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字音部分
緣分(fèn) 宿(sù)命 坍圮(tān pǐ)
撅(juē) 捋(lǚ)著觸須 窸窸(xī)窣窣(sū)
熨帖(yù tiē) 猝(cù)然 步履(lǚ)
雋(juàn)永 恪(kè)守 焦灼(zhuó)
兜(dōu)圈子 殯(bìn)儀館 傾瀉(xiè)
納悶(nà mèn) 蓓(bèi)蕾 奢侈(shē chǐ)
虔(qián)誠 時髦(máo) 貧民窟(kū)
玩耍(shuǎ) 鏗鏘(kēng qiāng) 厄(è)運
佳肴(yáo) 老饕(tāo) 慰藉(jiè)
笨拙(zhuō) 薔薇(qiáng wēi) 斑鳩(jiū)
潺潺(chán) 蟄(zhé)伏 隱遁(dùn)
跌宕(dàng) 攫(jué)住 熾(chì)烈
殘骸(hái) 昊(hào)天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詞語部分
宿命:源自佛教用語,指前世的生命,它決定著今生的命運。現多指相信事物的發展變化、人的生死富貴等都由命運或天命預先決定,人無能為力。
浮夸:華美夸張。
亙古:整個古代。
坍圮:倒坍,毀壞。
熨帖:舒服、舒適。
雋永:意味深長。
恪守:嚴格遵守。
遠足:比較遠的徒步旅行。
橫陳:縱橫雜亂地擺放。
老饕:貪食者。
慰藉:安慰。
蟄伏:(1)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
(2)借指蟄居。
跌宕:起伏變化。
昊天:廣大無邊的天。
失魂落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境地。臨,到。境,境界,地方。
聲名狼藉:名聲敗壞到了極點。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
躡手躡腳: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躡,放輕腳步。
明目張膽: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后形容公開放肆地干壞事。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
一籌莫展: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籌,籌劃、計謀。展,施展。
愛不釋手:喜愛得舍不得放手。釋,放下。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文本選萃
我們每天都應該懷著友善、朝氣和渴望去生活,但是,當時間在我們面前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不斷延伸開去,這些品質常常就會喪失。我們大多數人都把人生視為當然。我們并不感激我們的所有,直到我們喪失了它。
——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點撥:(1)懷著友善、朝氣和渴望去生活是我們的生命品質。
(2)生命的品質在于堅持;
(3)“感恩”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史鐵生《我與地壇》
點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規律,我們不必糾纏而自尋煩惱,安然立命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美國作家歐·亨利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年輕畫家瓊珊不幸染上肺炎,生命垂危,她固執地認為窗外凋零的藤葉就是她生命的昭示,當最后一片葉子凋落時,就是她生命終結的時刻。老畫家貝爾曼冒雨畫出終生追求的杰作——最后一片葉子,喚起了瓊珊對生命的渴望。瓊珊獲救了,貝爾曼卻因淋雨感染了肺炎而去世。貝爾曼的死換來了瓊珊的生。
點撥:(1)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2)友情是難忘的歌;
(3)人性的光輝是杰作的必備元素。
高中語文必修二知識點:寫作借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白描手法。無論是對自己內心的表白,還是對世人的規勸,都是極平常的話語,如“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熱切、坦誠和真摯的勸誡。
《我與地壇》
自傳、自省、自述的意味,創作主體以真實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中,坦誠地表現自己,通過講述自己多年來的觀察、感悟來講述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
《最后的常春藤葉》
歐·亨利式的結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老貝爾曼看似平凡,甚至有點討厭,但文末卻讓我們看到他“冒雨畫上最后一片葉子”所展現出的那顆火熱的愛心。
幽默風趣的語言,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領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給人啟迪。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等等。
《鳥啼》
運用擬人、象征手法,將鳥人格化,把自然當人看待。寫作時將自然人格化,是人與自然建立生命對話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