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愿挑選學校技巧
近年來,考生填報志愿有兩種傾向,距離傾向和地理位置傾向。一部分考生在選擇院校時主要選擇離家近的院校;而另一部分考生在選擇院校則重點選擇經濟發達或者沿海地區的高校,這些地方尤其以北上廣最為突出。
由于報考人數眾多,這兩類院校的錄取分數也水漲船高,辦學水平接近的兩所院校,可能僅僅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兩所院校在同一省的錄取分數可能差別很大。
因此家長在進行院校所在地域選擇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同時要考慮到院校錄取的大小年因素,綜合考慮院校選擇。
高考填報志愿挑選學校技巧(篇2)
第一,認識自己
學生首先需要進行個性和興趣的測評,綜合個人的興趣特點和個性特點的描述結果,將個人的潛能和優勢分析出來,同時也指出個人提升方向,并且在專業選擇與發展方面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
第二,認識專業
學生要以各種方式了解專業方面的信息,包括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要求、主干學科、主要課程、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修業年限、授予學位、相近專業、本專業的院校排名等。認識專業可以根據測評結果推薦專業,也可以從大的類群逐步細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專業,還可以通過查詢感興趣的專業,搜索出這個專業的相關資料。
第三,認識學校
以各種方式了解學校的信息,包括這個學校在本地區的招生分數、這個學校在本地區各個專業的招生分數以及學校的基本信息,如屬性、簡介、院系設置、專業設置等等。
第四,認識職業
查詢與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職業的詳細信息,如直屬上下級、合作部門、職業概述、工作內容、入行條件、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培訓以及認證、職業前景與知名公司、薪酬待遇、相關的職業、榜樣人物等。
第五,行動計劃
根據自己最后探索出的學校、專業、職業,自己做出最后的決策,到底高考應該報考什么學校、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職業。
高考填報志愿挑選學校技巧(篇3)
一、 學校的歷史沿革
學校的歷史沿革就像學校的簡歷,記錄了學校一路走來的歷程。關注學校的歷史沿革,重點要關注學校名稱的變化以及學校發展,有無合并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學校的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情況。像在,有許多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合并,有的學校合并了一些本來比較差的學校和專業,有的學校的合并則是強強聯合,所以要了解所報學校的歷史,清楚所報專業的優勢和不足。
二、 學校地域因素
地域因素也是大家選擇學校時該考慮的。有些孩子不能適應異地生活,在填報志愿時就要多考慮地域因素。
“北上廣”這些教育發達地區是很多人向往的,其實一些偏遠地方的學校也很好的,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都是985高校。如果不特別計較地域的話,可以選擇這些大學。相對“北上廣”,同樣的分數可以選性價比更高的大學。是在“北上廣”上個211或普通一本還是去偏遠的地方上個985,是需要斟酌的。
三、依據學校檔次、排名
考生在選報志愿時,要清楚所報院校是重點院校還是一般院校,是部屬院校還是地方院校,是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
判斷一個學校是否優秀,有很多客觀指標。如教育部指定的“985院校”,“211院校”,“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院校”等等,這些稱號是一個學校的綜合實力的體現。高考成績較高的考生可以通過這個指標來比較學校。一般大家是這樣認為的:985院校 優于 211+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優于 211院校 優于 普通院校。
四、學校歷史招生數據,學校歷年招生計劃數、實際招生人數、最低分、平均分
歷史招生數據是選擇學校的最重要的參照標準。在據分選學校時,學校歷史平均分和最低分是兩個重要的參照線。如果考生的分數近似甚至高于學校歷史平均分,則錄取的可能性會稍大一點。如果考生的分數在學校歷史最低分附近,考生就要加倍小心了,最好查到這個最低分的考生去了該學校的哪個專業,當時有無優惠政策等等,避免被一些特殊情況誤導。
五、學校的辦學特色,師資力量,校園文化
這是一個學校的辦學實力,是衡量一個學校水平的重要標準。“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教學、科研、師資,以及其支撐學科是否為國家和省級重點學科。我們可以查看所報大學有多少個院士、博士點、碩士點、國家、省部級實驗室,學科帶頭人。是否設有研究生院,歷年的科研經費等,還可以查學校的總體排名和專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