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對話教學,唯有高揚主體之魂,調(diào)動學生的生命潛能,才能得以升騰;唯有吮吸言語之汁,發(fā)展學生的言語素養(yǎng),才能得以升格;唯有浸潤情感之泉,直抵學生的心靈,才能得以升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大膽而合理的想象,領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2、借助語言材料,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huán)境作抗爭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1、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反面襯托出文章中心。
2、展開想象理解文章語句及中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2、能從課文中柳樹的品格聯(lián)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種下堅毅、頑強的品格。
【教學重點】
1、品讀優(yōu)美語句,體會課文的表達方法。
2、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處逆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大生命力,能夠體會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
【教學難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huán)境作抗爭的情感。
【教法選擇】
引導法、啟示法、講解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關于陳忠實的資料,依據(jù)教學過程做的PPT。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齊讀課題。
2、這株柳樹在作者的眼中是一株( )的柳樹?
師板書:神奇
3、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株柳樹長得十分——高大,粗壯,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直接描寫柳樹的這個段落,(出示投影5自然段)通過你們深情的朗讀,讓這株高大、粗壯的柳樹巍巍然撐立在我們面前。
師:難道這株柳樹的神奇就僅僅表現(xiàn)在它的高大與粗壯嗎?讓我們繼續(xù)走近這株柳樹,從作者的筆下進一步去感受它的神奇之所在。
【設計意圖】
1、回憶舊知,讓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2、有意造成懸念,吸引學生往下讀。
二、精讀課文,聚焦重點。
(一)、一讀課文,讀出一棵樹。
1、教師提出問題: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它與作者家鄉(xiāng)的灞河柳有什么不同?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生默讀課文,圈畫批注。(粗壯、高大、堅硬、蒼郁……)
3、展示交流:
(1)、用你的眼睛告訴老師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收獲。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我們來逐句有順序地交流。你是從哪句話感受到它的粗壯的?“兩合抱粗”有多粗?我們請兩位同學用動作來演示一下。
(2)、你從哪兒感受到柳樹的高大?大家說的真好,能抓住重點的詞,還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柳樹的粗壯和高大,我們用同樣的方法繼續(xù)交流。
4、你覺得這株柳樹的樹干和樹枝跟作者家鄉(xiāng)的灞河柳有什么不同?
(生長環(huán)境不同,決定了命運的不同。)
5、同學們,我們像作者一樣,再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當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風雪雷電中苦苦撐立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平原柳可能在干什么?
(現(xiàn)在在沐浴著陽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著營養(yǎng)、吮吸著甜美的雨水、聽著游人的贊美、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婀娜多姿的身姿、在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6、作者為什么要介紹灞河柳呢?
7、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講解。
(對比襯托,突出高原柳與命運的頑強抗爭精神)
8、同是柳樹,生活的環(huán)境截然不一,柳樹抱怨了嗎?讓我們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設計意圖】
1、引導學生自己找出描寫樹的特點、品質(zhì)的詞句。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讓學生了解對比襯托這種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二)、二讀課文,讀出一種精神。
(出示PPT上的句子: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1、這句話中有一個詞語讓老師感到疑惑,這個詞語是:板書撐立。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出示投影:撐——用手抵住,支住)
2、讓全班學生起立把手放在課桌上做撐這個動作,談感受。
師:做這個動作容易嗎?(不容易)感覺怎樣?(很費力)
3、柳樹撐立在高原上容易嗎?(不容易)它用的力和剛才這位同學用的力一樣嗎?(不一樣)那么,這株柳樹是靠什么力量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的呢?
4、默讀第6、7自然段,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勾畫朗讀相關句子,師相機引導并板書。
(1)、這株柳樹在高原上撐立容易嗎?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不容易,默讀時拿出筆把重點語句劃出來。
(2)、交流:哪些語句看出柳樹在高原上撐立不容易?
(學生讀相關句子,師相機引導、板書:持久的干旱、嚴酷的寒冷、高原風雪,雷轟電擊)
(3)、從這些詞句我們能看出來這些柳樹的什么特點呢?(生答:頑強、勇敢、堅強……)
(板書:頑強)
5、播放錄音,啟發(fā)想象,有感情地朗讀7自然段,用心體會青海高原一株柳頑強的精神。
師:同學們,持續(xù)的干旱,嚴酷的寒冷。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這株柳樹生存環(huán)境之惡劣,你們感受過這樣的環(huán)境嗎?來,閉上眼睛,讓我們用心去感受。
(播放聲音)你們聽——狂風呼嘯,電閃雷鳴,大雪紛飛,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株柳樹在高原上可憐無助的樣子,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嗎?(指4—5名學生說)
師:這株柳樹就在經(jīng)受如此殘酷的摧毀,但它害怕了嗎?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又被劈斷了枝干……誰愿意來讀讀這句話?
(投影出示,指名讀,齊讀)
師:柳樹經(jīng)受這樣的摧毀僅僅是難得的一次嗎?從哪里讀出來?(投影出示,學生繼續(xù)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用肢體語言去更深刻的理解體會柳樹的頑強。
2、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想象,使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思想達到共鳴。
(三)、三讀課文,讀出一個人。
1、讓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再來欣賞一下這株神奇的柳樹吧。再讀描寫柳樹的語段。
2、此時此刻,在你們的腦海中,這還僅僅只是一棵樹嗎?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人?
(飽經(jīng)滄桑、頂天立地、堅強不屈、意志堅定、久經(jīng)考驗、百煉成鋼、不向命運低頭)
3、同學們,你們認為作者是在寫誰呢?
(1)、昨天我們了解了陳忠實先生的基本情況,對,本文中他是在寫他自己,同時,他也寫的是像青海高原柳一樣的人。作者寫柳,也在寫人。作者寫柳的生長歷程,也在寫人生經(jīng)歷。這種寫法叫——
借物喻人。
4、同學們,從這種人生經(jīng)歷中我們得出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哲理呢?(板書:人生哲理)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九自然段。
【設計意圖】
1、然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2、讓學生了解借物喻人這種寫作手法。
三、總結(jié)全文,深化主題。
1、學了課文后,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2、學生討論交流。
3、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熟悉這曲子嗎?誰寫的?簡單說說他的人生。
4、其實,像陳忠實、貝多芬這樣執(zhí)著地與命運抗爭的人很多很多,我們課文里就有幾位。誰還記得他們的名字?(夏洛蒂、魯濱遜、霍金……)
5、希望同學們像他們一樣,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樣,在逆境中,不要退縮,不要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敢于拼搏,給自己的人生樹立一道最美的風景。最后,讓我們帶著敬意,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學會去面對命運的不公,坦然接受現(xiàn)實。
《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
一、說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國著名作家陳忠實的一篇散文。課文以優(yōu)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jīng)歷了高原風雪、雷轟點擊,卻頑強地生活下來,在青海高原上巍然撐立著一株柳樹的高大形象,熱情贊揚了柳樹不屈的生命力與頑強的精神。全文語言優(yōu)美流暢,情景交融,托物抒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指導學生朗讀感悟,獲取文化、精神營養(yǎng)的很好載體。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結(jié)合本人的“朗讀指導策略研究”的小課題研究,給本文設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受柳樹形態(tài)的神奇,成長的艱辛,從而體會柳樹不屈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斗爭精神。
2.將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引領學生從文章走向作者,從更高的層面上來體悟柳樹的精神,作者的精神,從而實現(xiàn)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升華。
三、說教法
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表達情感體驗,陶冶審美情趣,增加語言積累,進行語感訓練的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本堂課中我著重指導學生的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學,緊扣“神奇”通過對柳樹形象及生長過程兩個方面的朗讀指導,在讀中感悟柳樹的“神奇”。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身處逆境,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和艱難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對話。因此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教學時圍繞“朗讀指導策略研究”的一次探索和實踐。具體的教學步驟是
四、說教學過程
(一)讀好課題,初步感受柳樹的神奇
出示課件,讓學生讀課題。強調(diào)“一株柳”、“青海高原”這兩個詞語。從而說明這一株柳的特別和它的生長環(huán)境,從而引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讓學生初步感受柳樹的神奇,同時為下文的學習中奠定了基礎。
(二)朗讀,感受柳樹的形象
首先讓學生朗讀第5節(jié),并提出朗讀要求:文中的哪些詞引起你的關注,你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讀后說出關注的詞語和感受,同時重點指導學生將感受到的讀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要重點體現(xiàn)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例如:(1)學生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一句時,如果學生沒有讀好,教師可以相機這樣評議:我覺得這株柳樹綠得還不夠蒼郁,不夠深沉,聽老師朗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讀時重讀“蒼郁”和“深沉”,讓學生感受朗讀的方法;(2)學生讀:“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一句時,可以這樣評議:我覺得你讀的只能稱得上“巍然”,離巍巍然還有點距離。接著再范讀這一句(范讀),讀時突出“巍巍然”一詞,讓學生再讀感受。學生讀好后,教師相機總結(jié):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這株柳樹長得如此茂盛,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比如“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等詞語,同時學生在讀中感受了柳樹的形象。)
(三)朗讀,感悟柳樹的精神
讓學生朗讀第6、7兩節(jié),多媒體出示朗讀要求:柳樹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受了哪些磨難?在感受最深處寫批注。交流反饋中學生讀出相關的句子,并說出感受,并且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同樣重點體現(xiàn)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1)以第七節(jié)為例:首先教師范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jīng)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jīng)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然后問學生: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讀嗎?通過學生對范讀的理解能更好的理解高原環(huán)境的恐怖,又能感受這株柳樹生長的艱辛。接著讓學生練習朗讀,在指名朗讀時教師可以相機這樣評議:我覺得高原風雪還不夠殘酷,這株柳樹的復蘇過來的過程還不夠艱辛。評議的同時再讀,師生可以分角色再讀,最后教師配樂朗讀這一節(jié),使學生進一步領會朗讀方法,也感悟柳樹不屈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抗爭精神。讀到最后再總結(jié):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這株柳樹長得如此茂盛,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學完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我在此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一實一虛把柳樹的形象寫得如此豐滿,在語文教學中學會應用這種寫作方法。
(四)對比柳樹,再悟“神奇”
課件出示家鄉(xiāng)灞河的柳樹,學生欣賞并自由讀一讀。思考:這株柳樹的形象已經(jīng)這么豐滿了,為什么作者還要描寫家鄉(xiāng)灞河的柳呢?通過對比學生不難得出結(jié)論,讓學生通過比較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的“神奇”,難怪作者感嘆:這是一株神奇的柳!
(五)走進作者,實現(xiàn)思想的升華
語文教學需要更加寬泛的視野。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我們發(fā)現(xiàn),作品融入作者陳忠實本人的人生感受,可以說,高原柳的頑強精神正是作者歷經(jīng)磨難卻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xiàn)。作者在文章中傾注了他的情感和思想,體現(xiàn)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從這個意義上,引導學生從這一篇文章走向作者,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將學習的空間有效拓展,因此我在教學最后安排了“走進陳忠實”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簡介陳忠實,出示陳忠實的個人資料:陳忠實,當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陜西農(nóng)村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從小酷愛文學,雖然貧窮的現(xiàn)實打碎了他的大學夢,卻沒有打破他的文學夢,高中畢業(yè)后,他白天務農(nóng),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堅持讀書寫作,經(jīng)過長達18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小說發(fā)表后在文壇引起轟動,1994年榮獲中國文學的最高獎——矛盾文學獎。陳忠實用他的艱辛和頑強為自己開辟了一片壯美的天地!讀后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僅僅是寫柳樹嗎?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高原柳的頑強精神正是作者歷經(jīng)磨難卻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xiàn),接著再問學生:你從高原柳身上還看到那些人的身影?學生回答后齊讀最后一節(jié)。讀后總結(jié):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絕對的公平,但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一定會產(chǎn)生奇跡,就像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一樣展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看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