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設計 七律長征說課稿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疏通字詞
音:逶迤 岷mín山 難 nán 困難,難能可貴 橫 héng 橫豎
nàn 苦難,難兄難弟 hèng 蠻橫
更 gèng更加 蒙méng 烏蒙,蒙昧,蒙混過關
gēng更新 mēng 蒙騙,欺上蒙下
měng 內蒙古
磅 páng磅礴 盡 jǐn盡管
bàng磅秤 jìn盡心
形:崖 懸崖 岷 岷山 逶 逶迤
涯 天涯 泯 泯滅 諉 推諉
睚 睚眥必報 萎 萎縮
義:逶迤 磅礴 走泥丸 開顏
等閑——(把困難、復雜的事物看得)平常、尋常。(悠閑:主要用于態度從容、閑適,有悠然自得之意。兩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態和神情。)
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地翻騰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側面。(懸崖:主要形容山勢陡峭。兩者都有山勢陡峭險峻的意思。)
顏——臉,臉上的表情。
二. 明確本單元各篇課文的文體,介紹本課文體常識
(一)
1. 《七律·長征》——七言律詩
2. 《<長征組歌>兩首》——歌詞
3. 《老山界》——回憶錄(回憶性敘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說
5. 《<長征>節選》——電視文學劇本(節選)
(二)
律詩分五言和七言兩種,限定一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或長律。
律詩八句,兩句一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律詩格律較嚴,偶句要壓韻,頷、頸兩聯要對仗/對偶(即兩句中的詞組結構和詞性要相同,相互成對),字的平仄(平[陰平、陽平]、上、去、入[仄])也有規定。
三. 背景介紹
1. 關于長征,你知道哪些?(讓學生交流已有的資料)
2. 觀看長征影片,了解歷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錯誤路線,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我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甘肅、陜西等十一個省,跋涉千山萬水,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四渡赤水、沖破烏江天險、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地。
3. 解說: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親自率領紅軍長征的毛澤東主席,剛到陜北的第二天,就在全軍排以上的干部大會上,滿懷激情地朗誦了這首詩。“長征”是本詩的題目。
四. 整體感知
1. 聽范讀朗誦,劃分朗讀節奏、停頓、重音;教師出示節奏表,供學生修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2. 結合書下注釋及個人理解,自主質疑,合作釋疑,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參考〗紅軍不怕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那無數艱難困苦在紅軍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里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那樣在腳下滾動。金沙江兩岸都是高聳入云的懸崖峭壁,激流拍岸,熱氣騰騰;瀘定橋的鐵索高高懸掛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氣逼人。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皚皚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感情基調:豪邁、激昂……
3. 跟隨范讀,充滿感情地大聲朗讀詩歌
五. 具體研讀
1. 詩的第一句說:“紅軍不怕遠征難”。結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難”是何含義?在下面的詩句中,紅軍的遠征之“難”有哪些具體體現?紅軍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這體現了紅軍怎樣的精神?
〖參考〗句中的“難”是指長征經歷之苦、犧牲之大——跋涉萬水千山(原意是指無數的山無數的水,詩中是指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無數艱難困苦)。在詩中具體表現在過五嶺、烏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對這一切艱難困苦,紅軍是“不怕”、“只等閑”,客觀環境與主觀心理的鮮明對比,充分體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
2. 由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能否發現,詩的首聯在全篇結構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與下面六句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參考〗全詩總綱,高度概括了長征的行程之遠、時日之長(——“遠”、“萬”、“千”)和途中所面對的一切艱難困苦(——“難”),“不怕”、“只等閑”為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后六句擷取典型場景和事例,具體形象地展現了紅軍戰士威武雄壯的“征難圖”。
3. 頷聯寫山,頸聯寫水,首聯為何不寫成“千山萬水只等閑”呢?
〖參考〗從紅軍長征途經路線看,越五嶺在前,渡金沙江在后;從律詩的格律要求看,“水”與上句的“軍”,“山”與上句的“怕”構成平仄相對的關系。
4. 請你用” 圖”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頷聯、頸聯、尾聯中展現的紅軍征服困難的場景,并選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幅談談感受。
〖參考〗(跋涉二萬里、戰斗千萬次的紅軍英姿圖)、騰越五嶺圖、疾跨烏蒙圖、巧渡金沙圖、飛奪瀘定圖、喜過岷/雪山圖。談自己喜歡的一幅畫,可從場景的描繪、用字的錘煉、修辭的使用、情感的表達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5. 紅軍長征途中歷經千難萬險,而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
〖參考〗(紅軍長征,是中國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壯舉和奇跡,包括對敵武裝的斗爭和沖破自然環境的險阻兩個方面,要用56個字來描寫長征豐富浩大的歷史內容和不可勝數的英雄業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須選擇最能表現紅軍偉大精神和不朽業績的典型戰例場景。)這些片段和場景如實、概括、形象地體現了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表現了紅軍戰士的英雄壯舉,禮贊了長征精神——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智慧和力量。
六. 總結歸納
1. 主題:本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
2. 藝術特色:(1)高度的藝術概括性:①本詩以“萬水千山”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通過擷取典型場景和事例凸現長征精神;②依據生活的真實順序敘述長征途中的典型場景和史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聯直接抒情除外)——“騰”“走”以動寫靜、“暖”“寒”賦予云崖、鐵索以感情色彩、“更喜”“開顏”將雪山之貌與紅軍之情相交融;(2)本詩巧用夸張手法——頷聯,體現了詩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氣魄,體現了詩作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
七. 再次朗誦詩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長征》歌曲,學生學唱歌曲。總結全課: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不僅在軍事戰斗史上創造了奇跡,而且形成了舉世欽佩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象征。真可謂,天地英雄氣,浩然固長存!
《七律長征》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就剛才所執教的《七律·長征》一課進行說課,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
《七律·長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共編排了4篇課文。《七律·長征》是第一篇。教材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二是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課標中對5、6年級詩歌閱讀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學會“礴、丸、岷”等三個生字。能正確認讀 “磅礴、逶迤”等詞語。
2、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這一點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對紅軍長征中英勇事跡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為了圓滿完成本課教學,教學中我采用了課前搜集資料法,情景教學法,質疑問難法,同時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板畫,并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學生則根據課文特點采用自主探究、朗讀想象、朗讀感悟等方法展開學習。
本課教學共分四個環節完成
一、談話導入,初讀詩歌。
有了一個好的開頭,課就成功了一半。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一筆一劃的跟隨書寫“毛澤東”三個字,在引讀中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搜集到的有關毛澤東的資料,然后,教師順勢接過話題:今天我們就和毛主席一起走進長征。板書課題后,簡介長征,學生讀詩,交流七言律詩的特點。這樣的設計一開始便抓住了學生的心,資料的介紹,路線圖的展示,給學生帶來了視覺、聽覺上的震撼,增加了學生對長征的了解,進而帶動學生,感動學生,實現語文教學的潛移默化。二、再讀詩文,讀準讀順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學生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朗讀是詩詞教學的基礎。教學中,我抓住讀這根主線,每次讀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通過學生示范讀、評價讀、引領讀讓學生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讓學生讀得心中有數,次次有收獲。
三、品讀詩文,入情入境
《長征》這首詩,細析教材,會發現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領全文,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因此,在整體把握之后,扣住“遠征難”和“只等閑”,運用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在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讀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體現高年級讀與悟的有機結合。
如教學第三、四行詩時,我抓住“逶迤”“磅礴”讓學生想象山的特點,想象“假如你就是紅軍戰士中的一員,要翻越這樣的崇山峻嶺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在學生充分感知“遠征難”之后,再與“騰細浪”、“走泥丸”對比,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體會到了紅軍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領悟上,我花了較大的功夫,因為這兩句詩的教學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暖”和“寒”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更是難以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我通過看視頻,談感受,一下子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學生對長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課堂。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語文的外延就應該有多大。在整節課結束前,我出示了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寫的另外兩首詩詞——《憶秦娥·婁山關》和《清平樂·六盤山》。引導學生課后搜集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讓學生將課內的學習與課外的閱讀聯系起來,養成課外學習、研究的好習慣。這樣就可以拓寬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學習語文。
總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蘊只有在讀中去品味,不讀永遠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韻。縱觀整堂課,我沒有對這首詩進行逐字講解,逐句分析,而始終把朗讀貫穿整堂課,老師讀,學生讀,集體讀,單獨讀,回環讀,關注朗讀的過程,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去感受,領悟,從而入情入境,達到與文本對話,與詩人相通的目的,生發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贊嘆。
當然我的課堂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國著名語文教師賈志敏老師曾經說過,他是用自己的一生來備課的,在他面前,在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萬里長征邁開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
謝謝大家!
看了“七律長征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