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 傳統文化的繼承說課稿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
本課設計依據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之第一框《傳統文化的繼承》進行編寫。第二單元單元的核心是從文化傳播、繼承與創新方面分析人類文化的發展。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文化的傳播和繼承的過程滲透著文化創新的精神。因此,本單元中所談到的文化傳播、傳承與創新是三位一體,緊密聯系的。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主要講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文化在發展中繼承,具體內容有:第一目“傳統文化面面觀”介紹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形式;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介紹傳統文化的特點和雙重作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介紹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總的來看,本課知識的難度不大,但與社會熱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尤其是“傳統文化面面觀”的內容。因此在學習中教師應以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升華感情。
三、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師引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也已經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基礎。另外,95后的學生受外來文化影響比較大,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較少,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適當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在實踐中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和表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理解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等特點;解析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的能力;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傳統文化,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尤其是本地區的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傳統文化的特點、含義。
2.難點: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六、教學方法設計
1.教法設計:本課知識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難度不大,主要采取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方法。
2.學法設計:(1)自主學習法。通過案例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學會自主學習。(2)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劃分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并對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進行探究,以此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準備及課程安排
1.教學準備: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利用網絡、教輔資料開發、收集和整理各種課程資源,并使用PPT制作教學課件及導學案。學生按照老師要求預習課本的相關知識。
2.課程安排:班級授課,1課時(45分鐘)。
八、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體驗生活(3分鐘)
中秋節剛過去不久,相信大家對全家的團圓還有深刻的印象,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的一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西方的節日,比如圣誕節、情人節等也充斥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尤其是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我們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等卻不被我們許多中學生歡迎。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堅守自己的文化陣地,保持自己的特色節日?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對待我們的傳統節日?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來探討“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框的內容。
2.自主學習,回歸生活(12分鐘)
第一環節:尋找傳統文化(舉例)
教師: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從橫向看是多樣性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也就是我們已經學習的第三課。那么從縱向看又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新的一課——傳統文化的繼承。(板書)
教師:這里我們探討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那么大家覺得哪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呢?請舉例說明。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自主回答教師的提問。節日(春節、中秋)、故宮(建筑)、書法(蘭亭集序、西安碑林)、戲曲(京劇、秦腔)、諸子百家的思想(和諧、仁、禮)。
第二環節:了解傳統文化(表現)
教師: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板書)大家舉了好多傳統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生活中處處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處處可以感受到它的影響。但我們的課本和課堂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選取其中的幾個角度來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采。
(1)傳統習俗(板書)
教師:大家還記得我們的春節和中秋節都有哪些習俗?
學生:放鞭炮、吃月餅、賞月。等等。
教師:那么大家是怎樣看待這些傳統習俗的?它們是不是都給社會帶來了正能量?
學生:鞭炮、煙花等帶來空氣污染,對社會有一定的危害。
老師: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傳統習俗?它們對個人和社會有怎樣的影響?又有怎樣的地位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提問。
教師:傳統習俗指的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板書)
教師:剛才我們列舉了故宮的例子,它是我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除了故宮,我們還能列舉出哪些傳統建筑?
學生:北京四合院、萬里長城、蘇州園林、蒙古包、布達拉宮。等等。
教師:作為陜西人,我們的家鄉又有什么樣的傳統民居呢?
學生:陜北窯洞、關中的廈子房。
教師:那么,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傳統建筑?它們有怎樣的影響和地位呢?
學生: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板書)
教師:剛才我們列舉了蘭亭集序、西安碑林、京劇、秦腔等例子,那么它們概括起來可以稱為什么?有怎樣的影響和地位?舉例分析。
學生: 中國的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
(4)傳統思想(板書)
教師:請大家閱讀課本41頁的材料,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除了“大同”思想,在我國還有“和為貴”的思想仍被繼承,比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思想和政策。那么請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傳統思想?它有怎樣的影響和地位?“和為貴”的思想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它對現代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3.合作探究,學會思考(25分鐘)
第三環節:認識傳統文化(特點)
教師:剛才我們一起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四個表現形式: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那么它們反映了傳統文化的什么共同點呢?
導學案合作探究一:傳統文化既然有相對穩定性,就是固定不變的。(辨析)
學生:閱讀課本第42頁正文部分和相關鏈接,結合導學案合作探究一,按小組討論交流,回答教師提問。
教師:總結歸納。傳統習俗、傳統文藝、傳統建筑和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民族氣派,表明傳統文化具有的鮮明的民族性,也反映出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相對穩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時而變)。
學生:概括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即與時俱進則促進發展,一成不變則阻礙發展。
第四環節:評價傳統文化:論傳統、談棄留(正確態度)
教師: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但現在的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并不那么認同。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呢?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參照課本第43頁的觀點一、觀點二及導學案合作探究二進行討論。
導學案合作探究二:如今全國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學生“讀四書五經”的熱潮。對此,老師、家長、專家發表了他們的意見。有的老師認為:傳統文化有超越時空的力量,可以長期發揮作用。有的家長認為:讀經占用正常課程時間,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的專家認為:開設“國學”課程束縛學生的天性,四書五經中不少糟粕的東西,與現代文明進步背道而馳。(1)請你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分析。你認為我們應怎樣對待傳統文化?(2)議一議:①燃放煙花:禁止?允許?②四合院:拆除?保留?③京劇:國粹?守舊?④傳統思想:精華?糟粕?
學生:按小組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進行合作探究,并進行觀點陳述。
教師:(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①從社會角度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②從個人角度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辯證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精華部分(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保持和發揚。糟粕部分(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移風易俗”,改造或剔除。
4.課堂總結,回歸生活(5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傳統文化的繼承這個話題。我們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特點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相信大家都有所收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著西方節日的嚴峻挑戰,那么我們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呢?請大家結合下面的資料,為我們家鄉寶雞未來的文化發展建言獻策,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作業。
我們的家鄉寶雞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被譽為“炎帝故里、青銅之鄉、佛骨圣地、社火之鄉、周秦文明發祥地、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有代表性的有秦腔、社火、鳳翔泥塑、年畫、剪紙、法門寺、雍城遺址等等。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請你為寶雞未來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
《傳統文化的繼承》說課稿
一、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后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后又為今天如何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啟后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后傳統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高一傳統文化的繼承政治說課稿對于本框題,《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為: “ 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 ‘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的道理 ” 。教材對本框題教學內容的體現主要有:在第一目《體統文化面面觀》中介紹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在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中介紹傳統文化的特點;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介紹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 “ 現實作用 ” 和 “ 對待態度 ” 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 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并通過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在文化生活日漸多元化、多種文化相互激蕩的今天,學生對為什么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問題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看到今天的優秀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繼承關系,沒有看到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同時,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視,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補充。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才能從情感上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同時只有認識其雙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因此,傳統文化的作用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