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散文3篇
高慶散文一
我的高中念得多少有些“不務正業”。
除了學習,學生會、舞蹈隊、廣播臺都占據了記憶大部分,和很多老師的交流,也都發生在學習以外的領域,或是在社會工作中給予指導,或是在我不能兼顧學習、成績下降時找我談話進而成為了朋友。這樣的生活,一是因為高中除了學習上目標明確,生活還是可以隨性且非常不功利的;另一方面,蕭中倒也給我這樣的人提供了“不務正業”的硬件和軟件,讓我高中三年“玩”得興高采烈。所以以下我回憶中的大部分,都和學習無關。
報到那天,照例打掃教室衛生。可能由于我在打掃衛生時過于積極的表現,又或者是班主任不了解我“搗蛋”的本質,所以被指定為了代理班長。至于后來有沒有成為“正式”的,又是怎樣成為正式的,我已經不記得了。只知道現在偶爾在網上遇到高一時的同班同學,很多都會叫我“班長”,這讓我覺得和同學們仿佛是戰友的關系,老兵們退伍多年,還會彼此呼喊在部隊時的職務,感情絲毫不減當年。當班長其實是很輕松的,無非是自己做好表率,外加一學期組織幾次活動,至于平時班級里的事務,最辛苦的應該算生活委員和勞動委員。我記得高一時班里的勞動委員是趙雷,被我們親切地稱為“趙叔叔”,趙叔叔讓人一看就覺得勤勞勇敢,他指揮大家打掃衛生,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大家就很服他。我們的生活委員是一位叫汪銀燕的美麗女生,那時她的美麗就是我們班男生衡量美女的標桿。燕燕喊我“班班”,以前是,現在還是,我倆關系不錯。別看她那么溫柔,算起班費來,可是又快又清楚。因為她的存在,班里的財務狀況一直良好,同學們也都非常放心。
不過一個班里總有那么一些“不安定因素”,他們可能是一個班級在全校評比文明班級時扣分的來源,但絕對也是若干年以后回憶起高中生活時,最有亮點的部分。我們班的寶貝一個叫小偉,一個叫楓(這里如果覺得不妥,可以煩請審核的老師改成化名)。小偉高高的個子,又不很壯,再加上他天性活潑好動,遠遠看去就像美麗的鳳尾竹在風中搖曳。其實小偉特別聰明,盡管上課不聽、作業不完成,但他考試也都能壓著及格線過關,偶爾還考出幾個放衛星的分數讓大家驚嚇一把。而楓同學,個子不高,卻一眼就能看出其聰明過人,他特別有女人緣,所以身邊從來都不乏美麗而氣質高貴的女生圍繞。最重要的是,他們倆雖然有時會讓一些老師頭疼,但由于常常能主動活躍班級氣氛,因此老師們也都是又氣又笑地對他們表示無奈。我印象的是有一次他們弄來一條木頭做的假蛇,放到教室多媒體平臺的電腦鍵盤上,然后把鍵盤抽關好。等教我們語文的陳老師開始上課后,平時從不聽課的小偉和楓卻特別積極地響應老師的提問,并一個勁的勸老師用電腦把答案寫在PPT上。最后我也忘記了事情的結局,只記得兩位主謀上躥下跳,還有全班同學都偷偷笑著想要看漂亮的語文老師怎樣花容失色。這些現在想起來,依然讓我忍俊不禁。
高一時的班主任是王金良老師,教物理的,高高的個子,親切和藹,整天面帶微笑,甚至發火的時候也難得見他皺一皺眉頭。王老師對我們一直和顏悅色,做任何事情都給學生留足了面子。比如他要批評某些做錯事的同學,便會說:“某某和某某,等下你們留一下,我們開個會商量點事情。”如此一來,其他人也都心知肚明,趕緊離開教室。班主任工作是很繁瑣和辛苦的,而我高中遇到的兩任班主任又都是男老師,他們要事無巨細地過問衛生、紀律和每個同學的學習生活情況,也真是很難為他們。高一時還遇到了非典,王老師便每天都要仔細檢查是否每個同學都測量了體溫,又是否把體溫情況如實填寫在了表格上。
當然,王老師的本職還是教物理,他上課不僅是聲情并茂,而且常常配有動作。比如講到關于踢足球時的動能變化問題,他就會很有興致地在講臺上演示一遍射門的全過程。雖然動作不太標準,還常常踢到教室的門框上,但總是逗得大家捧腹,物理課上起來也便不那么枯燥了。
入學第一年,我能記得的最重大事件便是代表學校去參加浙江省的學生文藝匯演,于是還沒進入教室就已經天天泡在體藝館的舞蹈練功房里了。練功房隱藏在體藝館三樓狹窄過道的最尾端,如果不是去練功,可能和許多其他同學一樣,在蕭中讀了三年也未必知道它的存在。練功房的設施還是很不錯的,光潔的木地板、立式空調、VCD和DVD機,還有一整面墻的鏡子,那整個暑假都是在里面渡過的。因為沒有舞蹈老師,所以我和同伴每天都“扒”錄像自己學。一直到了開學,訓練還在繼續,只是時間調整到了每日午休。于是每每練到上課前5分鐘,才匆匆關了電視,沖回教學樓。我們這一屆用的是最北邊的教學樓,我們班的教室在二樓最西。每次回教室的途中都會經過隔壁高一(4)教室,他們最前面的黑板上貼著“精、勤、謹、競”四個大字,那時候每個班都有一句自己的口號,但我記得最清楚的卻是他們班的。一是因為這四個字濃縮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二是因為高一下半學期我們曾經陪一批澳大利亞的高中老師參觀學校,當用英語介紹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卻犯了難,直到今天,我依然無法傳神地翻譯這個“精”,到底是說做事要精確再精確,還是做人應該精益求精,抑或是講求精神的重要性。可能這些都包含在內了。
高二分文理科,這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我高一的數學老師陶興君。因為高一期末有一次上完課去吃飯,在樓道里遇到陶老師,談起了文理分科,當時一心想讀理科的我,聽陶老師給我分析了一下文理形勢,再加上我的理科學科成績其實并沒有太優秀,而且性格實在也不適合將來安穩地坐在實驗室里等儀器產生一堆數據,還不如享受人文學科對性情的陶冶。所以最終選擇了文科,而事實也證明,這一段“走廊談話”對我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陶老師平時上課像機關槍放射,速度奇快無比,因為寫得太塊,所以常常拿著板擦邊講邊擦,一節課講完一大堆題目,黑板上還是干干凈凈。不過他和我高二高三的班主任莫維平老師一樣,都是能夠左一算右一算就化腐朽為神奇、把難題變得奇簡單無比的牛人。只不過莫老師和陶老師正好相反,講課慢條斯理,一節課通常只能講2到3個題目,板書也工工整整。
說起高二,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一件事情——不是學習,而是做學生會主席。
高二時我們班是特色班,這個特色不光是在學習上,就連學生會10個主席團成員,我們班就有4個,分別是一個主席、一個秘書和兩個部長。那一屆學生會可謂人才濟濟,每個部長都是學習和社會工作能力雙強的人物,大家又都很有想法,意欲在自己的任期內做些改變,所以雖然一整年要做很多活動,也遇到不少問題,但都順利地做下來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們任滿換屆的那天,我做完述職報告,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看著旁邊以及后排的部長,誰都沒有說什么,這是學生會少有的沉默。我伸出手去,大家默契地把手都伸過來,只是一握。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是那一年以來,我們第一次在一個活動的結尾,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著彼此的感受。最后我們哭作一團,彼此相互說起了這一年的感受。那個冬天的晚上我們幾個一起回家,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那是最后一次我們背著厚厚地學生會文件,踏著車在已有些冷清地街道上安排著怎么解決同樣厚厚地作業本和試卷;那是最后一次和“同仁”們在昏暗的樓道里奮“筷”疾“吃”;那是最后一次大家趴在會議室的地上檢查著文件;那是最后一次半夜跳起來寫備忘錄;那是最后一次,大家互相望著,用一個眼神互相鼓勵;那個夜晚大家都不愿久留在學校,似乎樓道里,小路上,場館內,夜幕中,歡聲笑語和擔心抱怨一下子都在耳邊嘈雜,就這樣散了。
這一年學生會的工作要感謝的人太多,其實在我們工作的背后,有太多老師的支持和包容。團委的袁詠群老師比我們大不了多少,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就會跑去向她傾訴,遇到要和校方溝通的地方,也由她出面為我們搞定,那一年里,袁老師的辦公室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很不好意思地說,有時候為了逃避不喜歡的課,還常常打著學生會工作的幌子,跑到袁老師的辦公室去“避難”。
高二另一個重要的事情便是橫跨半個學期的班際辯論賽,我們班眾多才子才女紛紛上陣,陣容空前強大。我們決賽的題目好像是“網絡愛情是不是真正的愛情”,我方的立場是“不是真正的愛情”。可是這怎么論證呢?于是我們班夫子來詩杰、才女施敏霞、文學女青年孔張艷,以及我四個人一商量,決定兩處殺手锏——愛情是靈與肉的統一,在網絡上有靈無肉。觀點一出,全場嘩然。最后評委黃勇芳老師在點評時坦言沒有想到四個高二學生會從這個角度來論述辯題,“她這個年紀都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命題竟然被場上八位辯手論述得頭頭是道”。其實我的這點辯論功底都是高一時學校辯論隊里得到的,因為聽說辯論隊有一個才貌雙全的董師姐,不看書依然能語文考全班第一;還有一個說得某報記者一句話都接不上的金師兄,所以毅然請求加入,跟著一群師兄師姐開始準備全省的辯論賽。金維娜老師掛帥、黃勇芳老師指導,苦練兩周,便上了戰場。最終因為我們太重視第一場、太忽視第二場,而最終敗給了學軍中學。說其金老師,那也是美麗與智慧的化身了,早已不年輕了,卻氣質高貴。她總笑稱自己是蕭中“進出口公司老總”,全校不知道該誰管的各種比賽,都由她負責選拔、培訓學生參加。
到了高二期末,學生會主席也卸任了,各種自主招生、保送生的工作也開始了,所以學習的氣氛一天天濃起來,大家也開始為自己的前途考慮起來。那個時候學校頂擔心我們因為早戀而耽誤學習,所以有一次周一升旗儀式,教導主任特別嚴厲地告訴我們,在沒有燈光的地方,禁止男同學和女同學單獨相處。現在想來,雖然感情學習兩不誤的大有人在,不過感情對于事業的牽制必然是一種客觀現實,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么要把學生的這種苗頭杜絕在萌芽狀態。規定一出,聽說隔壁班就有兩個男生搞惡作劇,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兩個人某天夜里面對面站在科學館竹林下,故意讓巡夜的老師看到,誤以為是情侶抓起來,然后很無辜地表示,只是兩個男生覺得無聊在那里“放風”,聽說把老師搞得很尷尬。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卻成為了和老師“斗智斗勇”的英雄故事而在“坊間”流傳甚廣。
我們高二高三的老師就一直沒有更換,可以說特色班的師資是非常強大的。更重要的是,老師們一個個也都特別有意思。比如我們班主任莫維平老師和教歷史的茅佳清老師,聽說兩個人是老搭檔,私交甚篤。莫老師平時雖然總在微笑,卻有些嚴肅,很有班主任的范,處理任何事情不緊不慢,胸有成竹,和他上數學課是一個風格——嚴謹。茅老師則總是搖晃著夾個課本給我們來上課,一上課就開始談天說地、議古論今,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不過他們可算殊途同歸,我們班學數學和歷史很輕松,成績卻總是遙遙領先。作為一個任課老師,茅老師對我們班有超乎尋常的關心,我們私底下都覺得他應該算是副班主任。莫說是我們班同學其他科目的成績和排名,就連同學間的一些小八卦,他也總是非常清楚。再說到莫老師,別看他做事情一絲不茍,卻也時不時會幽默上一把。最有名的莫過于某次過節,他自告奮勇給大家表演了個男生獨唱,用《我家住在黃土高坡》的旋律,為我們高歌一曲《我家住在開元名都》,歌詞內容大概就是:“我家住在開元名都,大風從樓上刮過,無論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反正都是風都是風。”大概從那一次開始,我們班才慢慢理解,其實莫維平和茅佳清兩位老師內在性格十分相似,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罷了。他們倆從心底里都非常愛我們這個班,只是在表現方式上,莫老師更講究嚴格管理,茅老師更自由主義一些。有一次住校生為了溜出學校去玩,就推說要出去買蘋果,哪知道莫老師覺得不能把心玩野了,所以第二天從家里搬了箱蘋果來,說這下大家可以不用出去買了。搞得女生們很是無奈。而茅老師呢,我們一般和他說什么事,他總是嘴巴一歪,考慮一秒鐘,然后大手一揮,說句“好的”,就成了。現在來看,其實他們在班里不同的角色也決定這樣的不同的工作方法。嚴松搭配、寬緊相宜,不然怎么算是好搭檔呢?
另外不得不提我們的英語老師高燕,她是一個很可愛的大女生,總是穿畫著大狗的大T恤,高高地梳著馬尾辮。對我們來說,根本就沒把高燕當老師看待,而是以朋友相稱,所以任何事情到了她這里,就都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一次月考,英語是下午最后一門,我們都做出一副拒絕考試的樣子。最后高老師無奈,就跑到辦公室去拿了一大包UHA糖,然后一臉無辜地對我們說:“親愛的們,這個考試是學校規定的,我也沒辦法取消,這樣好不好,我請大家吃糖,大家幫忙考一下試吧。”于是,本是我們份內事的考試,卻換來了一大包糖,大家當然樂哉悠哉了。后來有一次高老師跟我一起去上海參加一個英語演講比賽,我們倆完全不像是去比賽的,每天晚上都在徐家匯和人民廣場玩得昏天黑地,兩個人打打鬧鬧,完全看不出是老師帶著學生。
高三是真的只剩下學習一件事了,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匆匆畢業了。我們班的成績十分不錯,總算是沒有辜負學校對這個第一次設立的文科特色班的期望。回憶到此,卻發現想寫的東西越來越多,好像漏了哪個都說不過去。像是神奇的顧秀龍老師、長得像濱崎步的高萍老師、從彝鄉來的楊麗老師、豪爽的俞雅芳老師,還有告訴我要做個“優雅”的人的張超男老師……好像缺了誰,我的高中生活都會不那么完滿。當然還有我可愛的同學們,無論是喜歡喊我“阿人”或“班長”的高一同學,還有叫我“周阿姨”或“黑珍珠”的高二高三同學,每每在網上相遇,都會感嘆一下:“呀,原來你也在這里啊。”
每年回母校,都會發現這里或那里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但是對一代又一代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而言,不變的大概就是這些像涓涓細流一樣永不干涸的回憶。
高慶散文二
兩年前入學不久,就已經獲知了60周年校慶的消息,從那以后,慢慢期待著,盼望著,一天一天計算著校慶到來的日子,想象著校園里因校慶而熱鬧繁忙的景象,杰出校友走到我們身邊、校慶晚會場面氣勢宏大、名家講座琳瑯滿目……在一切的幻想中等待著。這個秋天,校慶來了,激動、自豪與興奮,見到了敬愛的吳儀學長、參與了校慶志愿活動、旁觀了各種學術論壇、收集了許多校慶紀念品、體會到了同學相見的至親友情……
作為一名在校學生,同時也是校慶的參與者、見證者,深深地被校慶體現出來的學術、文化氛圍所感染,被所有參與者表現出來的熱情所感動。慶典已遠,激動的心情慢慢平復,而心中的自豪感與成就感卻愈來愈深,回憶起校慶的點點滴滴,暗暗慨嘆自己成長在這個時代里,如此的幸運。
60年的風雨兼程,我們只能仰望,在60年的節點上,我們成為了學校歷史的親歷者,60周年校慶仿佛是一臺時光追溯機,引領著我們回望曾經的崢嶸歲月,仿佛那些追夢的日子我們也曾親歷過。
從一個學生的角度來看,60周年校慶也是有實際作用與內涵的。數以千計的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校慶活動,從中成長歷練;形式多樣的學術論壇、研討會是打開學生眼界的鑰匙,了解前沿的學術思想,見識大師的風采,最近距離地接觸大學的真正內涵;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仿佛引領我們親歷學校60年的發展歷程,體會石油精神、學校文化,在體味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以史為鏡,繼承傳統,弘揚文化,開拓創新,不斷完善自我;在整個校慶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奉獻情、同窗情、師生情、學子情,也深深感染著我們,激勵我們發奮求學,立志成才。參與其中,融入其中,收獲成長、友誼、感動,這些都將不斷激勵鞭策著我們進步。
慶典已逝,弦音不斷。60周年校慶是深刻的,是必將載入史冊、讓人久久回味的重大事件,多少年后,當我們再次回想起來,精彩的場面、豐富的意義、節儉的理念都依舊會讓我們心潮澎湃;60周年校慶是充實的,沒有盛大的焰火,沒有奢侈的酒席,更沒有虛淡的形式主義,用學術充盈,以文化支撐,用情感動人;60周年校慶是豐富的,大到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人文氣息厚重的文化活動,小到掛在胸前的校慶徽章,內容豐富的校慶專刊,無一不讓每個人都融入到校慶的濃濃喜慶中。60年校慶不是形式,是經得起思考的,是未來可以用來感悟與借鑒的;60年校慶不是復制,是結合石油特色的創造,是一如既往的開拓創新;60周年校慶不是敷衍,全校師生為此付出的辛勞汗水,令人嘖嘖稱奇的慶典效果是最好的證明……60年校慶是有根基、有底蘊、有分量的,也必定是歷久彌新的。
高慶散文三
桂苑育馨,嘉陵揚帆,50年的春華秋實,50年的風雨兼程。2013年,對于重慶五十七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學校將擬于在2013年11月上旬舉行“建校50周年慶典暨成功創建重慶市首批示范初中10周年慶典”。
早在六十年代“開校”時,五十七中就將“學生成長高于一切”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宗旨,一直傳承創新,在之后八十年代的“脫薄”,九十年代的“爭先”,新世紀的成功“創示”,都讓五十七中在歷史前進的道路上,樹起了一個個里程碑。
據悉,學校為了迎接50華誕,本著“挖掘精彩、承續傳統,凝聚人心、提升品質,整合資源、共謀發展”的宗旨,為真實全面地反映學校50年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展示廣友風采,豐富學校文化內涵,傳承學校光榮傳統,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學校決定將啟動《校慶紀念冊》、《校史陳列館》、《校史資料》的征集工作,征集內容多種多樣,可以是學校各個時期的老照片,也可以是媒體對學校重大事件的報道,亦可以是歷屆畢業生合影照、紀念照、紀念物等實物、照片或復印件……
歷經了50年的風雨滄桑的重慶五十七中學,如今已是重慶市第一所示范初中,教學質量連續18年榮獲渝中區一等獎,中考一直位居渝中前三甲,2012年中考榮獲渝中第一名。站在50周年校慶歷史的起點上,五十七再次“揚帆”起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