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答題技巧方法歸納(很全面)(3)
九、語言品析。
【考查方式】1、品味語言的準確性。(到目前為止、大約、可能、幾乎……)
①直接問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例1:國家館屋頂上還使用大量的太陽能板,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
答:“大量的”表示數量多,準確說明了國家館屋頂上使用的太陽能板之多;“有望”表示有希望,說明中國館實現照明自給是一種理想狀態,并未成為現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例2:第六段中加點的“據化石推斷”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據化石”說明下面恐龍長度數據的來源,增加了可信度;“推斷”表猜測,說明此數據還不能完全確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問文中某個詞語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并說理由。
不可以;“__”詞的意思是……,所換詞語的意思是……,換后意思有所改變,不符合實際,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③問加點字能否刪去。
不能去掉;“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詞表估計,“多”、“有余”等詞表數量,如果刪去“__”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準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的作用。通常會涉及兩類詞語:
①表達情感的詞語,特別是副詞。(方法:“刪除法”即把加點詞去掉和原句進行比較,找出區別。)
如:品味“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和“這一切也都是人為的!”中加點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答:“又”“也都”表明人類的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頻率高、范圍廣;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痛心。
②使用了修辭方法的詞語。(※ 除比喻要說成是打比方外,其他修辭同文學作品中一樣用)
如:端午節從汨羅江的波浪里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任選一處作簡要品析。
答:“悄然走來”運用擬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寫出端午習俗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染”準確傳神地表現出端午習俗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十、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準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
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為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
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看是否有語病,如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尋找歸納論點。
答題策略:①論點的提出常有以下幾種方式。(a、題目即論點,b、開門見山提出論點,c、通過材料或故事引出論點,d、結尾總結歸納論點。E、論述過程中(注意承上啟下的過渡句)、f、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②可根據語言標志找論點。如“我認為”“由此可見”“總而言之”“因此”“所以”“不難看出”“足以證明”等。③當碰到文中沒有現成的表達論點的句子時,盡管有一定難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準確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據論題和論據,參考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準確判斷和提煉作者的觀點,然后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④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達中心論點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較,找出最簡潔、最明確的句子。
提醒:論點必須是明確的、毫不含糊的,它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它往往是一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一般告訴讀者針對某個問題應該“如何看待”“如何去做”。疑問句和詞語均不能作為論點。
應避免以下錯誤:誤把論題作論點;誤把分論點作中心論點;誤把結論作論點。
二、理解和運用論據。
1、論據分為:事實論據(事例、現象等)和道理論據(原理定律、名人名言等)。
事實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真實性。
2、分析論據的作用。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事實論據:真實有力地論證了觀點。
答題方式:本文(段)的論點是……,這里所列舉的……屬(事實或道理)論據,是為了從(反面或正面)證明這個論點……
三、分析論證方法及作用。
常見論證方法及作用。
① 運用舉例論證,通過……的事例,論證了……論點(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 運用道理論證,引用……名言(警句),論證了……論點,增強說服力和權威性。
③ 運用對比論證,將……和……進行正反對比,更加鮮明地論證了……論點。
④ 運用比喻論證,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論點,從而把深刻的道理闡述得淺顯易懂,易被人接受。
四、梳理和剖析論證思路。
1、 考查方式:①用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或某一段的論證思路。)②用問答的形式,要求回答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證明中心論點的。③以調整順序的方式問:文章_段和_段能否調換,為什么?
2、 答題策略。
(1)議論文的行文思路一般為:提出問題(引出觀點)→分析問題(運用論據證明論點)→解決問題(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2)了解議論文開頭和結尾的作用。
開頭:直接通過名人名言(故事等)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
結尾:深化中心論點,得出結論;發出號召或勸勉。
(3)利用表順序的詞來組織答題語言。(“首先”“然后”“接著”“最后”等)
答題表述一般如下:首先,直接(通過……)提出(引出)……的論點;然后,運用……論證方法(舉了……的例子或引用……的名言)加以論證,最后得出了……的結論。
五、揣摩和品味議論文語言。
遣詞造句的嚴密性、準確性。
六、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格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準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于夸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
七、闡發個人觀點。
回答這類題時首先要反復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觀點,同時要弄清題干是要求對文中所涉及的某個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還是對全文的思想內容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答題時一定要圍繞論點,大膽表述,同時聯系生活,有感而發。表達時要條理清楚,語言通順,有理有據。切忌層次不清,表意不明,信手涂鴉,草草了事。
提醒:觀點要明確,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采用總分、分總式的結構來組織語言,使得思路清晰。
語文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
1、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
學生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并不是讓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學生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
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我向學生說語文閱讀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參考答案,我們的學生不要害怕,任何問題的回答都不可能與教師的參考答案一模一樣。語文閱讀理解得分的主動權在我們同學們手中,關鍵是在于你有沒有言之有據地來作答。
所謂持之有理就是讓學生根據問題能夠說一個所以然來,能說一個道道來,或謂之自圓其說。只要學生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時學生要注意組織規范語言答題,認真書寫。
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后,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復羅嗦,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在答題之后,如果時間允許,要重讀全文內容,充滿信心地進行復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攜帶閱讀理解的成果回歸原文,檢查答題有無疏漏,研究其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對照各題目推測判斷,確保無誤。
總之,筆者在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因為不懂得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的要領,往往失分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無謂的失分。針對這一現象,筆者于是選題確立為《語文閱讀理解題答題技巧初探》。筆者主張,教育科研的選題應該來源于課堂教學的實踐之中;同樣教育科研的成果也應該服務于課堂教學的實踐。
總結:
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確的教育規律,交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語文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
語文閱讀理解的解題技巧
一、整體感知、快速閱讀的技巧:
(1)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標題有時暗示主旨、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題的方向等。
(2)辨識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分析重點文意。
(3)精讀首尾,揣摩主題思想:首尾往往發現作者所表達的中心。
二、答案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關鍵詞語或語句(諸如抓住議論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辭句、文段中的關鍵形容詞和動詞)。
B.提煉篩選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話或材料中的語句來概括歸納,再加以合并濃縮,留下重點語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審題,領會出題者意圖,圍繞題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問。
2、辨識文體,根據文體知識作答;答題應有條理、書寫規范。
3、遇到開放性或談看法感受的題目必須結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論點)來發散,可適當摘錄文中重點語句回答,并盡量結合實際感受、引用的相關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練概括。
四、文體知識備忘錄:
說明文閱讀:
1、明確說明對象:
辨析說明對象可以:
a. 看文章題目;
b. 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
2、概括說明內容:
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為:本文主要說明(說明對象)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對象的哪些內容而定)。
3、明確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都采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
4、明確說明方法
(1)說明方法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
b、再聯系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答題規范:答:不能刪去,__表示,去掉后就變成了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于絕對化)。
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常用的結構模式: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議論文閱讀:
1、找準論點:標題、開頭、篇末、不明顯需精練概括。還可以通過分析論據來找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或者分析題目,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證話題,作者對論題的看法就是中心論點。
2、分析論據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考點:補充一個論據;(要緊扣論點,選取真實典型的事例)
3、明確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采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考點:
分析論證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論證方法;
2.分析該論證方法證明了作者的哪個觀點。(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論證方法的前一句)
4、論證結構: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
5、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準確性、概括性)
6、議論文一般開頭由某件事、一則名言、寓言故事等生發議論。所以它們的作用是:作為引子,引出論證的話題。
7、議論文常用設問句作過渡,反問句式以示強調。
(1)設問(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讀者注意,啟發讀者去思考,發人深思。
(2)反問(手法)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強調作者的觀點,發人深思。
記敘文閱讀:
1、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先寫出來,然后寫事情的發生、經過等。倒敘作用:倒敘一般是為了突出中心、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使敘述有波瀾、或為了造成結構懸念,引人入勝。
2、記敘的線索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某物、地點的轉換、感情的變化、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3、記敘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展開敘述)寫法的作用:以當事人的身份敘述,使故事顯得真實(作為故事的見證人)、自然、有親切感。
(2)第三人稱寫法不受任何限制,寫起來開闊充分。
(3)第二人稱記敘,最貼近讀者,使人感到特別親切。
4、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
5、描寫方法:
分兩類:
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 人物描寫細節描寫
(2) 環境描寫的作用
(3)側面描寫:用他人的反應、與其他人物對比表現人物。
6、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記敘文,要理清寫景的順序,找出觀察點(定點觀察或移步換景)。
(1)觀察角度:平視(遠視)、仰視、俯視。
(2)觀察的手段: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
(3)感受的形式:形、色、聲、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藝術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說)的構思、布局、表現手法和語言特點。回答時看它的構思是否新穎巧妙;情節是否跌宕起伏;是否運用對比、諷刺、夸張、烘托、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
9、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結構,神指中心意旨。寫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當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有何作用時可從三個方面考慮,
(1)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
(2)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
(3)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11、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
(1)表引用
(2)反語,表諷刺否定
(3)表強調
(4)特指,
破折號:
(1)表解釋說明
(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
(3)表聲音延長
(4)表插說或中斷。
省略號:
(1)表內容的省略
(2)表靜默或思考
(3)表語言的中斷
(4)表說話斷斷續續
(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12、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小說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