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知識點魯濱遜漂流記重要知識梳理
魯濱遜漂流記知識點:魯濱遜漂流記作者介紹
笛福(1660——1731年)出生在倫敦的一個小商人家庭。父母原希望兒子做一名教士,但是時代的浪潮和笛福本人的躁動性導致他的一個“膽大妄為”的決定:下海經商。他精力旺盛,經商、辦刊物、參與政治、當間諜,還周游各國。眾多的活動,賜予了他命運的起起伏伏:一時是生意中暴富,一時又是商場中敗北;一時倍受國王的寵愛,一時又成為牢獄里的“座上客”。
笛福主張大力發展資產階級工商業,擴大貿易份額;開辟更多的殖民地,提供他所代表的階級更多的市場機會。在政治上,則對代表土地貴族利益和金融工商業者利益的系列政策深深不滿。為此,他寫過許多的評論文章,涉及政治、宗教、商業、科技等各個方面。在文學上,除了一些政治諷刺詩外,更主要的是創作了數量不菲的小說。有名的除了《魯賓孫漂流記》(1719年)外,還有《辛格頓船長》(1720年)《摩爾.弗蘭得斯》(1722年)《杰克》(1722年)《羅克薩娜》(1724年)等作品。為此,他被尊稱為英國現代小說之父。
笛福在文學上的成就,不能掩蓋他在身份上與其時所謂名文人圈子成員的地位差距。因此他一生都游蕩在這個圈子之外,而他的聲名卻大大地在中下層中傳開了。這是因為笛福在小說中傾注了對出身低微者的感情:這些主人公大多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堅韌和智慧而獲得了經濟上的成功。這種小說的圓滿結局正是中下階層民眾人生奮斗的希望所在。
晚年的笛福生活甚為狼狽,臨死前為避免債主追債,離家逃匿。1731年長眠于異鄉。
魯濱遜漂流記知識點:魯濱遜漂流記內容提要
1632年,魯濱遜生在約克城的小殷之家,在三兄弟中排行最末。自從他的兩個哥哥一個戰死沙場,另一個離家出走下落不明后,魯濱遜就成了家中唯一的希望。父親希望兒子能在法律專業上有所作為,但是魯濱遜天生就愛奇思怪想,遨游四海、見識世面的愿望在他的腦海里生了根似的,一直揮之不去。父親的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全變成了耳旁風。魯濱遜19歲的時候,終于達成所愿,背著父母乘船來到了倫敦。雖然去倫敦的海上之行磕磕碰碰,但是魯濱遜沒有后悔這個決定。接著,他又踏上了去非洲幾內亞的海船。這趟旅行讓魯濱遜收獲不小:他懂得了不少航海知識,還發了點小財。
嘗到了甜頭的他,受利潤的驅使,再次乘船向非洲進發。但是海盜劫了船,魯濱遜做了他們船長的奴隸。兩年后,他架船逃了出來,途中搭上了一只葡萄牙的販奴船,來到巴西。在那里,魯濱遜經營了一個種植園。做園主雖然有利可圖,但是魯濱遜并不安分,他與人合伙出海去非洲做販奴貿易,這樣利潤更大。動身的那天,正好是魯濱遜八年前離家的日子。不料船出海后,遇到了風暴,其他伙伴因此遇難,只有魯濱遜被海浪推到了一個荒島。
剛開始,魯濱遜非常抑郁。因為他手中僅僅有一把刀,一個煙斗和一小盒煙葉。但他轉念想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心情又好了許多。在大樹上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后,魯濱遜體力恢復了一些。他抬眼發現他們的船就擱淺在不遠的沙灘里,便決定拿走船上所有的東西。魯濱遜自制了一個木筏,把凡能拿得動、用得著的東西都放上去,一次次地拖運。糧食、武器、彈藥、工具箱子都被運到了島上。
有了生活用品,魯濱遜便給自己搭建了一個家。這個家在一個小山前的平地上。平地后面的山坡很陡,野獸不可能從這里襲擊。而且這里地勢高,有淡水,也能很方便地看到是否有過往的船只。在平地的前面,他筑了一個牢固的籬笆,支起了一個帳篷,把從船上運來的東西都搬到了里面。又給自己弄了一個吊床,還有生火的地方。在島上魯濱遜真正體會了離群索居的滋味。孤寂、傷感、落寞幾乎每天都在和他做伴,心中的壓抑是莫可名狀的。但是每當愁緒來臨的時候,又有另一種力量在引導他。于是,魯濱遜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所能享受的,至多不過是我們能夠使用的部分罷了。”既然是這樣,那就不如好好地生活吧!魯濱遜便動手做了一些椅子、桌子之類,又把每天的工作寫在日記里,直到墨水用完了,才停止了記日記。他還開始讀《圣經》,從那里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總而言之,魯濱遜不再象以往那樣呆呆地望著海面,等著船的到來,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了。
有一次,魯濱遜把一只打瘸的山羊帶回家,經過他的精心照料,山羊的腿竟然好了,還比以前更結實了。山羊也變得很聽話,在魯濱遜家前盡情地吃草而不愿離開。這提醒了魯濱遜,他便開始馴養動物,以便在彈藥用盡后可以有肉吃。又有一次,他把一個裝谷物的小布袋抖了抖,沒想到后來竟然長出了嫩綠的麥苗和稻苗,這件事讓他大為吃驚,以為是上帝的恩賜。到了收獲的季節,魯濱遜便把種子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再種一次,希望能收獲到更多的糧食,便可以做面包吃了。為了吃上面包,他除了勤勤懇懇地耕種、收割外,還不厭其煩地做陶器,試驗了無數次后,他終于烤出了三只很好的瓦鍋和兩只瓦罐。接著又做出了舀米工具、篩子,還有烤爐。功夫不負有心人,魯濱遜終于吃到了他親手做的面包,并自詡為最好的面包師。
在島上安然過了15年后,一天,魯濱遜發現沙灘上有人的赤腳足跡,這讓他驚慌失措,魂不守舍。在閱讀《圣經》的時候,魯濱遜心情逐漸平復下來,他決定加固住處的防御設施,把羊群遷到隱蔽的地方。兩年后,他在島的西南角又發現了恐怖的一幕:遍地皆是人的骨頭,還有一個生火的地方。這讓魯濱遜忐忑不安,以后他更加小心謹慎,深居淺出。在島上的第23年,一天清晨魯濱遜發現一群野人在舉行人肉宴席。宴席結束后,骨頭、人肉仍得滿地狼籍。這讓他怒火中燒,決定消滅掉野人。時間過去一年半后,大約有二三十個野人再次上岸,準備吃生擄來的人肉。不料,一個將要被吃的野人掙脫了,向魯濱遜的住處奔來。魯濱遜給野人取名“星期五”,因為野人是在星期五這天獲救的。“星期五”在魯濱遜的教化、訓練下,成為了魯濱遜最忠實、最可愛、最誠懇的仆人。幾年之后,“星期五”不僅會說英語,還成為了一個____徒。這讓魯濱遜很高興。
后來,星期五告訴魯濱遜一件事,在他的家鄉住有17個遇海難后興存的西班牙人。于是,他和星期五合力造一只獨木船。這個時候,已經是魯濱遜來島上的第27個年頭了。不料在造船的時候,島上又不知從那里來了一群野人。它們帶來了三個俘虜,其中一個是白人,準備生吃。魯濱遜和星期五一道解救了他們。沒想到,解救的俘虜中,有一個是星期五的父親,那白人就是星期五所說的17個西班牙人中的一個。島上一下子多了幾個成員,魯濱遜感嘆自己簡直成了這個島上的國王;整個島的百姓都服從他,財產也歸他一人所有。他命令星期五的父親和那位西班牙人回到原居住地,接回在那兒剩下的16個西班牙人。
他們走后,在海島的附近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只經過海島附近的英國船起了內訌。反叛的水手脅持了船長和另外兩個人,企圖把他們仍在島上,然后再開走英國船。魯濱遜和星期五幫助船長奪回了海船,把鬧事的水手留在了島上,教他們怎樣在島上生活,又教給他們一封信,是留給那16個西班牙人的。最后,那一天——1686年12月19日,魯濱遜帶著星期五乘船離開了那座他生活了整整28年2個月19天的海島。第二年七月,魯濱遜回到了英國。
回到故鄉約克城時,和離家出走之日已相距35年。父親早已離開人世多年,他只看到侄兒和兩個妹妹。魯濱遜回來時,并沒有多少錢,正窮困潦倒之際,竟然獲得了那位曾經被救的船長同行們的酬金。于是,魯濱遜乘船去巴西看他的種植園。讓他興奮異常的是,種植園為他積下了一大筆財富,魯濱遜由此成為了巨富。他知恩圖報,一一報答了多年來曾給予他幫助的人們。
隨后,魯濱遜馬馬虎虎地結了婚,有三個孩子,不久妻子就去世了。在侄兒的鼓動下,魯濱遜那顆不安分的心又跳動了起來。1694年,魯濱遜回到了他一手創立的新殖民地——生活了28年的海島。此時,島上人口增多了。魯濱遜替他們分配了土地,但全部的財產仍然歸他本人。處理完一些事情后,魯濱遜這才離開了海島。而在《魯濱遜漂流記》續集里,他又開始了新的冒險歷程。
魯濱遜漂流記知識點:魯濱遜漂流記主要人物形象
近三百年來,《魯濱遜漂流記》一直風靡全球,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它的魅力何在?應該說,這歸功于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魯濱遜這個極具個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在魯濱遜那里,冒險、堅忍、毅力、智慧、勇氣、果敢、富于進取、開拓創新全都集于一身,為一切不甘平凡,不安于現狀的人們提供了他們心中所寄托的英雄形象。
首先,魯濱遜是一個不安分的冒險者。在家中,父輩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魯濱遜一個人身上。父親要求兒子老老實實地靠自己的勤勉和努力掙一份家財,過一輩子安適而愜意的生活。但是這個孩子遨游四海的念頭從沒有改變過。于是,他背著家庭,私自出海,盡管道路坎坷,可是最終一種“神秘而有力的天數經常逼著我們自尋絕路,使我們明明看見眼前是絕路,還是要沖上去。”情感戰勝了理智。在魯濱遜看來,沒有比冒險和開拓進取更刺激和好玩的事情了。驟然成為巨富,和妻子、孩子的家庭之樂,歲月催人老的無情,這一切依然難以阻擋魯濱遜的步伐。侄兒的勸說,不過是魯濱遜伺機而動的誘因,真正的原動力仍然是他不習慣平凡生活、無意安適生活的精神所致。這樣,魯濱遜開始了新一輪的冒險歷程。
第二,魯濱遜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魯濱遜漂流記》中最精彩的一段莫過于他在島上生活的日子。人們常言,人生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若我們有機會置身于幾近與世隔絕的孤島,那么就可以體驗生存的極限究竟有多大,自己承受的壓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魯濱遜不是一個幻想家,也非在困難面前消極作為的懦夫。他注重的是實際,關注的是自己的生存。于是,在28年的孤島生活中,生存成了他整日整夜“勞心勞力”的主題。搬運船上物品、營造住處、馴養山羊、種麥植稻、置辦桌椅、烤制面包等等,都在他的手腳并用中施展開來。無論是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他都在為滿足內心的愉悅而努力、而奮斗。苦變成了樂,艱辛成為了享受,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仔細讀讀魯濱遜制作面包的那一段情節吧,在那里我們可以體會到人類的精巧,人類的智慧和人類的創造,可以證明“人類的活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就”。故而,在《魯濱遜漂流記》里,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奮斗者的拼搏心聲,看到的是一個開拓者的奮斗足跡。
第三,魯濱遜展現了一個獨立人格的大寫的人。如果說笛福用第一人稱“我”來稱謂魯濱遜是一種寫作手段的話,那么在這部小說中要表現的人物形象則是藝術和思想合一的。在家里,魯濱遜置父親的勸誡于不顧,私自出海,體現的是一個不同于父輩的“叛逆者”的角色。而在孤島上——一個完全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地方,僅有的就魯濱遜一人而已。想要在那里生存下去,需要展現的是樂觀進取的個人主義精神。魯濱遜正是這一舞臺上的成功演員。但是應該看到,笛福塑造的這個人物,不可避免地帶有相當的局限性。比如,魯濱遜在海島生活的日子,實際上就是早期西方資產階級殖民史的縮影,是為追逐利潤,為擴大市場向全世界進發的歷史。它并非春風化雨、和風送暖,而是伴隨著血與火、刀與劍。魯濱遜去非洲搞販奴貿易,既是證明。又如,我們贊賞笛福否定教會禁欲主義的歷史意義,但是作者似乎又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魯濱遜眼里,一切可用的標準在于有用,包括上帝。人類情感中相當重要的親情關系在他那里并不占重要地位,三個孩子的誕生和妻子的去世也沒有讓他有什么激動之處。他最關心的,仍然是向殖民地的進軍和對財富的強烈占有。
魯濱遜漂流記知識點:魯濱遜漂流記藝術特色
《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的原型,來自于一個英國水手的真實經歷。這個水手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1704年,塞爾柯克因為和船長發生矛盾,而被船長拋棄在距離智利群島約500海里的于呆·菲南德海島上。最初在島上的一段時間里,塞爾柯克幾近發瘋,甚至想到要自殺。最后,在純粹的求生欲望的驅使下,塞爾柯克的心情逐漸平息下來,開始為生存而掙扎。為了獵捕到山羊,塞爾柯克奔跑的速度竟然練成了可以和山羊一決高下的程度。在這個罕有人跡的地方,塞爾柯克生活了4年4個月,最后被一位航海家救走。
《魯濱遜漂流記》開掘了人類的世俗生活這個重大的主題,娓娓道出人類日常生活的細節,前后銜接相當連貫。這樣的處理排除了神性的功能,而更多的向平凡人們的生活觸伸。在此之前的歐洲小說(文藝復興后),大都避免不了這樣的通病:要么情節散亂,結構不完整;要么就是充斥著傳說的神話人物。因此,《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的真實性、親切感較之以前有了巨大的進步,開創了西方現實主義小說的新路。
以詳盡、具體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這也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笛福筆下,魯濱遜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非常到位的描寫。
最后,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開掘也頗見功力。小說中對魯濱遜出海遇險的懊惱之情,流落孤島的郁悶之情,創造勞動成果的喜悅之情,對野人的恐懼和憤懣之情等等,都有生動的描寫,讓人引起長久的共鳴。此前的西方小說,則主要在人物角色的經歷和言行上下功夫,較少發掘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遠不及《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人物鮮活、飽滿。
看了“魯濱遜漂流記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