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數學復習必知要點
2017年中考數學復習必知要點分析
其次是對數學學習較弱的這部分同學家長的建議這又分兩類,一類是數學學習能力確實比較弱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家長要敢松口給孩子一個較低的目標分,也就是要求孩子基本分要拿到,要知道中考現在的基本分已達到了130分,那么在平常的學習中,減少與最后一題相關的練習量,孩子的信心就會逐漸恢復過來;還有一類是學習習慣不好導致的,這類孩子家長逐漸在孩子每天的數學作業時間上要有個要求,要加強這部分孩子的思維節奏,在平時的做題時間上有個要求。
其余初三畢業班的家長要做的,確實還是把愛的目光給孩子,但一定把“叨叨不休”的嘴閉上,初三的學生進入了他們人生的“第一博”,最令他們反感的大概就是家長每天的嘮叨了,事實證明也是無效和傷感情的叨叨,不如用愛的目光追隨著就夠了。
第二個建議是給學生的:
無論是馬上臨近的期中考試,還是接下來的期末,直至中考,都要注重學習方法和答卷技巧。學習方法上,復習階段比較有效的就是認真訂正這個環節,現在開始進入了大量的做卷過程,做卷無非兩個目的,一是查漏補缺,二是綜合解題能力的提高,而認真訂正錯題,積累一個“病歷本”至關重要,甚至到最后的復習做過的卷子不必重新翻閱,但把錯題重新認真的做一遍是對自己最有針對性的復習。
初三的數學,一方面是思維,一方面重在思維的表達,尤其是相似形這部分的學習,重在嚴密的邏輯論證,即使是計算也是論證基礎上的計算,答題也有一定的技巧,那就是簡答題詳寫,而大題要略寫,簡單題步驟少,幾乎每一步都是得分點,所以要詳寫,而最后的綜合大題要學會略寫,學會看這幾年中考題的評卷標準,關注得分點的步驟一定是不能少寫的環節。
其次復習過程中同伴間的討論也非常重要,有些學生不愿意問老師,幾乎現在大多數學生遇到問題都很少主動的問老師,也沒有時間問老師,如果是這種情況,還有一個辦法是對前一天的作業和試卷,做不出來的或是感到自己這個題目做得很復雜的,可以把班上數學學習好的同學的作業借來看看,這不是抄襲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渠道,肯學的孩子會通過這個渠道提高和醒悟的更快。
最后建議在每次比較重要的周考試或月考之后,老師會講評試卷,認真聽是首先要做到的,但同時可以找老師分析試卷,主動跟老師有幾次一對一的討論分析,這樣老師就會發現你的問題,這是學生自己不容易總結出來的,比如是計算類的,還是審題類的,是構圖類的還是理解類的,是表達規范類的還是方法類的等等,有了老師的幾次具體詳細分析,你就知道了注意點,而不是泛泛用粗心來安慰自己之后,老毛病卻照樣“根深蒂固”地影響你的分數了。
【推薦閱讀】學習習慣養成要經歷的四個時期
好習慣的養成過程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標榜幫助我們養成好的習慣的文章,書籍,諸如《21天幫你養成好習慣》,《養成良好習慣》,《讓青少年養成好習慣的160個經典故事》等等,有的也很有具體的指導意義,但問題要的關鍵是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人要養成好習慣,但卻沒有為想擁有好習慣的人說清楚一個問題,即一個人他在養成良好的習慣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這個“定心丸”還是應該讓人知道的,否則好的習慣如果執行不下去,只是一味的言傳力行,沒有讓實踐者懂得好習慣養成過程必須經歷的過程,那么恐怕大部分人在這個過程中會半途而廢。對于好習慣的養成過程,以下的幾個時期將是我們必不可少所要經歷的。
1、強制期
這個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舉個例子,我姑姑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非常喜愛打游戲,尤其是一個叫做王者榮耀的游戲(估計很多家的孩子也是這樣吧),孩子只要拿到手機或者ipad就打開游戲,也不跟人說話,就自己一個人玩,甚至有時候半夜起來偷手機玩!可想而知,對游戲愛成這樣的孩子已經“中毒“太深了,必須強制他去改變。而我的姑姑心理負擔重,怕強制對孩子不太好,會自己去預先想象自己強制后的后果,心里有些畏難。她的這種想法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您也想改變孩子的壞毛病,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在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明確,在我們養成好習慣強制期的要清楚兩個原則。
1,任何轉變,都不能“期待”自發進行。
2,不要認為強制要求是不對的。
我是一名化學老師,在化學里面的熱力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熵增定理,通俗說就是在任何自然的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總是自發地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稱之為熵增原理。把這個概念延伸到社會科學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順勢而為是熵增,反其道而行是減熵的。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朝著“熵增”的過程去生活,因為這樣很舒服,不難受。以前比較搞笑的就是,我經常對母親說我不疊被子,自己愛玩,自己做事情沒有計劃,哪怕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等等的行為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自然界本身就是時刻充滿了將有序打破,朝著最大混亂程度的趨勢。老師舉得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把一盒整齊排好的火柴扔到地上,火柴會有著呈現出來最大混亂狀態的趨勢。
但是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的價值,我們必須得遏制住這種趨勢,去做一些“熵減”的行為來規避這種要混亂的趨勢。這種使我們變的“越來越好”的強制力的角色往往要來源于外界,比如你想要進行一個常溫下難以發生的化學反應,你能做的是對它加熱,甚至加壓來加快反應速率,再比如為什么孩子在學校就比在家里顯得更有禮貌,更加聽話,我們為什么想讓孩子去學校上學,上學除了學知識,還有的角色就是扮演這樣一個強制力的角色。
2、激勵期
在強制期過后,很明顯人會感受到以下的兩個變化
1,會開始逐步嘗到甜頭
2,體會到正反饋的激勵作用
自己嘗到甜頭,這完全是自己的付出和回報關系的心里暗示,暗示自己取得的改變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而我們旁人一定要及時肯定這種轉變,讓他覺得因為自己的轉變,獲得到周圍人的肯定,讓這種變化有意義的持續下去,讓這種變化的價值盡可能的放大。這種回報與付出的關系在初期可以成正比例上升,也有可能是呈指數函數式上升。
3、震蕩期
這個時期的問題在小薛的第一篇文章之中已經詳細的闡明了,在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總結來講,這個時期出現的兩個問題。
1,這個時候很可能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如果打擊太大,對于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來說,孩子很有可能會選擇放棄。
2,我們的言語激勵產生的效果遞減。對于學習來講,孩子心理負擔很重,旁人的表揚激勵可能無法觸及孩子內心。
解決方法
1,集中優勢兵力,單點突破
2,榜樣的力量
3,反思的力量
4、習慣期
經歷了前三個時期,我們到達了習慣期。這里我想要說的是,養成習慣后要學會“逐步放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你到達習慣期后,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時,應該要區分出來哪些是價值最大化的,哪些是可以調整的,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己效率變得更高的問題,不是一味地傻傻的像機器一樣執行任務。類似于金庸小說里的牛×人物在武功練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叫做出招的最高境界是,我已經忘了學的招式,出招已經不拘一格,無招勝有招。以前看過的一本書說,人生三境界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過程。這個完全是自己內心的變化,一種體會,而這種體會只有經歷過了才能深刻明白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述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的理解這第一重境界說的是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第二重境界說的是沒有對目標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這第三種境界說的是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而這頓悟就是習慣期最后的釋然和放下。
看了2017年中考數學復習必知要點還看:
1.2017中考數學考試技巧大分析之解題步驟必知
2.2017中考數學復習技巧
3.2017高中物理總復習要點整理
4.2017年高考文科數學復習要點
5.2017中考數學答題時必知的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