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設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設計
3.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4. 體會大陸和臺灣血肉相連,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難點:
1. 學會復述課文. 感受民間傳說的通俗易懂,感情的豐富.
2.了解花珊與妖怪做斗爭的過程,感受花珊英勇頑強,保衛家鄉的斗爭精神.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出示課題,請學生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簡要介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師介紹,在很久很久以前, 武夷山和阿里山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動人的傳說.
二. 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要求:
(1)讀準課后生字詞的字音,讀通句子。
(2)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誰?
他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2、反饋學生學習情況。
分角色朗讀全文,糾正字音.
(由于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而本課生字教學字音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字是:蹦、轟。教學中還要注重幾個難寫的字形的區別:陷、瀑等。)
3、結合質疑,默讀課文,在書上作相關批注;
三、深入學習第1——4自然段
1、找出有關句子、小聲與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關句子、小節。
(1)那時,漫山遍野的果樹上掛滿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從“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那里的人們過者豐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樂.)
(2)從此,山上的樹木死了,小溪沒水了, 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初步感受花珊為民除妖的品質.
(同一個地方,環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不一樣,都是妖怪做的壞事,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們被妖怪還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難過.
(4)于是,她開始苦練本領,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領和一手好刀法.
引導學生交流對文字的品讀:
“九九八十一天”說明了時間長。
“終于”表示苦練本領經過了很多磨難,最后成功.
師:你們想一想, 花珊是怎樣苦練本領?能具體描述當時的情景嗎?
引導學生想象,發展語言能力.
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生成新疑。
1、師:讀到這兒,你們又有什么想法?
引導學生找出花珊斗爭的段落,質疑:苦練本領后的花珊能除掉這個妖怪嗎?
2、看來你們會思考了,想知道這些問題,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花珊除妖的故事.
第一課時精讀課文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回顧課文內容,說一說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嗎? 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3.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花珊除妖的過程.
二、直奔重點,細致體會。
1、認真默讀第4、5節,出示思考提綱:
花珊能除妖嗎?
她是怎樣想的?
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
2、反饋學生自學情況。
讀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筆鉤出花珊除妖的過程寫得栩栩入聲的動作詞語.
抓住重點詞句,讀中感悟,重點體會以下要領:
(1)這天晚上,烏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緊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為民除妖的決心大,這正是保家為國的高貴品質。)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綠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滾。花珊跳到妖怪身上,舉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勁砍去,直砍得妖怪亂蹦亂跳。”
從這些詞中,你有什么感受?(戰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學們,你們再想一想能讓花珊除妖的斗爭再激烈一些嗎?指導學生再創作
(3)忽然,她覺得大地再向下陷,只聽一聲巨響,高大的武夷山籪為兩半,中間出現了一條很深的溝,妖怪“轟”的一聲,掉到了溝底。(讀過程,談體會)
3、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總結復述的方法。
(1)抓重點詞
(2)圍繞問題讀文、思考
(3)列出小標題。
4、誰能根據黑板上的詞語和剛才總結的復述方法將花珊除妖的過程復述下來。
5、指名復述,教師做適當的提示。
三、學習課文6---8節
1.學生自由讀這一部分。從這部分內容體會到什么?
2.學生再讀這部分內容,勾畫出表達人們心中期盼的句子,寫感受。“從————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學生分小組交流,自由表達。
4.學生練筆:你想對花珊說些什么?你想對花珊的媽媽說什么?讓學生情感涌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海峽兩岸人們渴望祖國統一的資料。
5.指導朗讀課文,學生評讀。
6.課外閱讀中國民間傳說,感受中國文學藝術中的這一瑰寶。
四.作業設計
你想對花珊說寫什么呢?寫一寫。
五.板書設計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花珊
苦煉本領-----勇敢除妖--------盼望統一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反思
本文是選讀課文,主要講山里來了一個妖怪,打破人們的幸福生活。花珊決心除掉妖怪,她勤練本領,含淚告別母親,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為武夷山斷裂為兩部分,花珊和媽媽分別,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遙望,最后媽媽變成了石頭,花珊變成了思母樹。
因本文是選讀課文,亦是一篇新課文,教學用書上沒有相關的資料,網上資料較少。我品讀語言文字,反復思考,獨立完成了本文的教學設計。
私自認為本文教學,具有如下特色:
一、教學結構簡單,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理念。
1、檢查學生對生字的預習情況。
2、歸納能力是語文學習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本次教學的一個重點設置為用簡練而清楚的語言,歸納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3、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我們教學中應牢牢抓住語言文字這一語文的命脈。因此教學中,我引領抓住文章中描寫花珊的語句,體會花珊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樸實、落實,是一堂真正的家常課。
除了課始的情境引入,整堂課沒有情境引入,沒有多余設計。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先學后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交流能力這一綦江課改的核心要求。自認為通過本文的教學,學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采取抽一名學生到黑板前補充課題,接著追問本文的主人翁,以及后來變成了什么樹,讓該生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其余學生課堂本上寫這一設計,不露痕跡地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
歸納文本講了一件什么事和抓重點句子體會花珊的品質時,我均讓學生自己先嘗試完成,然后再或二人小組交流,或四人小組交流,再全班分享。在分享過程中,當發現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時,設置了一定的梯度。比如:理解“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滾。花珊跳到妖怪身上,舉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勁砍去的時候,直砍得妖怪亂蹦亂跳。”的句子時,我先追問學生兩個直能換成什么詞語,一連幾個學生都無法回答上時,減低了難度,出示直的意思讓學生選擇。
本文文字淺顯,但細節描寫卻十分精彩。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許多的孩子閱讀不仔細,閱讀時往往流于表面。因此在教學本文時,初讀課文后,請孩子們說說你覺得花珊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他們對花珊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因深究課文中的細節,對花珊的認識也僅停在美麗、勇敢、善良上。因此,我對孩子們說,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如果我們仔細研讀描寫花珊的句子,你會發現花珊遠遠不只善良、美麗、聰明、勇敢,她還有很多品質隱藏在文字中。接著,我引領這孩子們潛心閱讀,認真研究描寫花珊的語句。課末,再次讓學生說說花珊是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們發現,原來花珊除了善良勇敢,還堅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有孝心,膽大心細,舍己為人……此刻,孩子們猛然發現,原來我們認真研讀句子后,對事物會有更多的認識。
遺憾與不足:
1、歸納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沒有達到用簡練而清楚的語言歸納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是由于我引導不到位,當發現學生無法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歸納,心中只想到教學進度,沒有俯下身,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我們八單元的發現中教給的方法——段意串聯法,引領學生進行歸納。比如,俯下身,讓學生用幾個簡單的詞語——苦練本領、淚別母親、勇除妖怪、變成檜樹,歸納每部分的內容,然后再行歸納,那學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學設計沒有充分預設學生通過預習已經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學中重復讓學生再讀課文浪費了寶貴了時間。以及,自己的語文基本功不扎實,把握課堂的能力不夠,課堂教學不緊湊等原因,造成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臨時放棄了欣賞沒有縮減前中精彩段落的設計,將想象花珊練本領的寫話練習變成了說話訓練。
看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