是學習的結果,學習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
學習是把鑰匙。我們無論在學習、工作亦或是生活中,都強調和重視“拓寬視野”。著名科學家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莊子?秋水》里說過:“井蛙不可以語于海,拘于虛也”。牛頓之所以能夠看得遠,是因為站得高,視野開闊;“井底蛙”之所以認為天地只有井那般大,也歸咎于“視野”的原因,它為井口所局限,而看不見天之廣、地之大。在我們人生中,有許多未知的領域,而學習就如一把萬能鑰匙,可以為我們打開一扇扇大門,讓我們開眼看見更廣袤更精彩的世界。海倫?凱勒在1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場高燒,不僅失去了視力,還失去了聽力,她的世界是黑暗而又寂寞的,然而她以堅持不懈地學習,不僅會讀書和說話,還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掌握五種語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海倫用學習這把鑰匙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她如此描繪著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我常常感覺到一陣微風吹過,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園,園中的花瓣從空中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學習是一種發現,它為我們擴大了精神的空間與容積,學無涯,思無涯,其樂亦無涯。
學習是座燈塔。在成長之路上,總會有許多困惑、許多悖論、許多選擇,我們時常會迷惘,不知道下步該如何。當面臨選擇的痛苦的時候,可以去學習,用學習和思想撫慰焦慮,緩解痛苦,啟迪智慧,找尋答案。春秋時期著名樂師師曠曾勸學晉平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學習就如太陽、如燭火,如大海中的燈塔,讓我們在黑暗中看清方向、找到道路。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毛主席說過:“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進學致和,行方思遠,學習歸根結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識、通向光明的抉擇。只有學習,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否則,“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勇氣可嘉,確實魯莽和不可取的,不僅不能打開一番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的危險。
學習是面鏡子。“立身以立學為先”,早在北宋年間,大文學家歐陽修就提出這樣的觀點,修養品行,要從學習開始。對于我們,學習是校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立身”之鏡,常照“學習”之鏡,能夠看清自己,幫助自己正衣冠、修形象;不照“鏡子”,就看不見自己的“污垢”,就難以辨清是非曲直。毛主席說過:“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縱觀那些鋃鐺入獄的貪官,無不因為學習少了,照“鏡子”少了,而看不見自己思想上的灰塵,看不見自己扭曲的人格,以致走上了不歸路。有智者說過,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學習給了我們一面時刻能夠看清自己的鏡子,讓我們能夠不斷認識自我,得到校正的機會,也就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社會對每個人的要求也是特別的苛刻,只能是人類適應社會環境而不能讓社會環境適應人類,停止不前就要被社會淘汰,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有一席之地,如何使自己在社會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最后,時代在進步的,我們要與時俱進,或者說我們要不斷學習,大腦超前,引領未來,。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學習目的,就要端正學習態度;我們有了學習的目的,我們就要付出行動。為了能更好地學習,將所掌握的知識牢牢記住,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一個詳細的目標,并認真、持之一恒地完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不要氣餒,不要退縮,而是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互相激勵、共同發展,對于專業性的學習,更要精益求精,通過各種方法來強化自己的學習。
總而言之,學習-是人生不可缺的部分,加強學習,認真對待學習!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人們常說“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就是強調要時時刻刻學習。作為中國人,我們更要嚴格對待,更加刻苦學習,跟上世界的步伐,這樣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才不會被動挨打。我們要認真學習,謹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