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知識點2023
1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1、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冬季風。?溫度帶(自南向北):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2、降水(空間上)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多西少);
(時間上)降水集中在夏秋兩季,年際變化大(南多北少)(2)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大飲喝八缸)。
4、我國氣候特征: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類型: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夏季風盛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冬季盛行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的西北風夏季風的進退:推進遲緩,徘徊在南方——“南澇北旱”;推進迅速,在北方滯留時間長——“北澇南旱”。
5、我國的氣候災害:寒潮,梅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時間為6月初)沙塵暴,臺風,洪澇,干旱: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西北和華北地區最為嚴重。
2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
(而耕地分布卻是南少北多)。
①解決這種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②解決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加大興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庫等)。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措施。
3、土地資源:我國土地資源現狀:耕地、林地比重小,難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部的山地。
4、有色金屬:湖南婁底冷水江錫礦山-----銻礦,衡陽常寧水口山-----鉛鋅礦。
5、舟山漁場為我國第一大漁場。
長蘆鹽場為我國最大的鹽場。
3地理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
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5、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6、地中海氣候: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7、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8、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9、自然資源: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
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4地球和地圖
1、地球是球體(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麥哲倫環球航行;登高望遠;月食;衛星圖片)
2、地球自轉的周期:一天(24小時),方向:自西向東。
產生的地理現象:a、晝夜交替;b、產生地方時差異(例如后半夜起來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賽):
3、地球的公轉周期:一年(約365天),方向:自西向東。
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a、四季的變化;b、晝夜長短變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區均晝夜平分。(b)任何地點,春秋二分均晝夜平分。(c)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晝越長;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晝越長。(D)凡太陽直射的地區都晝長夜短(除赤道外);c、五帶劃分(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d、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影子長短變化)
4、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A:有指向標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向;無指向標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緯網緯線代表東西方向,經線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況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圖幅相同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6、相對高度:把兩個海拔相減。
7、等高線越密集,代表坡越陡;
等高線越稀疏,代表坡越緩。
8、地形部位識別:山頂(畫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為高)、山谷(凸高為低)、鞍部、陡崖(等高線重合)、盆地
9、地形類型有5種:地形區是以某種地形類型為主的一片區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沒海拔要。
中考必背知識點歸納
1、我國古代三大化學工藝:造紙,制火藥,燒瓷器。
2、氧化反應的三種類型:爆炸,燃燒,緩慢氧化。
3、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分子,原子,離子。
4、不帶電的三種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質組成與構成的三種說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
(3)、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6、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種原因:(1)工業“三廢”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農藥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種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氣體),
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
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
9、質量守恒定律的三個不改變:原子種類不變,原子數目不變,原子質量不變。
10、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的三種方法:增加溶質,減少溶劑,改變溫度(升高或降低)。
11、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的三個條件:生成水、氣體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學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氣中的三種氣體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燒發白光的物質:鎂條,木炭,蠟燭(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還原性的物質:氫氣,一氧化碳,單質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種氣體是:氫氣(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種化學性質:可燃性,還原性,毒性。
18、三大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為混合物)
19、三種黑色金屬:鐵,錳,鉻。
、鐵的三種氧化物:氧化亞鐵,三氧化二鐵,四氧化三鐵。
21、煉鐵的三種氧化物:鐵礦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見的三種強酸:鹽酸,硫酸,硝酸。
23、濃硫酸的三個特性: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
24、氫氧化鈉的三個俗稱:火堿,燒堿,苛性鈉。
25、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生成的三種氧化物:氧化銅,水(氧化氫),二氧化碳。
26、實驗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種物質:硝酸,濃硫酸,碳酸鈉。
27、酒精燈的三個火焰:內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燈有三禁:禁止向燃著的燈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禁止用嘴吹滅酒精燈。
29、玻璃棒在粗鹽提純中的三個作用:攪拌、引流、轉移
30、液體過濾操作中的三靠:(1)傾倒濾液時燒杯口緊靠玻璃棒,(2)玻璃棒輕靠在三層濾紙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31、固體配溶液的三個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32、濃配稀的三個步驟:計算,量取,溶解。
33、濃配稀的三個儀器:燒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種遇水放熱的物質:濃硫酸,氫氧化鈉,生石灰。
35、過濾兩次濾液仍渾濁的原因:濾紙破損,儀器不干凈,液面高于濾紙邊緣。
36、藥品取用的三不原則:不能用手接觸藥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嘗任何藥品的味道。
37、金屬活動順序的三含義:
(1)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電子變成離子,它的活動性就越強;
(2)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氫,排在氫后面的金屬不能置換出酸里的氫;
(3)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38、溫度對固體溶解度的影響:
(1)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大
(3)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39、影響溶解速度的因素:(1)溫度,(2)是否攪拌(3)固體顆粒的大小
40、使鐵生銹的三種物質:鐵,水,氧氣。
41、溶質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42、影響溶解度的三個因素:溶質的性質,溶劑的性質,溫度。
六、初中化學常見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氣:氮氣(N2)和氧氣(O2)
2、水煤氣:一氧化碳(CO)和氫氣(H2)
3、煤氣:一氧化碳(CO)
4、天然氣: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鐵/鋼:(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鐵銹:(Fe2O3)
中考必背知識點匯總
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1、我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情況:
階梯名稱 分布范圍平均 海拔主要地形舉例分界線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以東、以北的廣大地區米高原、盆地塔里木盆地、黃土高原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東地區500米以下平原、丘陵東北平原、山東丘陵
3、主要山脈:
⑴、東西走向的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⑵、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⑶、南北走向的山脈: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
⑷、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秦山、祁連山。
⑸、弧形山脈:世界是最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尼邊境)。
4、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地面積廣大。
⑴、四大高原:
①、位置:在八年級地理(上冊)P23 圖2—9 《中國地形》上識記。
②、特點: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內蒙古高原——地勢坦蕩,一望無際;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⑵、四大盆地:
①、位置:在八年級地理(上冊)P23 圖2—9 《中國地形》上識記。
②、特點: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盆地,四周被高山環繞,多沙漠、戈壁,邊緣有“綠洲”分布,盆地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準噶爾盆地——四周被高山環繞,多沙漠、戈壁,邊緣有許多“綠洲”分布。
柴達木盆地——地勢最高的內陸大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南方地區的一個濕潤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
⑶、三大平原:
①、位置:在八年級地理(上冊)P23 圖2—9 《中國地形》上識記。
②、特點:東北平原——最大的平原,地勢坦蕩、黑土廣布。
華北平原——第二大平原,地勢平坦,又稱“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湖泊眾多,有“水鄉”和“魚米之鄉”之稱。
5、主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見中國地理(上冊)P27 活動題 1 。
第二節、中國的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⑴、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眾多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地形復雜,地勢高低懸殊等。
⑵、我國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①、冬季——南北溫差很大,越往北去,氣溫越低。(識記:一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秦嶺—淮河線)通過的地方,見中國地理(上冊)P28 )
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溫。(青藏高原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
⑶、溫度帶:根據積溫的多少,我國從北到南被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曖溫帶、亞熱帶、熱帶、高原氣候區。
⑷、降水:①、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②、夏秋多,冬春少。
③、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將我國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④、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主要地形區位于的干濕地區和各干濕地區的植被分布,見中國地理(上冊)P33 上面的表格)。
⑸、氣候類型:我國是世界上氣候類型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東半球有大范圍的季風氣候,自南向北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大多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區是獨特的高原氣候。西北高山地區則表現出明顯的垂直氣候特征。
2、季風氣候顯著
⑴、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①、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叫季風區。季風區內降水多(東部地區)。
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叫非季風區。季風區內降水少(西北地區)。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⑵、南、北方雨季情況
①、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原因:夏季風的進退而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造成的。)
②、東部雨季推移的規律:4月開始,雨季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如:夏季風與雨帶的“失常”,就會造成旱澇災害;如:南旱北澇或北旱南澇現象的發生。
3、特殊天氣:寒潮、梅雨、臺風、沙塵暴等。(見中國地理(上冊)P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