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真題古代詩歌閱讀測試(36篇)(3)
2015年中考真題古代詩歌閱讀測試參考答案:
(一)1.B 2.C
(二)1.寫出了小兒很會選取釣魚的地點,同時也為后面寫“怕得魚驚不應人”做鋪墊。2.第一問:垂釣兒童 或:小兒 第二問:他怕答話聲把魚驚走。
(三)1.(1)示例: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而來。 (2)客居他鄉;離家萬里;多病纏身;孤獨登高;漂泊無依。212.(3)都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前者間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則直抒胸臆。
(四)1.B
(五)1.“浮”有動態感,表現了洞庭湖宏大壯闊、氣勢磅礴的特點。2.親人離散,漂泊無依的孤獨感,對國家多難、壯志未酬的無奈和傷心。
(六)1.愁悶,百無聊賴、 豪壯2.孤獨、凄涼;消瘦、憔悴。
(七)1.律詩(五言律詩)2. B
(八)1.動作描寫或神態描寫喜悅。2.歸心似箭(急切)的心情。
(九)1.比喻、夸張、擬人(任答一種即可) 高大雄偉(意近即可)2.只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傲視群雄。(意近即可)
(十)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2.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這句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以及被貶謫的失落之情。
(十一)1.思鄉(意思對即可)2.時序交替(時間變化、季節交替、新舊更迭)示例一:通過描寫景物,在殘夜未退紅日已出、舊年未盡新春已到的畫面中表現了自然理趣。示例二: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入”賦予“日”“春”以人的情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十二)1.營造了單調、寂寞的氛圍。(意對即可)2.①“敲”寫出了客人遲遲不來的焦急,“落”寫出了客人不來的失落與無耐。(意對即可)②“敲”與“落”銜接緊密,將等待客人到來的心境刻畫得極為生動。(意對即可)
(十三)1.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意近即可) 2. 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牽黃擎蒼、錦帽貂裘;②狂在動作(狂舉),如卷平岡、親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態(狂態),如酒酣、胸膽開張;④狂在壯志(狂志),如何日遣馮唐、西北望射天狼為國御敵報效國家的志向。
(十四)1.出獵時英姿瀟灑(裝束氣派),出獵的隊伍浩大,觀看出獵的百姓眾多,以孫郎自喻。2.將拉開的弓箭比作滿月,運用“射天狼”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欲馳騁沙場、殺敵報國(或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
(十五)1.同:甲詞乙詩都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愿望。異:甲詞還抒發了將士久陷疆場,思念家鄉,遙無歸期的感慨。2.【示例】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的青龍白虎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
(十六)1.“思”到了在春風吹綠柳枝的時節, 水面騰起淡綠色的煙霧,如能得到一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定會斫成生魚片,悠閑地倚靠在漁船之上,伴著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鉤的魚兒。2.不同。本詩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畫美景中,為美景所醉,表達的是一種悠閑、愉悅的心情。而“醉里挑燈看劍”的“醉”,是說詩人醉夢中還不忘細細看“劍”,表達的是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以及強烈的愛國之情。
(十七)12.日暮時分,群鴉亂叫,叫聲嘈雜,極目遠望,只有兩三戶人家。寫出了梁園蕭條破敗的景象。13.運用擬人和反襯,寫出庭樹不知人去盡,依然繁花盛開,用樂景反襯哀情,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詩人憑吊古人的傷痛之情。
(十八)1.寂寞、苦悶、凄清2.表達自己孤傲、隱忍的品格與高潔的報國志向。
(十九)1.絕句(或:七言絕句) 秋季(或:深秋)2.表達了作者一心想為國效力但又報國無門的憂愁苦悶心情。
(二十)1.①具有不從世俗、堅忍不屈、忠貞不渝(或不畏春殘、不懼秋寒、不為俗屈)的品性節操;②內在美與外在美共處一身。 2.答案示例:構思一全詩緊扣“暮春”,寫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實,又巧妙融入主觀情感,新穎別致,渾然天成。構思二:所見與所感有機結合,“感”因“見”而生,寫出了情感意緒的抑揚跌宕,曲折動人。
寫法一:反襯,以黃鳥春花之“改?反襯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對“我”的鐘愛及其堅忍不屈、忠貞不渝的精神品質。寫法二:擬人,表現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憐竹之意,生動有趣而耐人尋味。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題意即可。語言:用“稀”“盡”“飛”一氣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用“始”與之呼應,表現出失望之后的意外發現和驚喜之情,寫出了意脈的轉折。平中見奇,樸中出新。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一)1.示例:“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一是寫出了花蕾因天冷無力舒展的形態,照應了題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凄苦、悲涼的心情。2.示例:壓掛在樹枝的酒旗隨風翻轉,依傍山丘的陰云送來了陣雨,風雨交加,春寒料峭。
(二十二)1.D 2.D
(二十三)1.歌或白雪歌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給出判斷,理由陳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當。學生引用岑參詩句后,整個句子就構成這樣一種比喻關系: “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開”像“很多樹開滿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來了”已是事實,后面又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前后矛盾(違背邏輯)。此外,“梨花、杏花、桃花”與詩句中單一的“梨花”照應不周。3.A
(二十四)1.舊時王謝堂前燕2.“舊簾”表明這是一個普通的百姓家庭,呼應首聯的“尋常百姓家”。 ②“舊簾”是小燕子順利找到前一年住過的人家的標志。③“舊簾”與上句中的“新燕”均為名詞,詞性相對,符合詩歌的對仗要求。④表現了主人對燕子的喜愛,人與燕子的和諧關系。(答到三點即可) 3.示例:春雨綿綿,小燕子撲扇著翅膀忙著銜泥筑巢,細雨沾濕了雙翅,嘴上銜著的泥土還帶著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二十五)1.“凄涼地”;“棄置身” 。2.“長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信念)和樂觀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堅忍不拔的氣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態度,不消極氣餒,要抖擻精神,積極進取,重新投入生活。”)(意對即可)
(二十六)1.B2.傳達出詩人給友人送別時孤寂與悲苦的心情,同時表達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十七)1.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2.詩人乘船前行,群山漸漸遠去,用“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長江滾滾遠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氣勢磅礴。
(二十八)1.詞的上闋記敘了一個壯觀的狩獵場景。詞人裝備齊全,率領眾多隨從,從馬狂奔,并表現出了像當年孫權一樣的少年狂氣。2.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情懷。
(二十九)1、龔自珍 ( 有錯不給分)2、用“浩蕩”表現“離愁”的廣闊無邊,用“白日斜”的環境描寫烘托“離愁”(或將離愁寄托于景)。(意思對即可)3、示例:這兩句話以“落紅”和“春泥”為喻,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雖辭官離京,仍然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思想感情或充滿了奉獻精神。
(三十)1.《隴西行》中用“可憐?一詞體現了現實與夢境、悲哀凄涼的枯骨與年輕英俊的戰士形成強烈的反差,表達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破陣子》中用“可憐”一詞打破詞人想要收復失地、建功立業的美夢,抒發了詞人對年華消逝的悲嘆、壯志難酬的憤懣。
(三十一)1.高峻(高大、挺拔) 雄偉(浩蕩、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氣勢磅礴)2.略網
(三十二)]1.白云堆?深林2.示例l:樵夫無意挑蝶蝶自隨,“竟”字表現出驚喜之情,隱現詩人的雅趣。示例2:明明是挑柴,卻說是挑蝶,挑柴的辛勞全無,有的是生活的悠閑,詩人借樵夫表達對悠閑生活的向往。
(三十三)1. 迅速溢漲,水量很大2. “其一”描寫春水初漲,萬物欣然,詩人同水鳥們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詩人為時序更替萬物復蘇而喜不自禁;“其二”寫春水猛漲,草堂前即將水滿成災,詩人生活困頓,沒有錢購買船只以避水患,為自身艱難處境而憂苦不堪。
(三十四)1. 初到此地(初次來到這座青山)不識2.《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識”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無奈和懷舊傷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獨行山中遇見飛鳥,則流露出驚喜之情。
(三十五)1.登高、望遠 重陽2.“少年驚白發”寫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見雁憶黃河”寫出對家鄉的思念;“亂后書來少”表達對親人的牽掛;“不堪羈宦日”表達對宦游的厭倦。
(三十六)1.⑴追⑵(納涼時)悠閑自在2.寄寓了詩人遠離世俗,保持高潔品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