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好語文就要善于觀察
“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蘇霍姆林斯基)
只有認真觀察,才能寫出生動、富有個性的習作。然而,學生面對五彩繽紛的世界,卻總覺得無話可寫。這主要是學生沒有學會正確觀察的方法。筆者認為觀察要“三心二意”,這樣,才能觀有所得,察有所獲,才能為思維和表達打下扎實的基礎。
要有一顆細致的心。“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生活中如果沒有一顆善于細致觀察的心,那么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身邊悄悄溜走,一些別人看來“精彩紛呈”的事情,在你看來卻是“熟視無睹”。因而,寫起文章來就“囊中羞澀”了,“橫眉冷對作文題,低頭咬破鉛筆頭”的現(xiàn)象就會在你的身上發(fā)生。為此,必須做一個有心人,處處細致留心周圍的事物,記在心中。這樣在寫作是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妙筆生花。如:寫一個熟悉的人,先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后設法進行接觸、了解,從中觀察他的動作、神態(tài)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熟悉”二字。平時不僅要仔細觀察、冷靜思索,而且觀察后還要細心回味,把一些印象深的東西整理出來作好筆記,為以后的寫作提供充足的材料。
要有一顆靈動的心。“一樹梅花萬首詩”,說的是一株梅花樹,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時間、地點等進行觀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就可以創(chuàng)作出許多首詩來。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經(jīng)驗,對人、事、物、景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學生認識到同一對象從不同的角度、方式、時間、地點去觀察,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就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同一景、物、人、事,如果我們有著一顆靈動的心多角度、多層次去觀察,就可以產(chǎn)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觀察效果。用停滯、靜止、單一的目光看待問題,只能“一知半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從根本上把握事物 。如觀察一種小動物,可以從小動物整體或局 部觀察;也可以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也可以從小動物和我之間的關系觀察,像飼養(yǎng)XX小動物的喜、怒、哀、樂等等。
要有一顆含情的心。古人說:“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情動而辭發(fā),情致而文生。”“但寫真情并實境,任他埋沒與流傳。”這都告訴我們在觀察時要有感情。有的學生在觀察是為了觀察而觀察,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心事重重或漫不經(jīng)心,對觀察對象冷冷冰冰,沒有半點情的投入,沒有一絲愛的關懷。這樣的觀察也就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其實,帶著自己的一份真摯的情感去觀察,就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如:在觀察一棵被壓在石塊下的小草時,如果懷著一份對小草頑強生命力的敬佩之情;觀察螞蟻搬家時如果懷著對小生命團結合作產(chǎn)生的巨大潛力的驚奇之情,那么在觀察時就會有更多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觀察也就更細致了。同時,在寫作中也能把自己的真情實事感融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間,文章也就更加豐富具體了。
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觀察,觀察,再觀察。”(巴甫洛夫)觀察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應持之以恒,養(yǎng)成樂于觀察、善于觀察、勤于觀察的習慣。這就需要有意志的參與。許多優(yōu)秀作品的誕生都是作家長期深入農(nóng)村、工廠、部隊等基層觀察、體驗生活得來的。我們的小學生雖然不是要人人培養(yǎng)成作家,但是讓學生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觀察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如:讓學生養(yǎng)蠶,連續(xù)觀察蠶的全部生長過程,記下當中觀察到的蠶的成長過程;讓學生觀察小蝌蚪,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要有洞察生活的意識。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成什么文字。”春天的花蝶飛進教室,夏天的雷雨驟然而至,秋天的丹桂香味醉人,冬天的瑞雪悄然飄來;校園里的好人好事,社會上新人新事等等,都是寫作的好材料。引導學生掃抓住生活的契機,洞察生活中的“閃光點”,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記錄,可以積少成多,從生活小事中發(fā)現(xiàn)寫作鮮活的素材。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觀察記錄本”,隨時用三言兩語記錄在學校、在家里、在社會上遇到的小事、趣事、新鮮事等等。這樣像蜜蜂那樣,采的花越多,釀的蜜就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