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云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二)、[簡析]
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討論學習,自讀自悟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2、了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生平,積累李白的古詩一到二首。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和誦讀的積極性。
三、教學重點: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四、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談話激趣:同學們,在開展今天的學習活動前,我們先去廬山游覽一番,欣賞一下廬山風光吧!
2、學生觀看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
3、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廬山的印象,暢所欲言。
4、導入新課: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在游覽廬山后題寫的詩作《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古詩:
1、聽古詩朗讀,學生自由跟讀。
2、初讀古詩,熟悉詩歌內容。(學生評議標準為熟讀。)
3、回憶古詩的學習要點:字、詞、句、篇。
4、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方法(聯系上下文、查閱工具書、與已經學過的古詩對照等方法)自學古詩。
5、小組匯報,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理解難點:生,彌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長;疑,懷疑;落九天,從天的最高處瀉落。(匯報中要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言、補充的機會)
6、朗讀練習: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瀑布的氣勢雄偉。可采用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后評議的方法。
(三)、了解詩人:
過渡語: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于李白生平的知識呢?
1、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肯定知識豐富的同學。
2、通過課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詩作的特點: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張。
(四)、鞏固詩歌的學習:
1、回到《望廬山瀑布》一詩中體會李白詩作特點的表現,點到為止即可。
2、體會詩歌的意境,開展朗讀競賽,(評價要求為在讀出瀑布磅礴的氣勢同時,讀出語言的描繪的魅力。)
3、背誦積累古詩。教師點撥:讀背無定法,只要能表現文章內容,表現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課外積累展示:學生自由誦讀自己所知道的課外的李白的古詩。(力爭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
(六)、學唱古詩《望天門山》:
過渡語:同學們,古詩不僅能讀、能誦,還能唱呢!聽——
1、學生學唱古詩《望天門山》。
2、反復六遍后,請已經能背誦的同學表演背誦,介紹經驗。
3、學生自由背誦或唱詩,及時反饋背誦情況。
(七)、激發學習熱情:
導語:看著同學們如此熱烈地背誦,老師也不禁有些技癢了,我也來背一首李白的詩給大家聽,好嗎?
1、教師聲情并茂地背誦《夢游天姥吟留別》,請學生指正。
2、鼓勵背誦李白的名作《將進酒》。要求積累一句、兩句均可。
3、師生共背《將進酒》。鼓勵有困難的同學課后繼續背誦,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提高自己的誦讀能力。
六、設計意圖: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在當前的古詩教學中,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帶領學生遨游詩作的海洋。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幾各種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岐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次初讀過程中,可以讀通讀順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第三次朗讀就要能讀出氣勢,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必定能提高學生誦讀水平。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的資料,鼓勵誦讀詩人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積累量。在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課外積累的成果,又可給學生充分的成就感。當堂背誦《望天門山》一詩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課外積累的時間和機會。教師的范背更是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地去積累更多的好詩文。這樣做,不但充分發揮了語文課本工具書的作用,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效果顯而易見。
《望廬山瀑布》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望廬山瀑布》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四冊第五組課文,這組教材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描寫自然景觀的古代詩歌,也有介紹自然知識的短文。通過這組課文的學習,學生既能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積累豐富的語言,還可以汲取自然科學知識的瓊漿,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用詞精當。全詩采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可以說是一幅氣勢恢弘的寫意山水圖。
設計理念:
《望廬山瀑布》的教學,力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本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讓學生在“讀、想、悟、背”的綜合閱讀活動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解讀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學目標:
(1)、認識“廬” “瀑”“疑”3個字,會寫“爐”“煙”“流”“銀”4個字。
(2)、有感情朗讀《望廬山瀑布》,背誦并默寫。
(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畫面,吟誦古詩想象意境,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二、說教法學法:
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興趣。 以讀代講法: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品味。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以舊引新,了解作者
先讓學生背誦學過的詩,然后開始新課教學,這樣做大有益處:一是新舊聯系,銜接自然;二是激發興趣,增強效果。學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誦李白詩歌的氣氛中進一步了解詩人李白。
第二步、解詩題,觀風景
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自己領悟題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義,帶出全題的意思;再釋詞,弄清"瀑布"是什么,接下來欣賞廬山風光讓學生感受廬山的優美風景。親眼目睹了廬山云霧的變幻莫測和廬山那俊秀的面容,能將學生的情緒帶入本詩的學習。
第三步、讀古詩,明詩意
通過初讀古詩,識記字詞,疏通句讀,讓學生把故古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有節奏感。接下來通過細細品讀古詩,理解詩意。讓學生理解香爐是指香爐峰,用課件理解“生紫煙”;“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張的方法,“銀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美。之后又讓學生誦讀,有感情的讀,讀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感覺。
第四步、悟詩情,體會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通過朗讀背誦,強化對廬山瀑布的印象。
整節課貫穿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知作者——解詩題——明詩意——悟感情——朗讀背誦,最后通過拓展延伸體會詩人的寫作手法,為作業的完成做鋪墊。
四、說教學反思
1、由于對學生不夠了解,總是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給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的機會,學生有被教師牽著走的現象,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的不夠嫻熟,對學生的發言沒做到中肯的、帶鼓勵性的評價。
3、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有限,課件動畫效果欠佳,有些想法不能通過課件充分的表現出來。
總而言之,遺憾的地方還很多。我覺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相統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學習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系,是我以后前進的方向。
看了“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