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一)
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璧,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后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
在倫敦亨特之子奧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相愛,并生下女兒新月。戰后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后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于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擔子。后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哭了,我是很少流眼淚的人,平日里不管多感人的故事或是電影我都沒怎么哭過,但《穆斯林的葬禮》卻深深的感動了我,在故事結束后我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以往的書里都有著讓我愛憎分明的人物,可這本總是讓我充滿著一種惋惜和不舍,三代人的故事,似乎每個人都不行的成為了一場悲劇。梁亦清一個老實、本分的琢喻藝人,在雕琢驚世作品“鄭和航海船”最后關頭玉毀人亡,留下妻子和兩個女兒,使原本辛福美滿的家庭一下失去了支柱,梁君璧作為長女本事天真爛漫的年紀卻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任,韓子奇則到“匯遠齋”做了學徒,他們因玉結識,又因玉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在韓子奇與梁君璧喻梁冰玉兩姐妹的感情糾葛中,我們不能單純的說誰是受害者,因為他們都失去了很多。梁君璧多年來的守候等來的是丈夫與自己親妹妹有染并已生下一個女兒的殘酷事實,而韓子奇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卻不得不面臨如此尷尬的局面,而梁冰玉不得不丟下年幼的女兒遠走他鄉。看似解決了一切,剩下的卻也只是一個貌合神離的家。
新月是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一充滿青春活力的生命,在這個已經死氣沉沉的家里,無疑它就如同春天的陽光明媚溫暖,照耀著每一個人,溫暖著每一個人。大家都非常喜歡她,除就母親。在新月的心底她深深的渴望著母愛,而母親與她之間總有著一種莫名的疏離從來都不親熱。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己的姑媽所取代,似乎姑媽更像媽媽。每當新月看到寫字臺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才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直到很久以后新月才從父親的信里得知自己并非現在的母親所生,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母親一直以來都對她疏離冷漠。新月與楚燕潮的的愛情也是凄美的,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美好卻有短暫、坎坷,因宗教信仰楚燕潮得不到新月家里的接納,尤其是母親的百阻撓。而新月的病更是殘酷,有時候真的不明白這到底是病還是命,美好的事物總是備受摧殘,為何這個本就殘酷的世界就不能容下這樣一個美好的生命,新月的死給他的家人和愛人都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也讓她的母親懊悔萬分,課時又有什么用呢?人總是都不過命運,總是被他玩弄玉股掌逃不出他的手心,它可以用后悔來活活的折磨你一輩子。新月的死讓人不禁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不知道當多年以后梁冰玉回到家看到物是人非的場景是怎樣的一番心情,所以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應當懂得珍惜,不要耿耿于懷于過去而被怨恨蒙蔽了雙眼,否則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痛苦的都只會會是自己,同時會讓更多無辜者的幸福成為陪葬。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二)
我認識霍達,是從語文課本里的名著引讀開始的。
那時還在應付緊張中考的我,便對《穆斯林的葬禮》有著由衷的好奇。終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緩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書店,不匆不忙的買下了這本書。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畫面,下面的印刷體打著穆斯林的葬禮這六個黑體字,簡單而又透著莊重的氣息。暑假連續幾天的綿陰小雨,使我徜徉于書海中,讀完這本書,一種肅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磚墻簇擁著懸山式的門樓里,傾情的演繹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六十年間的興衰存亡以及糾纏交錯的愛情悲劇。
天生聰穎,為報師恩的韓子奇娶梁君璧為妻,事業之路蓬勃發展,最終成為北京的“玉王”。抗戰爆發期間,他與梁冰玉攜帶珍寶遠赴英國發展。在二戰的硝煙之下,韓子奇與梁冰玉竟萌發了愛情,韓子奇從前只知道事業,只知道報師恩,卻不懂什么是愛。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們兩顆心緊緊地相貼,眷戀的眼神透露著纏綿。已近中年的韓子奇與梁冰玉相愛了,而新月便是他們愛情的結晶。也許這是一段不令人許可的愛,也許他們的愛被天下人廣為嗟嘆,也許韓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縛終究沒能約束他。其實,我很贊賞他們的愛,雖然我不懂什么是愛,也沒經歷過愛,但是我知道,在愛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塵都是無法阻擋愛的。
盡管是兩代人,同樣不會阻擋愛情的萌芽。
新月就讀于北大,對于一個懵懵懂懂的青澀少女來說,也許還不懂什么是愛。可是梁老師卻是對她情有獨鐘。當愛情悄悄到來時,一切話語都如此蒼白無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師毫不顧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么,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
試想當時的場景,新月那青澀的臉龐,透露出一絲絲的純真與無知,當聽到這番話語時,她是何其的激動與忐忑不安,“老師,我們這是……愛情嗎?這是愛情嗎?
當然,無論新月是否接受,這段愛情始終無法走到歲月的盡頭。他們美好的愛情被韓太太阻止了,僅僅只因為楚老師是漢人,想想都令人無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封建的束縛,世人的眼光,就連身份背景都可以成為愛情、婚姻的絆腳石。更何況他們的關系令人無法揣測。在我眼里,他們雖是師生,可卻不是師生戀,他們的愛情超越一切,超越的過概念,可沒想到,始終沒能沖破封建束縛的大牢。
他們的愛情是梁君璧無法想象的,她無法體會愛,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這也是她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悲哀。韓子奇與梁冰玉,楚雁潮與新月,他們的愛是無比純潔的,是對抗封建束縛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頭說說這部小說,讀這部書,猶如在讀《巴黎圣母院》,奧妙無窮。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這本書,情節的轉折,文筆的流暢,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學習與深思的。也許我沒有多么華麗的文字,豐富的辭藻,但是這部書讓我懂了許多,起碼懂了什么是愛。今后,對父母要愛,對老師要愛,對同學也要愛……
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潔的詩篇,充滿著悲劇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三)
女兒在北京上大二時強烈向我推薦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我早聽說過這本書,但一直沒顧上認真讀它。
捧著女兒送我的新版《穆斯林的葬禮》從頭到尾,不分晝夜,我幾乎是一氣讀完的,整個人仿佛被籠罩在生命的悲哀之中,閱讀中曾幾次潸然淚下。我很久沒有被這樣一本書這般感動過了。
“這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內容、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
掩卷長思,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許有人并不相信這樣的故事,可是我卻為它的生動與真實所深深吸引。在這本書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點與人生的無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價值。
書中展示出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最終歸結到了一起,而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一條是恩怨分明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韓子奇就注定要為此而演繹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與國寶聯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寶玉漂流國外,遭受二戰洗禮的時候,家,卻在時間長廊中積聚起更多的恨來。我從心底同情主人公新月,但我也同情韓子奇。有些東西是無法預料的,新月的誕生就像我們經歷過的某些時代一樣,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然而,新月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是一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所選擇的師生之戀只能走向絕境。在難以把握的命運面前,在每個人生命中那股捉摸不定的、潛在的暗流中,任何生命似乎都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便由此而生。在韓子奇說要轉而投向仇人的時候,命運的哀歌就已然繚繞在我的耳邊;而在新月臨死的時候,我已經為這生命的哀歌而淚流滿面了。在壓抑和痛苦的感覺中我不禁要問:正義,你為何而生,為何而滅?我也曾讀過一些這樣的故事,公平不在正義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禮》里的正義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可它卻是那樣地微弱,以至于產生了我們不想看到的結局。復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遙遠的未來,宿命同樣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有人理解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生命歸屬。
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讓新月的母親做一個逃避者,因為既然她有勇氣打破世俗的常規,卻為何沒有勇氣面對女兒與現實?《穆斯林的葬禮》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讓新月的母親再次出場,這不過是讓我們的心中更添幾分哀愁的陰云而已。那段凄美、悲涼的描述使我久久不能忘懷。是啊,許多已經過去的往事,許多生命旅途中留下的難以平復的轍痕是很難再找回來的,如果一定要追尋,結局一定是早已逝去的生命中那段難忘的心曲所奏出的絕唱罷了。
穆斯林,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在這個詞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這兩個字,更容易讓我們聯想起那奇怪的儀式。于是,人們對它的葬禮似乎更會產生一種神秘感。于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了她巧妙布置的圈套,使讀者在《穆斯林的葬禮》的描述中一步步領略了人生的哀歌。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覲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別在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里、最終送進了穆斯林的葬禮;新月的母親也在結束流浪之后,才找尋到一點往昔的生活痕跡。而對于任何人來說,流浪本來就意味著哀愁。流浪,在書里最終以葬禮為終點。或許誰也不知道,葬禮的哀歌究竟為誰而鳴?我終于讀懂了:生命的哀歌決不單單是為書中的主人公而鳴,其實也是為你我而鳴、為眾生而鳴,因為世界上誰也無法逃脫生命最后的劫數--不論你曾經多么燦爛或多么悲微。
此外,女兒讀完這本書的一些感想也令我陷入沉思。女兒對我說:“讀《穆斯林的葬禮》之前,我幾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這個民族,甚至對他們頗有誤解,因為過去從一些文章的只言片語和圖片介紹中所得到的印象十分模糊,似乎他們都是滿臉胡子、頭戴白色小帽、行動有些怪異甚至讓人有點害怕的一個群體。現在我才明白了,其實世界上任何不同的種族、民族都有著許多相同的屬性,那就是人性、愛、善良與頑強。我甚至開始喜愛他們了,因為我忽然之間覺得穆斯林(回族)這個民族要比我們“干凈”許多,無論從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習俗和禮儀,還是他們在生活方面非常講究節制等。至少,在不吃豬肉這一點上就比我們要干凈!”
仔細想了想,女兒說的話不無道理,至少大部分觀點我可以認同。
“《穆斯林的葬禮》創作完成于1987年秋,發表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許多作家、評論家、穆斯林學者和廣大讀者都給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我國第一部成功地表現回族人民悠久歷史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具有民族史詩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學地位與審美價值。“《穆斯林的葬禮》于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之后,該書的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文字的譯本也陸續出版。1996年7月號的香港《鏡報》報道,在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禮》名列第五。”
著名作家冰心在為《穆斯林的葬禮》外文版所寫的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諺,說‘百聞不如一見’,亦愿海外的朋友們,都來讀一讀這本中國回族女作家寫的奇書!”
不論怎樣,《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都是深深的感動。感動之余,我還蒙生了把它推薦給更多朋友的沖動,因為,如果有人愿從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人生的意義,那就去讀一讀《穆斯林的葬禮》,至少它可以讓我們懂得什么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
看過“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