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
《復活》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
卡秋莎·瑪斯洛娃是作家在小說中塑造的一個最豐富,最動人的形象,她不僅是一個被侮辱者,而且是一個精神上覺醒、走上新生活的女性。在獄中和政治犯的朝夕相處使她認識到自己是廣大受欺凌的人民中的一個,她決心把自己的命運和這些優秀分子聯系在一起,她漸漸恢復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心靈純潔的本性在瑪斯洛娃的身上復活了。
涅赫柳多夫原先是一個正直而富有自我犧牲的青年,可是在服役期間染上許多惡習,成了貪淫好色的利己主義者,整日揮金如土。他在一次探望自己姑媽的時候,與婢女卡秋莎·瑪斯洛娃相遇,并且在一個晚上誘奸了她。幾年以后,當他再一次旁聽法庭庭審時,被誣告犯有殺人罪的妓女正是當年的瑪斯洛娃。他感到十分愧疚,良心受到深深的譴責。他曾經對自己姐姐說過這樣一句話,“犯罪的是我,受到懲罰的卻是她”。他下決心“清掃”自己的靈魂,并付之行動,企圖打通各方面的關節,減輕瑪斯洛娃的罪名。當這一切努力失敗之后,他決定變賣家產,跟隨瑪斯洛娃一起流放,并且同她結婚。他的這一想法被瑪斯洛娃拒絕了。
然而涅赫柳多夫確實是真心實意的。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實際行動,終于感動了瑪斯洛娃,使她從頹唐和絕望中醒悟過來。但是,最終她還是選擇了政治犯西蒙松做自己的終身伴侶。
書中的涅赫柳多夫的行為變化,讓我想到“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想想涅赫柳多夫,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接受的事實,如今有許多學生天天往游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多次,可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利”,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
《復活》讓我懂得人的善良是多么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因素動搖自己的信念。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學習,相信我們一定會在09高考中不留遺憾,實現自己理想目標!
《塵埃落定》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曾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文中以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的土司制度興衰為主線,以土司的傻瓜兒子為視角,講述了一個精彩曲折的斗爭故事,展現了一幅神秘浪漫的藏族風情。
麥其土司有兩個兒子,大少爺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聰明勇敢,被視為當然的土司繼承人;二少爺為被土司搶來的漢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鈍、憨癡冥魯,很早就被排除在權力繼承之外,成天混跡于丫環娃子的隊伍之中,耳聞目睹著奴隸們的悲歡離合。麥其土司在國民政府黃特派員的指點下在其領地上遍種罌粟,販賣鴉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土司中的霸主。眼見麥其家因鴉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盡心計,各施手段盜得了罌粟種子廣泛播種,麥其家的傻少爺卻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議改種麥子,于是在高原地區漫山遍野罌粟花的海洋里倔強地生長著麥其家的青青麥苗。是年內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鴉片供過于求,價格大跌,無人問津,阿壩地區籠罩在饑荒和死亡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麾下,使得麥其家族的領地和人口達到空前的規模。傻子少爺也因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貢的漂亮女兒塔娜,并深深地愛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臨絕境之時,卻傳來二少爺開倉賣糧,公平交易的喜訊。各路土司云集在二少爺的官寨舉杯相慶、鑄劍為梨。很快在二少爺的官寨旁邊出現了一片帳篷,酒肆客棧、商店鋪門、歌榭勾欄、甚至妓館春樓,應有盡有。在黃師爺(當年的黃特派員)的建議下,二少爺逐步建立了稅收體制,開辦了錢莊,在古老封閉的阿壩地區第一次出現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業集鎮雛型。二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歡呼,但在歡迎的盛會上,卻有大少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陰毒的眼光。一場家庭內部關于繼承權的惺風血雨又悄然拉開了帷幕。終于,在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隆隆炮聲中,麥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紛爭、仇殺消彌了,一個舊的世界終于塵埃落定。
讀完小說,我們先說說塵埃。
土司制度下塵埃飛舞的生活,充滿了仇恨、欲望。塵埃落定前,土司世界是一個由仇恨編成的網。藏語“轄日”——“骨頭”被叫做種姓,“骨頭”將人分出高下,土司——土司下面是頭人——頭人管百姓——然后是科巴(信差)——最后是家奴。森嚴的等級,壓抑了許多的仇恨,有土司與土司的、有土司與他的兒子的、土司家大少爺與二少爺的、土司與頭人的,就是看似與世無爭的嘎濟活佛、巴門喇嘛也是冤家對頭。他們之間有權力、利益、地位、金錢等等引發的仇恨,紛紛圍繞在麥其土司這根線上。
欲望是這些仇恨的根源。因為情欲,麥其土司愛上了查查頭人的妻子央宗、與查查頭人結了仇。于是許諾給多吉次仁以“頭人”的位置,讓他殺了查查頭人,又言而無信,將多吉次仁的尸體吊在行刑柱上,當眾說他是想做“頭人”謀反而被處死的。麥其土司成了“正義”的化身之后,不知不覺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多吉次仁的兩個兒子成了他的仇家。他們最終殺死了麥其土司的兩個兒子。
因為利欲,麥其土司引入了鴉片,并為了壟斷種植鴉片的巨大利益,他又與周圍的土司結了仇,發動了“罌粟花”之戰。
因為權欲,連最與世無爭的嘎濟活佛與巴門喇嘛之間,為了爭寵麥其土司,獲得土司轄區的宗教權,居然成為了爭斗的冤家。
關于仇恨,傻瓜少爺在一天之內記下了兩句名言,一句是翁波意西的“為什么宗教沒以教會我們愛,而教會了我們恨?”另一句是小行刑人爾依的:“是行刑人就不會害怕,不是行刑人才會害怕。”行刑人代表國家使用迫害權、殺戳權,不管被害人怎樣凄慘、懷有怎樣仇恨,都不會恨他,他不會害怕。不是行刑人害怕行刑人,害怕他身后站著的國家權力。行刑人在土司的領地象個瘟神,人們總當他們不存在,行刑人一家也不愿與別人交往。而傻瓜二少爺卻與這個別人不敢接近的行刑人的兒子成了好朋友,走到他家去看令人觸目驚心的刑具,刑具的后面站著權力。樓上是受刑人的衣服,衣服上面沾滿了血跡,血跡凝聚著仇恨……
《金鎖記》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艷,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別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說:“這就是你,不斷誤解著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后,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致,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么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后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選擇了后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癥,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后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于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于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致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床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和張愛玲談文藝,總要令胡蘭成驚嘆,更令我們驚嘆。胡蘭成曾對張愛玲贊到:“這書里的句子像是街上的行人,只與你打招呼,我倒真像是鄉下人來上海,端得只有看的份了!”受過西方教育的張愛玲,其天才是詩意盎然的,無拘無束的,似乎經由她隨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煥發出令人驚詫的美來。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戚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斗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斗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于便觸碰到了余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后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后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墻。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杰作。
二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沖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著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著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盡管大多數人向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說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么,對于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說,自由就意味著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著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后的掙扎,終于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說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戶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于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斗爭的體現。但斗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荊棘鳥》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
用了很長時間看完這本書,不是因為它太長,而是書中看似平靜的敘述隱藏的巨大的悲哀讓人無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遠不會有作家的冷靜與近乎殘酷,我寫小說時,在動筆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沒了。
最幸福的時候,也是痛苦將至的時候。就像荊棘鳥撲向尖刺的時候,也是她唱得最動聽的時候。
菲奧娜是一位貴族的女兒,未婚先育,孩子弗蘭克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政客,他愛菲卻不能娶她。菲被家族遺棄,被父親安排嫁給了剪毛工人帕迪。婚后,她對帕迪與孩子極其冷漠,她把自己埋在繁重的家務之中,每天一言不發像陀螺一樣勞作著。她可以給帕迪生兒育女,可以勞累,但她不會愛他,她愛的只有弗蘭克及弗蘭克的父親,她一直都生活在對自己早年的歡樂的幻想之中。直到帕迪被大火燒死,她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深愛著他。而在他生前,她從沒說過,也從未知曉。
有的愛情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就像《神雕俠侶》里的郭芙,直到嫁給耶律時才明白自己愛的是楊過。她以前專門跟他作對是因為她為得不到他的愛而氣惱。我們總是自以為很透徹,卻在自己對自己的判斷的堅持中做了傻瓜。
菲的女兒梅吉在孩提無知時,雖然有痛苦的時候,如在教會學校讀書被阿加莎修女責打,被迫和小朋友特麗莎分手及弗蘭克逃走,都曾讓她深深痛苦,然那時她有真實的歡樂,就象艾格尼絲的到來、認識拉爾夫、哺育小哈爾,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當拉爾夫被利欲權勢,將自己賣給瑪麗死去的靈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無底的黑暗。“梅吉,我把你賣了,賣了一千五百萬銀幣。”拉爾夫說。對穿著玫瑰灰衣服的梅吉說。他痛苦的說,我愛你,梅吉,可是,我是個教士,我將只能忠誠于上帝。然而梅吉始終都愛著拉爾夫。她嫁給了有點象拉爾夫的盧克,只為了生一個象拉爾夫的孩子。失去的愛情沒有在盧克那得到絲毫彌補;習慣單身的盧克從沒有把梅吉當妻子看,充其量只是迷戀她的美貌罷了。而最讓盧克迷戀的不是梅吉的美貌,而是她的錢。這是他接近梅吉的最初的原因。兩個人在一起的理由都與愛情無關。這以后,她對生活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熱愛,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面對。
結婚時,她沒有告訴拉爾夫,當拉爾夫回到德羅海達農場梅吉的家時,萬分痛苦。梅吉生產的時候(盧克的孩子,叫朱絲婷),盧克都沒來看她一眼。這時來尋找拉爾夫神父突然出現,陪梅吉度過痛苦。此時的梅吉,看著他,看似沒有愛,也沒有恨。其實梅吉還愛他,一生只愛他一個人。然而她有種極強的自尊心,就像她的母親一樣,深深的隱藏著自己的感情。不表示愛,也不表示痛恨嚎啕大哭。
產后的梅吉在好心的安妮夫人的幫助下去了一個小島度假,在靜謐的氛圍中,她開始想以后的路該怎樣走。“跟盧克就這樣過吧,拉爾夫永遠是一個夢。”她對自己說。可是就在她決定將拉爾夫忘掉的時候,他卻來海島上找了她。她沒有告訴拉爾夫,在海島上,她有了拉爾夫的孩子——戴恩——跟拉爾夫長的一模一樣的孩子,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實上只是一種微薄的安慰。她說,拉爾夫是屬于上帝的,她得不到,但終于從上帝那里偷走了一樣東西。她對戴恩越喜歡,越襯托出她的孤單與可憐,愛的無力及失去愛人的虛空。她的母親菲說:“沒有人能從上帝那里偷走什么,偷的東西總要還回去的。有一天,你必定失去戴恩。”長大后的戴恩第一次見到拉爾夫就開始崇拜他,并最終決定當一名教士。梅吉傷痛欲絕,卻由他去了。在希臘的海邊,戴恩為救落水的幾個女人而死。在梅吉要求拉爾夫幫她找到戴恩的遺體帶他回澳大利亞時,拉爾夫才知道戴恩是他的孩子。主持完戴恩的葬禮后幾個小時,拉爾夫紅衣主教停止了呼吸。在最后一刻,他沒有想到梅吉。他痛苦與歡樂的來源,他一生只愛過一個的人。他在愛情與權力間痛苦掙扎的一生終于結束了,也解脫了。
在拉爾夫與戴恩死后,梅吉才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像帕迪死后,老去的菲才得到安寧一樣。此時歌聲最為響亮,也由于痛失所愛而分外悲傷。
同樣因戴恩的死而悲傷的還有戴恩的姐姐朱絲婷。本來她打算與戴恩一起去希臘度假的,可是為了陪雷恩,卻去了倫敦。她覺得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私為了陪自己愛的人而是陪著弟弟戴恩的話,弟弟就不會死。這個外表冷漠粗魯卻感情濃烈的女子,因此逃避雷恩。她覺得自己唯一愛的就是弟弟,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弟弟。雷恩也不能。
雷恩去了澳大利亞德羅海達找梅吉,希望梅吉能幫助他說服朱絲婷留在他身邊而不是回德羅海達。他說:“一般人是不能滿足朱絲婷的,奧尼爾太太。如果朱絲婷選擇了我,她還可以在舞臺上表演,這是德羅海達無法給她的好處。”這時,他堅定地望著她,就像望著一個敵手一樣。“我是來請求你使她務必選擇我的。說這話似乎很殘酷,但是,我對她的需要超過你可能對她的需要。”當梅吉說朱思婷留在德羅海達沒什么不好時,雷納說:“朱絲婷好奇心太盛,在德羅海達她會感到寂寞的。”他最了解朱思婷,勝過她的母親。可是當朱思婷說收到母親不同尋常的信時,他的心頭一沉。他想梅吉確實從從容容地考慮了這件事,但是,本能告訴他,這是她的行動的開端,但不是他所喜歡的那種行動。梅吉開始耍弄她的女兒弄回德羅海達,以使那個王朝傳之久遠的把戲了。他開始勸朱思婷回家。他開始懷疑,也許她的母親是對的,而自己卻錯了。他的眼睛突然之間顯得冷漠了,好像他的思想非常艱難地集中在與他說的話不同的事情上。
她義地反顧地執行著自己離開英國的計劃。在一片混亂之中,某個有這種力量的人打電話來了,只不過不是勸說她改變主意的;雷恩甚至還不知道她要走呢。他僅僅是來請她在他將于萊恩公園他的房子里舉行的一次宴會上當女主人。“好姑娘,求求你!不要哭!來作我的女主人吧!”他說。最后,朱思婷還是說:“我告訴你我要永遠回德羅海達老家去了嗎?”他從煙盒里取了一支煙;那雙大手既沒有猶豫,也沒有發抖,反而運用靈活。“你很清楚你沒有告訴我。”他說道。
她要走,他絕不會攔。他還沒有想清楚,到底怎樣對朱思婷才是最好的。
朱思婷走的時候,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外表要讓他高興。
他似乎并沒有仔細看;至少他沒有說到她精神疲乏或可能有病,甚至連行李都沒提到。這一點兒也不像他。過了一會兒,她開始體驗到世界末日即到來的感覺。他和他平時的那樣子大不一樣。
能幫助她把這頓飯吃好,使它成為那種可以在旅行中緬懷往事的時候感到愉快、有趣的事情。只要她使自己相信他是為她的離去而感到煩惱,也許事情就好辦了。但是,她做不到。他也沒有那種情緒,相反,他顯得這樣冷淡,使她覺得自己似乎和一個紙人坐在一起,薄薄的,真讓人擔心會讓一陣清風吹走,以前她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
他再也不管她叫好姑娘了;最近以來,她已經注意到這個詞的使用頻率下降了,今天晚上他一次也沒用這個舊日的昵稱。
朱思婷回到房間時,收到了母親的信,梅吉勸她回到雷那身邊,她終于明白了朱思婷怎樣才會幸福。此時雷納已經派人來接朱思婷。“其實我自己不了解我自己,不得不需要某種幫助。”朱思婷對雷納說。
“不是你想的那種方式。我知道你愛我,我可以等待。我總是相信,一個有耐性的男人最終會勝利的。”
雷納比朱思婷成熟很多。有雷納,朱思婷才會得到照顧。
故事的結尾,朱思婷嫁給了雷納。
這是《荊棘鳥》中,最稱得上完整的愛情。
“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每一個人,都在艱辛地愛著。不管結果。
看過“大學生讀書筆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