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學設計
本課主要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等考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的輝煌歷程,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是文字和史書典籍;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明確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過程與方法目標: 提煉、解讀信息的能力。本課信息量比較大,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提煉有效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
綜合分析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綜合能力。對文化的理解離不開歷史和地理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文化”為主線,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堅定維護民族團結的信念,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教學重點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難點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傳統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上海世博會吧!那么有沒有同學知道,當初我們中國代表團在申辦世博會的時候,在投票前最后陳述的寶貴時間里,他們選擇了什么作為申辦世博會的理由?
那就是“中國文化”,正是我們五千年燦爛瑰麗的中華文化魅力感動了評委,打動了全世界。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我們的中華文化。
【新課教學】
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它三個文明古國是什么?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發展到今天,四大文明古國文化發展的最終命運是怎么的呢?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本62頁,分小組討論然后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出來?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3分鐘)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古巴比倫——煙消云散;古印度文化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被雅利安化了;古埃及文化先后希臘化、羅馬化、伊斯蘭化,我們只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了,那就是面目全非了;這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都曾經因外敵入侵而中斷過,有部分甚至已經消失了。那么我們的中華文化呢?它至今有沒有中斷過?沒有,而且它至今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今天也不斷發展著。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概括出,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什么?源遠流長。這也就是我們第一框題所要學習的內容。(4分鐘)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們的中華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總的說來,中華文化的發展,主要劃為三個時間段:古代、近代和現代。在這里,老師打亂了一下課本節奏,因為想要同學們順著這一個歷史發展的線走。
我們先說古代,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輝煌了。
1.古代——輝煌
現在同學們閱讀63頁的內容,來完成這個表格。中國古代大致可以劃分為7個歷史階段,分別找出各個時期的代表文化思想,以及它在整個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2分鐘),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發展時期 殷周時期 春秋戰國 秦 漢 隋唐時期 宋元明時期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權“敬德保民”思想 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 古代中華文化高速發展并吸收外域文化 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并產生宋明理學 近代西方文化傳入
影響、作用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進入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 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沖擊
在古代中國,中華文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2.近代——衰微
到了明清時期,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文化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所以這個時候的中華文化經歷了一個衰微的過程。
3.現代——再創輝煌
那么在現代呢?在今天我們常說一句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其中包不包括文化的部分啊?當然包括了,所以在現代,中華文化就是要再創輝煌。這就要求我們怎么做啊?(在這里可以適當提問學生)首先,當然要堅持我們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其次,就要弘揚中華文化。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就要謹記8個字,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我們做事情總是要有證據的,所以我們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也是要拿出證據來的。這個證據是什么?有兩個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它的演變經歷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過程。雖然漢字的字體在不斷演變,但始終沒改變“方塊字”的特色,歷朝歷代都是以漢字作為官方語言的,至今仍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這也就證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2、史書典籍
漢字要和一定的載體結合在一起,才能書寫歷史。而這個載體呢,就是史書典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第二個見證。其實這兩個見證,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保存歷史資料,歷朝歷代都會設置史官,所以我國的史書典籍有“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的特點。
那么老師想考考你們,看看你們對我們國家的史書典籍有多了解。
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第一部語錄體儒家經典散文作品——《論語》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夢溪筆談》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吳承恩的《西游記》
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
其實從這些豐富的史書典籍里面,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中華文化不僅僅源遠流長,還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這也就是我們第二框題的內容。
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情景假設:
? 假設現在班上來了一位外國友人,你要向他介紹我們的中華文化。
? 你會向他介紹什么?
(中國瓷器、蘇州園林、兵馬俑、萬里長城、京劇、漢字、武術、四大名著、故宮、四大發明、孔子……)
看來我們中華文化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有建筑藝術、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思想方面等內容。而在這里老師選了兩個內容,一個是瓷器,中國瓷器在世界上可謂是獨領風騷的、而另一個則是蘇州園林,在世界建筑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從這二者,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內容不僅豐富,而且是極具獨特性的。所以我們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其實是從獨特性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課本著重講了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方面。
1、從獨特性(內容)看
(1)文學藝術
①中華文學藝術的特點: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
②作用和地位: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華文化的文學藝術不僅僅對我們中國有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學藝術也是有重要影響的。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像《紅樓夢》,也是有相當多的外國人去追捧,研究它的文學價值的。
(2)科學技術
活動探究:
對于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學者李約瑟曾經在《自然科學大事年表》中,計算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也就是這個表。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時間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紀 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1500年
時代 春秋到西漢 東漢到東晉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討論:同學們讀這一個表中,可以從中讀出什么結論呢?
①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舉例:像我們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位英國學者: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明創造,幾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國。可以說,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注重實際運用,實用性和整體性。這特點要記一下。
2、從區域性(區域文化的多樣性)看
課本上第二目內容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這也就是從區域性來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課本提到了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這兩個地域文化。這兩種地域文化有什么差異?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異?
地處水鄉的吳越文化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開放性,典型的水鄉文化;而處于內陸的滇黔文化則內斂性強一些,典型的邊陲山寨文化。
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水性使人通”,與水密切相關;“山性使人塞”,地處內陸,交通不便,與內陸的交往不甚密切,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我國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①形成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②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這和我們之前學過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道理的。不同的文化只有交流、借鑒,相互吸收,才會有發展,才會豐富多彩。
3、從民族性看
我們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我們課本提到的聞名中外的石窟藝術之外,還有各少數民族自己使用的語言文字,也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學。
①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下)
A.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B.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②意義 :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4、包容性: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思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都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那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例如,在唐朝實行開明的道、佛、儒三教并立的政策,這種包容性造就了唐代文化的恢弘氣象。
怎么樣來理解“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呢?
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我們來聽聽溫爺爺是怎么說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學習……正因為我們善于在交流中學習,在借鑒中收獲,才有今天中國的繁榮和進步。”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一次我們來聽聽胡錦濤同志是怎么說的。“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中國人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
你還能舉出說明中華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我們的中華文化》,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源遠流長、一個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我們首先講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從古代的輝煌、近代的衰微到今天我們要再創輝煌。然后講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的傳載、史書典籍的存傳和包容性。要注意包容性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也是博大精深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主要從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三個方面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要記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的包容性。最后,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識。
《我們的中華文化》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主要是圍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歷史事實說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繼衰落、中斷或湮滅,而中華文化則具有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并薪火相傳;第二層,以漢字和史學典籍為見證,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第三層,近代中華文化走向衰微,因而我們要再創中華文化輝煌。本節課是政治知識與歷史知識結合非常緊密的一節課,知識的綜合性很強。
二,教學目標:
作為文化生活知識,它的主題就是精神家園的耕耘,使學生在了解文化常識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而作為高二年級的學生,在相關的歷史知識與文化知識方面有一定的積累,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通過多種方式獲取知識的能力,據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通過師生的探究互動學習讓學生了解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的輝煌歷程,掌握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的原因和重要見證就是漢字和史學典籍,了解中華文化的現狀與未來。
2.過程與方法:結合實際,采用情景創設法、探究小組討論法,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探究、搜集和獲取有關人類古代文明源流、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漢字、史學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過分析、整理,對信息資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從而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整合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生活智慧與學習智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回顧古代中華文化的輝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過了解中華文化的現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自覺肩負起振興中華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