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志愿填報截止時間
四川教育考試院(http://www.sceea.cn/),點擊網址鏈接,按照系統要求,輸入考生相關信息,直接登錄進去,就能進行高考志愿填報了。
四川高考志愿填報截止時間精選篇2
01
高考成功:成績一半,志愿一半
面對家長的茫然與焦慮,面對孩子上大學的渴望與填報的無知,我覺得有義務盡力去幫助他們。因為我曾經也是填報志愿的犧牲者,我們那會是估分報志愿,基本是瞎填。考生和家長當時都很閉塞,對大學和專業都很無知,老師們我覺得可能還用他們過去幾十年的印象在幫倒忙。我記得很清楚,那會中國加入世貿,大家看到國際經濟貿易、生物工程這樣的東西就很激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這樣國外從來沒聽過的野雞專業大行其道,分數奇高。
除非你成績特別的無敵到隨意挑學校和專業,或者是渣到啥學校都上不了,絕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好好琢磨優化自己的志愿選擇。所謂“高考成功,成績一半,志愿一半”,也就是說,在既定的高考成績約束下下,報考志愿就是說如何讓自己讀一個最優的學校,或者最優的專業。
02
志愿=選城市,選學校,選專業
一般來說,高考志愿分位至少分為三個部分:選城市,選學校,選專業。很多家長和孩子以為志愿就等于是上了什么大學而已,上了一本還是二本,跟同事朋友談起來都有面子。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虛榮的面子遠遠不如孩子的前程重要。尤其每個省市對一本二本的劃分千差萬別,我看到很多省市當年很垃圾的專科學校在當地志愿升為一本了,事實上,啥都沒有,無論在專業積淀、師資建設、學生就業等方面都比外地的二本差遠了。
03
城市很重要
城市很重要,因為對絕大部分孩子來說,選擇城市就決定了視野、氛圍以及找工作的機會。不是所有人都很牛b,畢業了都有很多選擇的權利。當然,你可以去考研,可以去外地找工作來改變命運,但是現實很殘酷的是,絕大部分人,都讀不上研究生,工作基本上都在大學所在地省內。舉個例子,浙大、武大、南京大學、南開都很厲害,但是金融學畢業生的平均就業肯定比不過上財,實習機會和對工作的了解就輸在了起跑線(當然,內地綜合性院校讀個本科,再去一線城市讀研究生也很好)。再舉個栗子,在內陸四五線城市沒聽過的二本高校學個計算機,還真不如去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讀個三本或者專科。
還有就是一些南方的家長和孩子都不愿意去東北和西北的高校,事實上,很多理工科學校實力極強,有非常深厚的積淀。我印象很深的是,長春光機學院在我們那分數一直很低,家長們以為是東北的一個三本野雞學校(現在改名長春理工大學好點),每年也就踩著一本線,事實上,這學校的光學等專業是全國的top,非常厲害。
04
學校:需要多維度綜合考慮
我們選擇大學,不是說只看哪個分數能考上就可以了。事實上,學校里專業千差萬別,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相對強勢專業,而另外一些專業都是新設的或者東拼西湊來的。很多高校都是當年合并大潮中整合的,甚至連名字都改過好多次了。最近幾年,地方高校名字改的五花八門,很高大上,其實都是當年的高職,搖身一變就是地方共建的一本。
分數足夠的情況下,我覺得本科階段,綜合性院校的氛圍要更好一些,尤其是理科和人文社會科學并重的大學,底蘊很深,有大學的feel,視野也很多元。再說,保研的機會和比例也比專業性院校要高很多。(教育部對保研有接受學校和本科畢業學校的雙重指標限制,比如是否985,是否重點學科,是否有重要的研究中心之類)。
分數不夠的情況下,我認為專業比學校重要。
總之,學校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地域、歷史積累,專業興趣、畢業前景等多方面。
05
專業:充分結合興趣和學校優勢
做了這么多年的跨省市志愿輔導,我發現有個共性問題很嚴重,大部分家長完全忽視專業,很多孩子都是看名字來報專業。家長們以為,上什么大學是最重要的,或者專業差不多就行可。在他們看來,在分數高20分醫科大學學麻醉和護理,比低20分的醫科大學學臨床要好很多。而孩子們對專業興趣完全是看名字,我英語在高中班上相對好,就要去讀英語專業,讀翻譯專業,看到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旅游管理這些新名詞就兩眼放光,其實啥都不懂。
我個人認為,在一些具有技術性的行當里,專業是有壁壘的。大學四年的積淀就是個很好的基礎。而很多專業真的就是瞎忽悠,混混就四年。
具體每個專業是學啥的,做啥的,那么就應該多去咨詢讀過大學讀過類似專業的人,他們更有認知感覺,最好是目標學校的,更了解情況。
考慮專業還需要結合高校的專業優勢,以及自己的興趣。在各個高校里,專業強不強,可以參考教育部評估結果,現在至少有第四輪的考核結果了,網上都有公布。我覺得這是相對最權威榜單,這比野雞自媒體的榜單和排名靠譜多了。
如果對專業有特別的偏好,那么就考慮適當犧牲一下城市和大學,以力求專業的錄取。
06
充分考慮當地往年高考錄取情況
現在全國各地基本上都是平行志愿,而且是出分報志愿。這比當年估分報志愿,且只有一個志愿要好很多(二志愿基本上無效,一本一志愿考不上就要掉到二本)。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基本上往年排名和高校實力,具有很強的參考性。也就是說,讓優秀的孩子有了很多的機會,出現高分撞車的概率極低。
我們當年就出現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和北京工商大學的錄取分數僅次于清華北大情況(號稱二本后花園)。一進大學,發現北京的孩子是一本,分數比某些外地的二本進來的低了100分以上....
當然,各地往年高考排名也不代表就一定對。尤其是后面的一本高校都是當地一些比較差學校升上來的,在本省是一本和二本都招,其實不如很多二本里面的外地學校。但是錄取分數倒是比二本高。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一個現象,在平行志愿的情況下,大部分超過一本線的孩子都被所謂一本錄取走了。
07
報考:按學校、專業做梯度志愿表
因為是平行志愿,所以學校多了很多選擇,選擇多了對于很多家長也是困擾。這里面,必須要考慮學校和專業的梯隊性。我個人建議按照分數和全省排名梯隊,志愿至少分為三擋,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一本二本綜合考慮,分別弄個表,比如如下:
所謂沖一沖,就是學校和專業都可以積極大膽一點,去報考看起來夠不著的學校和專業,萬一當年爆冷呢?你不就被砸中了么?況且沒錄取到后面還有一些夠得著的學校不影響投檔。
穩一穩,就是看往年錄取分數在考分附近的學校和專業。這樣差不多能上即可。
保一保,就是要看往年排名稍微降一降的學校/專業,保障考生還有學可上,但也不太差。
講到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
專業調劑。調劑與否看自己興趣能否接受。如果不接受,那么需要注意有些省份政策是這樣的:夠學校分數線提檔了,但是專業不接受調劑導致該校沒法錄取,那么此時其它平行志愿的高校又沒法提檔,那么只能到征集志愿了,或者直接到二本。這時候就沒有啥好學校了。高分考生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
保一保情況下,需要綜合考慮一本和二本。我剛剛說了,很多一本真的不如二本。舉個栗子,我認為在江西省湖南省學經濟類,二本里面的廣東金融學院、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北京物資學院比什么湖南工商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衡陽師范大學、湖南商學院這樣一本好太多了。但是分數居然是倒掛的,因為后者本省是一本。這樣的一本做保底是沒有意義的,大學畢業后找工作,學位證畢業證都是看學校和專業,而不是看所謂一本和二本,況且這里的一本和二本的區分是不合理的。
08
對大學可以充滿憧憬,但要降低預期
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學,滿心歡喜憧憬大學生活,一入校就發現大學生活和學習都低于預期。甚至出現想退學的局面。非名校是這樣,名校更是這樣。對城市不適應,對宿舍環境不適應,對專業不喜歡,對同學各種文化和習慣不適應。
所以在此良心建議考生,可以有憧憬,但是別預期太高。大學不像高中管得緊,大家步調一致。到了大學都看自己怎么折騰,時間很多,但是同時又很少。可以很精彩,也可以很boring。
高考上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不管考沒考上理想的大學都是人生離開父母后第一步,未來路還長著。大學能賦予一些東西,但并不能決定你的全部。
如果再說得佛系一點,人生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