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簡答題匯編(2)
四.生態環境問題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黃土特性:黃土結構疏松,易溶于水。
B、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
②人為原因:開墾、采礦、修路等活動,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檔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澇災害發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勢低平;
B、河流流域面積廣,匯水面積大,尤其是夏季風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流量劇增。
②人為原因:破壞植被,陡坡開荒,圍湖造田。水土流失嚴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澇災害防治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彎曲段裁彎取直,加固堤壩,修建分洪蓄洪區。
3.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盛。
B、地面多沙質沉積物,風沙剱害嚴重。
C、地表徑流少,河流欠發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護。
E、氣候異常。
②人為原因(荒漠化的主導因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體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4.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形成原因:
地區名稱 | 主要生態問題 | 形成原因 | |
自然背景 | 人為原因 | ||
大興安嶺兩側 |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草場退化嚴重 | 半干旱草原地區 | 過墾、過伐、過牧嚴重。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 | 草場退化嚴重 | 降水較少、氣候較干 | 過牧嚴重。 |
黃淮海平原區 | 土壤侵蝕嚴重。 | 暖溫帶半濕潤地區 |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 |
南方亞熱帶丘陵地區 | 亞熱帶丘陵,降水豐富 |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 | |
亞熱帶的橫斷山區、云貴高原 | 土壤侵蝕,森林破壞嚴重,物種滅絕和多樣性銳減。 | 亞熱帶丘陵山地地區, 地質條件復雜 | 人民生活貧窮,過墾、過伐導致。 |
青藏高原 | 高寒地區 | 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生態十分脆弱。 |
5.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 主要分布區域 | 自然背景 | 主要防治措施 |
森林破壞 |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
草原退化 |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 屬干旱、半干旱草原區 |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 |
濕地萎縮 | 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 屬濕潤低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 |
生物多樣性銳減 |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 物種資源豐富 |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 |
土壤侵蝕 |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 |
荒漠化 | 西北、華北半干旱區 | 屬半干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源,嚴禁砍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