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學科學習方法 > 語文學習方法 >

高中文化散文3篇

時間: 如英2 語文學習方法

  高中文化散文:釣者

  鄒德斌

  一

  一竿在握,心與眼,眼與心就合二為一,合成了水面那一點浮漂;會世界也就濃縮在那一點浮漂上,浮漂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大,心眼就有多大……

  我真羨慕釣者,除了浮漂的沉浮,再也無物無我。他們手握的不是漁竿,而是身心雙俱的癡迷跟閑適。

  我不善釣,至今釣魚的次數也就三次,后兩次還是釣人家的漁塘。這三次加起來的收獲也就是漁鉤上那點魚腥氣——指不定還是作餌的蚯蚓留下的呢!前人王思任說:“空鉤意釣,何必魴鯉”,這話于我的三次面子有補,但在越來越講求效益的今天,又實在形而上到了難避自欺的程度。

  說到釣魚的收獲,大概首推《列子•湯問》中的龍伯國“大人”:傳說渤海東面有五座山,常隨波濤浮動。上帝命十五只巨鰲用頭頂著,那山才固定下來。“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為此,詩仙李太白就曾自稱“釣鰲客”。

  能與那位龍伯國“大人”一比的大概只有《莊子•物外》篇中的任公子。你先看他是如何個釣法:“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下犍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他用五十頭犍牛作魚餌,人蹲在會稽,鉤撒在東海,釣了一年多都沒釣到。后來終于釣到一條大魚,多大?“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制成干魚讓浙江以東,嶺南以北的人全都吃膩了。

  這釣的哪里是魚,分明是百十艘航空母艦泰坦尼克!我就想,這魚釣出水面時,怕東海的水位都要下降一截。能釣得這么大的魚,當然就更釣人的胃口了。于是還是那位詩仙李太白,兩杯酒一下肚又豪情萬丈:“我從此去釣東海。”他釣到沒有?史書上無有記載。

  二

  這龍伯國“大人”和任公子釣的魚該算世上最大的了吧?不然。還有比他倆更會釣,自然收獲也比他倆更大的。他倆只能算是短竿細線釣淺溝泥鰍的小角色。

  你看,歷史的上游,渭水河之磻溪畔,就悠然坐著一位鶴發童顏的釣者。誰見過這樣的釣者:他把鉤兒垂得直直的,也不掛魚餌;這也罷了,他還將鉤兒離開水面三尺三寸。他這是釣啥?他這也能釣到啥?

  這位釣者就是姜尚姜太公。

  那垂直的鉤上當然不是什么餌也沒掛。否則太公哪得“愿者上鉤”的自信乃至狷狂,否則太公豈不成了瘋子神經病!那鉤上掛著《六韜》《三略》呢,此為匡世治政之奇謀,普天下的大魚都恨不能跳將起來一口啄了去呢!

  果真,一條大魚隨文王緩緩游來,一躍而起咬住了離水三尺的鉤兒,太公抓住這一剎的時機,屏氣握竿,順勢一提,“幫——!”漁線頓時繃得筆直,竿卻彎成了滿弓。渭水水面,不,那段歷史的水域霎時惡浪遮天,驚滔蔽日,奔突起金戈鐵馬之殺伐錚錚。終于,“嗖”的一聲,漁線在空中勒出一道美麗的弧,那大魚被太公提將上岸。多大?——八百年鮮活蹦跳的大周江山。

  就價值層面而言,較之于龍伯國“大人”和任公子,姜太公這一釣,才是真正的大手筆,當得起千古第一釣。

  三

  渭水岸邊的姜太公收了漁竿剛走千把年,另一位釣者扛著漁竿,反披著羊皮襖又坐到了水邊。不過這次不是渭水邊,而是浙江富春江畔。這釣者比姜太公還要悠閑,不釣什么江山偉業。他的同學正坐著現成的江山,請他去幫忙料理他都不愿去呢。勞什子江山!他沒興趣。他只想釣魚。釣一江的明月星斗,釣一江的波光濤聲。江山都能打下的朋友拿他卻是無可奈何,反倒有些委屈地說:“朕何敢臣子陵哉!”——你要去釣魚我哪敢勉強你呢。(你聽清楚了,那可是皇上口中的“敢”字。)衣衫鼓滿江風清氣,他就去了。閑閑的,澹澹的。

  后來就有人說他了。說他不是去釣魚,說他是去釣名、釣譽。這種小人之心真是有點他媽的。中國儒家傳統文化浸淫的士子,其文化人格決定了他們往往是仕途失意落魄時才會有“遁世歸隱”之心。而一旦得勢,那是要去“拯時濟世”、“救萬民于水火”的。而惟他嚴子陵不是這樣。可以肯定的是,他再沒到那坐江山的朋友的宮中去過。多少人拐彎抹角吮疽舐痔都要攀附權貴謀個科級處級什么的,他卻就枕一江的濤聲鳥鳴,傍石而棲,度過一生。他到底不是那種“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闕之下”的假隱士,不是陳眉公那類“翩然一只云中鶴,飛來飛去宰相家”的貨色。他擋住了誘惑,耐住了寂寞,終其一生,放情宇宙,自足懷抱。尚以隱士的標準衡量,他至少算“隱于野”的小隱。一部二十五史的“隱逸之士”在他面前實在有些矯情作態。

  江中那倒影或搖曳飄柔,或清晰靜穆。有這樣的倒影于富春江,江也清洌了許多。由是,這江是幸運的。同時,這一江的滟瀲碧波更成了一面鏡子。有后世上京考取功名的秀才,路過嚴子陵釣臺,作詩曰:“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臺。”有后儒貢師泰面見釣臺也汗顏:“慚愧白頭奔走客,題詩也到富春來。”一個“羞”,一個“慚”,反讓人對他二人生出幾分體諒,對奔命江湖,役于宦海生出幾分無奈,也對箕山穎水之風生出幾許心儀。這江水,洗滌浮世多少功名利祿之塵埃;這釣者,讓我們于洶洶濁世中嗅到一縷來自古遠的淳樸清風,怡心適情。

  甚至畢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拜謁釣臺也頌仰不已:“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真是耐人尋味。

  也許嚴子陵根本沒意識到,他不釣價值,卻釣出一種品位,一種淡到極處的人生至味,一種生命的情致來。

  他就是這樣,以釣者的姿勢,為我們提供了一座人格的參照系統。

  四

  江河水悠悠地流著,兩岸釣者如過江之鯽,釣名也罷,釣譽也罷,連鉤帶人都一去不返。這時,又一位釣者,于莽莽飛雪中,披著蓑衣,戴著斗笠,駕一葉扁舟,從大唐駛來,垂釣于我們的審美視野。千山與萬徑,都讓這漫天飛雪消融了嶙峋,真個是白茫茫大地一派真干凈。這釣者,于這蒼茫曠寂的天地間小得如一棵草,又大得如一面旗。因為有他,天地顯得高曠邈遠;因為有這天地,他更顯得偉岸奇崛。

  他就是這天地,這天地就是他。這千山與萬徑,這寒江與飛雪,既是客觀自然之境,更是他曠潔靈魂之深刻寫照;置身于凄寒曠野,卻把這一切視若掌中一釣物,這是何等桀傲偉岸的心志,這是何等遺世特立的風骨。

  看不清他的面目,他純粹得如一個審美符號,一個詩的意象,一個高度抽象化的精神生命。或者就是一團罡氣、浩氣,一股抗擊寒寂的清剛之氣。

  滿世界的生命都濃縮在這一蓑一笠一扁舟和漫天飛雪的大寫意中,他就在這一派飛雪中峭拔卓立,超邁獨釣,從中唐直釣過宋遠明清,直釣到現在。多少鐵打的江山倒了,他卻沒倒。

  千百年來,他給多少在權杖面前人格扭曲的士子多少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補償啊!飛雪撲在他身上,只能撲他成一尊清華絕俗的塑像。

  他冷嗎?他寂嗎?他抗得住這荒寒凜冽與孤凄嗎?還有,卓立寒江飛雪的他真的就掙脫了俗世的紛擾而身心澄明嗎?我分明看到幾分魯迅《無題》的境況:“煙水尋常事,荒村一釣徒。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雪地上孑然挺立的是一座孤傲不屈的人格峰巔;而雪地本身,則是真的戰士無物的戰場……

  五

  ……平生最佩服的就是這三位釣者。讓我驚嘆的是,他們不期然分別代表著文化的三個層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藝術文化。

  時光之川不竭,釣者不竭……

  高中文化散文:詞皇李煜

  鄭純方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在開封西北城墻角外的孫李唐莊建造了一座李煜祠。祠堂雖是一般,不過一個普通的仿宋四合院落,灰瓦木廊的小樓、卻引得游客紛至沓來,吟詩作歌,聽書學唱,那氛圍仿佛是千年的輪回。尤其是一些人竟然因為到底該不該建這座李煜祠爭得面紅耳赤。聞某君言:一個亡國之君,也要來建館紀念,是何道理?趙匡胤做了開國皇帝,也要再造一座大宋皇宮不成?我欲上前置疑時,卻發聲不得,戛然夢醒。

  到底該不該建李煜祠,其實見佇見智。好比“9”的兩頭站著兩個孩童,一說是9,一說是6,對與錯如何判定?還是說,說李煜其人,說李煜也是見仁見智。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隨筆《假如他們不當皇帝》,這個視點蠻有意思,說李煜也應從他如果不是皇帝講起。歷史學家可以把他說得一無是處,說他是大大小小的皇帝中最窩囊廢的一個,也不為怪。別人未必這么看,除了“窩囊”,還有另一個李煜,一個挺光彩、挺出類拔萃的李煜,一個仍然可以居高臨下稱“皇”稱“帝”的李煜。

  一

  看一個歷史人物,不必過多的從政治的角度,還可以從文學藝術的角

  度。當皇帝其實是身不由己,勉為其難,做詞人卻是他一生情難割舍的選擇,這一選擇從文化的意義上拯救了李煜自己。

  “春花秋月何時了”?他在南京做皇帝時,寫過不少風花雪月之類,沉湎于歌舞宴樂。那些詞格調本來不高,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藝術平平,遠比不上當年李白在長安時的詩作。生活環境使然,他不可能有大氣深沉的佳構。后來,一曲離歌別江南,到汴京成了階下囚,體會到亡國,和失去自由的痛苦,詞風變得深沉哀婉,富有了極強的感染力。其藝術成就也驀然攀升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等都成了千古名句,被人傳誦。

  仔細研究,不難發現,李煜詞中,不管內容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婉約之風一以貫之。前時的宴樂歌舞也好,后期的忍淚悲歌也罷,總是用一種委婉細膩的語調道出,只要加以弦管,唱出來悲情如縷,別是哀婉凄清。這種風格無疑直接影響了宋代的詩詞創作。晚時逐步形成的以柳永、周邦彥和李清照為代表的詞壇“婉約派”,追溯起來,發軔的先河恰在李煜。他用自己國家和自身命運的大喜大悲的詠唱,用自家的精神和血肉鑄就了詞句的輝煌。也許,后人對于李煜的藝術成就,只有肅然起敬,真誠傳接,沒有資格說三道四吧。

  二

  余秋雨先生寫過一篇《筆墨祭》,儒雅有致地談論了毛筆文化,自然也少不了說道中國書法。其中就提到了對李煜對書法名家的評價和他自己的書法。古往今來人們在評論書法時總免不了連帶著人格的評價,文如其人,書也如其人,正是這兩種評價的自然揉和。一個人喜歡什么字體,同時又是一種文化人格的選擇。這就非常的有趣非常的蘿卜青菜了。李后主理所當然不喜歡顏字,說他只得右軍的筋骨但失之粗魯,頗像“叉手并腳的田舍漢”。

  一個秀氣的皇帝,寫著秀氣的書法,使一個偏安的國家患了鈣缺乏癥。

  在書法上,李煜同樣堅持“婉約”的風格,不欣賞那種厚重與豪放。據說,李煜的書法也極有靈氣,功夫深厚,寫字時的樣子看得出繡花女的姿態,偏執得像個唯美主義者。即使模仿的王羲之碑帖亦可亂真,讓后代的研究者頗費神猜,難辨真偽。他的書法里頑強表現的那份天生的秀氣,對宋以后的書畫也的確稱得上是濫殤。南唐時代出現了有名的美術作品《韓載熙夜宴圖》,對當時士大夫生活圖景是一個藝術的再現,而且具有了史料的價值。作品在藝術上十分的細膩傳神,得李煜的偏愛自然在情理之中。李煜在音樂舞蹈方面的成就也是史家都承認的,此不細說;至少在孫李唐莊時他悲吟著“故國不堪回首月朋中”,那支涕泣的竹笛和流淚的琵琶應該是聲猶在耳的吧?

  還不止這些,我讀過一本宋宮演義,書中記錄有李煜夫人小周后發明過一種“帳中香”,將火香用鵝梨蒸了,置于帳中,沾著人氣,便發出一股甜香來。李煜也用茶油花籽制出一種花餅,名為“北苑妝”,那是有香味的化妝品,特受妃嬪宮人的喜愛。還將茶乳片,制作各種香茗,加上92種甜香點心等,他在飲食文化中也有所作為。

  “窩囊廢”皇帝在另一曲,可能是飲食、美容文化創意的天才。

  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臻于享樂的李煜終成亡國之君。所以當趙匡胤的千萬軍馬一朝攻克采石把他釣幾成擺設的十萬水軍迅掃而空,他慌了手腳,無心抵抗就乖乖地舉手投降了。他流著淚被押上船,一路哭到京城,就囚禁在孫李唐莊。

  于是,一個哭哭啼啼的李煜出現在宋都。

  囚徒生活寂寞凄涼。這時,他幾乎失去了一切,惟一沒有失去的只剩下詩詞了。詞最終要了他的性命,詞又是他活下去的依據。一個既無硬骨又不會逢迎的李煜,只能與詞共舞打發余生了。那些詞浸滿了血淚,不再是輕吟淺唱,前是凝結了國破家亡的悔恨悲怨。七夕,他寫下那首著名的《虞美人》,誠知“不堪回首”還非要回首,他已經不能自已。周后因是他的生日備下酒菜,聊以致賀。李煜讓她唱歌,自己以笛伴奏。不想隔墻有耳,報與宋皇,一杯鴆酒把他的終點留在了那個村莊。

  李煜去了潤留下了。詞藝的輝煌浸著冷凝的血色,讓靈魂在此間飛天羽化。

  深秋,我去了一趟李唐莊。時間能改變一切,村莊不是原來的村莊了,低矮古舊的老屋越來越少了,錯落的別墅小區讓懷舊的視線沒有了落點。秋風中我駐足良久,細聽落葉空寂的飛鳴。那個哽咽著遠去的故事,會給我們怎樣的提醒呢?

  高中文化散文:又聞杜鵑聲

  沒有目的,卻有情緒;黃昏中,我沿著硬化的鄉村小路緩緩前行。

  因為有杜鵑在不遠處的松樹林外灌木叢中呼喚。而灌木叢外便是筷子長短的稻苗正在欣欣然生長在,在濕潤的細雨中正生機勃勃地綠著。

  高山上難得有這樣的水草豐茂的狹窄的天地,這樣修長如綠帶的水田倒影著遠處山峰的剪影,加上山勢的逶迤,總能夠在水田的清涼中感受到山居之甜美。

  瞧!近處灌木林、野茶樹蔥蘢中怯怯地伸出嫩黃的葉尖;跨過青石板連通的一條山溪,轉過一個山頭,眼前又是松竹婆娑,這里出產的的竹菌是一大特點,金黃花收束花朵的頁面,一切都是那樣的安逸,所以走在這樣的鄉村小路上到也神似閑庭漫步了。小路前面,在村舍不遠處,幾只歸巢的山雞正意猶未盡地蠻橫地霸占著水泥路面,竟然旁若無人般——孩子們已經散去,其時間不過午后的四點來鐘而已。盡管傍晚尚早,可是杜鵑“曖昧“的呼喚卻是來得恰如其分,你聽,杜鵑在灌木從中開始了呼喚,這聲音凄切、殷勤,總帶著一種鮮明的情緒——換句話說,總讓詩人們引起共鳴的和聲——我置身其間,想不多愁善感都不成。可不……

  杜鵑……這是一只被川人更神圣化的“鳥”;而且早已錄音在蜀水的血脈中,烙印在巴山骨骼中。也許血脈中有巴人的鹽,也許骨骼中有巴人的鈣。前者是一種力量,后者是一種精神。不然,為何詩人總是那樣情難禁呢?詩仙李白在蜀地說“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圣在巴東說“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古帝魂”正是杜甫關注的精髓。他總是念念不忘,即使在三峽腹地的云安,也因此而多愁善感起來,他說“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

  在三峽云安,他不僅直接以《杜鵑》為題寫詩詠懷,更新書《子規》說,“峽里云安縣,江樓翼瓦齊。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凄。客愁那聽此……”這是一只什么鳥?自然在杜甫沒有抵達三峽的時候,這只鳥成為他糾結耿懷的神奇的鳥,有著至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當他親臨三峽,而且真實感受大山大水之后,更在意哺育他心底的一只也只屬于他的神鳥。這一回不是杜鵑,而是“沙鷗”了;可惜后來人更少有獨到見解,以為杜甫心底只住著“杜鵑”……

  我曾經寫有一文《杜甫這只鳥,天地一沙鷗》中,這樣論述杜甫與杜鵑的關系。我寫道——

  在藝術人格化的“沙鷗”之前,杜甫其實更關注的兩只鳥——杜鵑與孤雁單說杜鵑鳥。在成都杜甫草堂,他撰寫了《拜杜鵑》,到了三峽的云安古鎮更是十分殷切的寫了《杜鵑》和《子規》兩首詩歌。因為云安乃三峽劉星出生和居住地,所以,對杜鵑和子規十分親切,自然就熟悉杜甫的這些“鳥詩”。

  拜杜鵑,非真杜鵑鳥也,傳說古蜀國教民農桑的望帝、治水興蜀的叢帝。望帝被尊為農神、叢帝被尊為水神。而杜宇化鵑、布谷催春的神奇傳說成為巴蜀地感人至深的人文符號。望帝晚年禪位于開明,退隱青城山,魂化杜鵑,留下“杜鵑啼血”的美麗傳說和“德垂揖讓”的千古佳話。二帝為“天府之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譽為開“天府之師”。所以二帝之遺愛民風,為歷代后人所尊祀。有 “清明拜杜鵑、端午祭屈原”之說,蜀人聞杜鵑而思望帝。于是,杜鵑鳥開始在杜甫的心田飛翔。之后,萬里船,蕩三峽,觀三河床之迥異,登河床臨水碼頭,這杜鵑鳥語再一次觸動了杜甫的琴弦。所以,他到三峽的云安之后,接連書寫了兩首詩《杜鵑》和《子規》。

  前者詩歌曰:“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后者詩歌曰:“峽里云安縣,江樓翼瓦齊。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著名的仇兆鰲在注釋此詩時講了一個故事。宋孝宗時有蜀士新選縣令,帝問以蜀中風景,縣令對云:“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孝宗大稱賞。足見這詩句的流傳度和影響力了。如果說山木是形勝之壯美,那么子規啼則是蜀國三峽的聲音之悅。

  子規,就是杜鵑鳥。這只鳥,和詩魂化為一體,本地有報刊名字就是取自“杜鵑”,而三峽劉星有數十篇詩文均首發于這個叫做《杜鵑》的文學小報;并且滋養著我應該書寫的文化、精神內涵。

  ……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重慶,在三峽,在云陽張歡侯廟旁專門為此建筑了一間簡陋至極卻味道無窮的“杜鵑亭”。倘若在“杜鵑亭”上合上線裝書,關掉手機,聽林中杜鵑,仰山間明月,賞江山風情,眺江城夜景想必更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說起杜鵑亭,正是建筑在長江南岸鳳凰山麓山腳巨石之上的。在張飛廟還沒有整體搬遷之前的舊址上的“杜鵑亭”又叫得月亭。(現在搬遷后,亭前巨石崖壁上有四個巨斗的大字“靈鐘千古”。亭內懸掛一古鐘,古鐘上鑄造有“靈鐘千古”字樣。)

  昔日沒有搬遷前,張飛廟的鐘聲直接穿越三峽江面,穿透狹窄的江面,即使隔著云霧波光,其鐘聲裊裊脆響,傳播到遠方——對岸比鄰自然是十分響徹,而順水直到十里水路的新津口岸,逆流而上直到四方石。在三峽,在江岸,在山間,晨鐘暮鼓敲響在每一個日子里,想不詩意也難——讓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到古剎佛音的氛圍……)其實杜鵑亭一直就建筑在寺廟之外,供鄉民爬坡上坎歇息之用——既無軒窗之閉合,更無雕梁之裝飾;到是觀江風激浪,聽往來故事思江濤潮涌,看過往之鯽,更在紅塵中。所以,我曾經這樣打油到“青石欄桿茅草頂,風霜雨雪四季風;子規鳥兒常噓唏,杜鵑花從繞石縫;勤力攀登別唏噓,線裝書里自從容。借用子美三分意,江上風情貫無穹。”之所以如此記憶深刻,因為,我們一直就這樣看得明白、聽得清楚;在長江漲水季節,有時會陪伴母親一起乘木船過長江去洗漱衣裳,在張飛廟前的巨大的青石板上晾曬床單被褥……

  閑話少說,這一只“文化鳥”在盛唐更是被文人騷客錯愛有加。而李商隱,他的《錦瑟》一出,便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隱晦了。

  蝴蝶與杜鵑,一只煽動著翩飛之夢寐迷離,一只悲啼著悲戚和難舍;是莊子的詭異?還是李商隱的困澀?是蝴蝶效應煽動著求索的困惑?還是杜鵑賦予著別樣的情懷?難怪歷代詩人文豪對此膜拜有佳,執念更久。當然對于杜鵑鳥,更經典的不是詩仙而是詩圣了。莊生曉夢迷蝴蝶,言之附會;“望帝杜鵑”,倒是典故鑿鑿,似乎情可溯源。自然從此在詩意的世界便讓“莊生夢蝶”頻生了幾許禪的韻味來。顯然,僅僅是詩意的意象夠我們喋喋不休千年了,而三峽腹地的“秭歸”卻更是登峰造極了。

  在三峽地區,有這樣的傳說——子規鳥又名姊歸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在每年農歷五月春夏之交,此鳥的叫聲是“我哥回呦!我哥回呦!”。而這語音則被刻意地附會為杜鵑鳥在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節來祭祀屈原。這是三峽人對屈原的最直接的緬懷和真摯的情感吧!這種將摯愛和鳥語聯系起來確實說明了三峽人對屈原為代表的那種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情愫。事實上,《離騷》對于這鳥語也是情有獨鐘的,他曾經嘆息到“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此大夫所問的鵜鴂的鳥鳴正是后來學名之杜鵑鳥。舉凡先賢關切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就這樣被文化定格,并且傳承至今了——這下里巴人,這自古蠻荒之地,這活生生的楚國,就這樣悲愴地融入中原文化中,但是內在的精魄卻只能用這鳥語,這鳥名凝固下來。(請原諒,這里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中原文化就這樣糾結起來。事實上存亡代謝的不是民族的興旺滅絕,而是華夏的文化就這樣在三峽的峽谷——這一只悲愴的單簧管的曲調里起興、高昂、嘶啞、抒情、繁衍、生息……

  這布谷聲,這“不如歸去”聲,這哀哀呼喚聲,真是讓人難以釋懷。這是杜鵑和屈原的關系,但是逆流而上不遠,便是古巴國的地界了。在古巴國,有一位明君名叫杜宇;而傳說中,杜宇化魂為“杜鵑”,便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悲情的故事。

  不知不覺已然是傍晚了。我冒著細雨趕回校舍,校舍空寂無人,唯有茂密的竹林從矮墻外探出頭來;而竹林深處,杜鵑又如約悲戚地謳歌起來。其聲凄凄,其言昭昭,其影渺渺,其魂漫漫。

  我打開手提電腦,泡上一杯新茶,我在寫作;我正在寫作中……關于杜鵑,《禽經》云∶“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大致也如此述說這故事

  其實,在晴朗的日子,在鄉間田野,在山峰深處,杜鵑的聲音不盡是悲鳴的怨婦之泣,不盡是離人悵惘之淚,不盡是茫然無目的倉惶;而是,而是“布谷布谷”的催促聲了。

  這里的農田,已經不再成為鄉民的主要勞作場所了。許多的冬水田儼然干涸,早已不再耕作了,而我面對的孩子們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鋤禾日當午”之類的農諺同樣地十分的生疏了。更是對“二十四節氣歌”十分陌生。換句話說多數的留守兒童的家庭不再依靠鄉村的哪一畝三分地來生存,他們僅僅是被進城務工的打工者們“遺棄”在田野的種子而已;而且在新城鎮化進程中,他們對于田園不再有半分執念,也不再熟悉,更難以熱愛……

  有教師是農村家庭,前幾年他們曾經實驗過。一年的水田只能耕種一季,但是一季下來,除卻所有的人工和物質資料的成本,收成結算幾乎是負數。他給我算了一筆賬……最后他苦笑著說,也許最大的收獲是“這些糧食吃著放心”,因為“是自家親自勞作換來的”。事實上,全部請人耕作自家的田地(采用原始勞作法)的話,應該是虧本的買賣。一家一戶的可耕地,勞作和產出在現在鄉村勞動力市場上總體分析,應該是虧本的“工作”;這也難怪成年勞動力紛紛外出謀生了。這樣就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我們就面對這樣的留守兒童。他們既是田地的小主人。但是,小主人已經義無反顧對這塊賴以生存的田地沒有任何的念想,另外一方面,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卻是別人的城市,他們渴望那樣的生活,但是卻只能站在“燈火闌珊外”。——盡管這里的山美、天近、水清、林茂……但是這里卻容不下未來——這些留守二代,我的學生,盡管馬上就擺脫少不更事的年紀。但是,無一例外地是,他們對鄉村的一切農事知識幾乎為零——這些農家的孩子們,他們跟關注的是外面的世界,盡管外面的世界早已隔斷了他們最天然的親情,但是,這也不能阻止他們新的夢想。這些夢想和鄉村無關。所以,他們既不知四時季節,氣候變化;更不知獲得和失去一樣的痛苦……我曾經讓他們在“心愿墻”上張貼他們的夢想,可是沒有一個夢想和鄉村,他們的故鄉,他們生活的現在有關;他們用手機和世界聯系,用微博和qq與世界交流。他們關注的是鄧紫棋的《龍卷風》是《街舞少年》是《我看你有戲》是《跑男》……這些時尚娛樂與音樂……但是對杜鵑鳥啼,絕少有如此悲戚的聯系——他們盡管是留守兒童。

  也許,正是這樣的一個綜合的矛盾體,我讓他們編排的“六一文娛”節目體現了這樣一種矛盾的糾結。這個小品舞蹈劇名叫《穿越在鄉村的奇遇》。內容正是鄉村故事詩意化和街舞少年的青春夢(這個集合了小品、舞蹈、古詩、新農村諸多元素的節目,竟然獲得六一獲活動的第一名,此是后話)……

  現在,夜已深沉;周遭靜寂如“僧敲月下門”的靜謐,或許連悲戚的杜鵑鳥也休息去了吧!只聽見鍵盤被敲打的清脆的聲響。是我在寫作?還是鍵盤在自由的舞蹈呢!

  在夢中,我想到了三峽地區最別致的兩只鳥,一只是杜鵑,一只是沙鷗……那么,我會夢見那一只鳥兒呢?

307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黑人天堂av在线| 缝鞋子针法视频| 我爱我爹全集高清版免费观看| 欧美乱淫av片免费黑鬼| 宋小莹| 拔萝卜无删减| 少女模特电影| 免税车中企诚谊| 热带夜电影| 免费观看潘金莲| 龚婉怡| 武汉日夜| 红髅| 速度与激情15| 八角笼中电影| 什么水果是热性的| 鸣鸟不飞oad| 埃文蕾切尔伍德满天星| 情人意大利| 东星斑鱼图片| 肢体的诱惑| dnf代码大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三级ⅰ| 内地伦理片| 雪中悍刀行第一季电视剧免费观看 | 含羞草传媒2024| 《爱的温暖》电影在线观看| 全球高考图片| 即将到来1983年美国电影| 烽火流金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 长靴靴虐视频vk| 青草国产视频| 分手男女| 视频xxxx| 德鲁| 淡蓝色的雨简谱| 2025微信头像最新版本| 我和我的| 密使2之江都谍影 2013 于震|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及注释| 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