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教學設計(2)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以本文為例,了解事理說明文的基本特點。
2、學習以邏輯順序安排結構,并從多角度說明事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
1、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發現問題的習慣;
2、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以邏輯順序安排結構,并從多角度說明事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課文的邏輯順序 ,進一步理清行文思路。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贊嘆紅花的鮮艷美麗,提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問題。(總)
第二部分:(第2—10段),說明花朵呈現紅色的各種原因。(分)
第三部分:(第11段),對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原因作概括。(總)
導入新課學習。
2.視頻欣賞,導入新課。
二、語句賞析
1.《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選取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名作為文章的標題。
課文的標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個設問句,它起著三個方面的表達作用。一是抓住人們所熟知的花的特征(“紅”)提出問題,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設疑激趣,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富有吸引力;三是聯系全文結構看,主體部分從六個方面說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原因,每說明一個原因都用“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開頭,使文章脈絡分明,具有明快的節奏感,增添了藝術情趣。
2.“蜂爭粉蕊蝶分香”,昆蟲給花完成傳粉受精的任務。
“蜂爭粉蕊蝶分香”,出自溫庭筠的《惜春詞》。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詩辭藻華麗,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后詞的大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
惜 春 詞
百舌問花花不語,低回似恨橫塘雨。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
愿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還蕩搖。秦女含嚬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
在這里引用這句詩,既形象地說明了昆蟲在植物中傳粉受精的作用,又增強了說明文語言的文學性。使讀者在明白事理的同時,獲得美的感受。
3.花朵的紅色是熱情的色彩,它強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奮。
怎么理解“紅色”能“令人精神振奮”?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顏色不僅會使人產生冷暖、輕重、遠近、大小等物理感覺,而且確能引起人的情感變化。這是因為,作為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各種色彩,雖然本無所謂感情、情緒,但當人們在認識、改造自然中,逐步在心理上對自然景物的顏色產生一定的感情反應,各種色彩便包含了情感因素。拿花朵來說,紅色與橙色的花朵往往使人興奮,象征著希望和幸福,愛情和快樂,至于其他色彩如綠色是中性色彩,具有青春的活力,使人安靜,青色代表著純潔、高尚,同時也給人們涼意,使人沉靜、鎮定等等。
4.在光譜里面,與綠色鄰連的,長波一端是黃、橙、紅,短波一端是藍、靛、紫……向短波端發展,是藍色和紫色。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太陽色是七色光帶,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短不一,紅光波長,是長波的一端,橙、黃漸次,綠光波長短居中,紫光波短,是短波的一端,藍、靛漸次。裸子植物原始形態的花色以綠色為起頭,分別向長波一端和短波一端發展,如圖示:
紅←橙←黃←綠→藍→靛→紫 紅←綠→紫
(長波一端)←(花色的起點)→(短波一端)
三、主旨歸納
本文以花朵呈現萬紫千紅為重點,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種花色的成因,科學地說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們自身的各種條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對它們作用的結果。
四、寫作特色
1.以歌曲名為題,以問為題,以題貫穿全文。
課文的標題借用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可以更加吸引讀者。同時標題也是一個問句,這不由得使讀者在閱讀時也產生了同樣的疑問,更能吸引讀者往下讀,去探討問題的答案。縱觀全文,由于使花朵呈現紅色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作者在每介紹一個原因時,都會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領起,使讀者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要說明的內容。這種方法在修辭上叫做間隔反復。它可以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脈絡分明,節奏明快。
2.文章的結構嚴謹,采用了多種說明順序。
(1)從現象到本質:現象——“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本質——造成花朵呈現紅色的各種原因。
(2)從主到次,從內到外:介紹花朵呈現紅色的六方面原因時,從“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到“還需要……”、“還有……”等相對次要的原因;從花朵自身條件(物質基礎、物理學原理、生理需要、進化觀點)到外部的因素(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
(3)時間順序:例如介紹自然選擇時,從“億萬年前”的裸子植物,到后來出現的被子植物,以時間順序說明昆蟲在自然選擇中的作用。
3.科學性強,語言深入淺出,準確。
全面的介紹了花朵呈現紅色的各種原因。涉及的范圍很廣,語言深入淺出,用平實的語言解釋復雜的原理。
本文語言準確、嚴密。如第4段舉例說明白花細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變化會引起花色由白變紅,“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會變色;“特殊”修飾“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極個別的;“一般”修飾“花”,表示特殊情況除外。“萎謝之前”、“早晨初開的時候”、“中午”、“下午”、“初開時”都是在時間上作了限制;“少量的”是數量上的限制;“微”、“淡”、“深”、“漸漸”是對程度的限制。這些修飾和限制性詞語的恰當運用,準確而嚴密地說明了事理。又如,文中在說明事物的特點時,多處恰當地運用了近義詞。講花的初開用“濃艷”,形容色澤的深度,講人對花紅的感覺用“鮮艷”,形容色澤的亮度;說明花瓣由綠色開始逐漸進化,限制“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就用“比較顯眼”,修飾進化途徑中“最成功”的“紅色的花”則用“最耀眼”,等等。
4. 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
本文多處運用了舉例說明。如列舉菊花、添色木芙蓉的例子說明有些白花變色的原因,先舉菊花萎謝之前微呈紅色的例子說明少量花青素的存在,后舉添色木芙蓉花色一日三變愈開愈美麗的典型例子,說明細胞液里花青素含量逐漸變化所起的作用,選例精當,具有趣味性、知識性,通俗而確切地說明了道理。
又如說明人工選擇對植物的影響比自然選擇更顯著,列舉國內人工栽培牡丹新品種和國外人工培育大麗花、虞美人的例子,精當有趣,既使讀者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又生動而透徹地說明了花兒這樣紅“歸功于人工選擇”的道理。
本文又多處運用了比較說明。如,將花青素在酸性的細胞液中呈現紅色,與花青素在堿性或中性的細胞液中呈現藍色或紫色相對照,說明花朵呈現紅色源于自身的物質基礎—花青素;將酸性的花青素把紅色的長光波反射出來,與中性或酸性的花青素以及胡蘿卜素反射出其他顏色的光波相對照,說明花朵呈現各種顏色的物理學原理;將紅花在陽光強烈的地方生長反射熱效應大的長光波,以保護自身不致引起灼傷,與藍花在陽光弱的地方生長反射熱效應小的短光波、吸收熱效應大的長光波,以利于它的生理作用相對照,說明花兒這樣紅的生理需要方面的原因;將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相對照,說明人工選擇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種方面所顯示的優越性。
五、課堂總結
課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采用了多種說明順序,深入淺出,準確地介紹了各種花色的成因,科學地說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們自身的各種條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對它們作用的結果。
六、板書設計
語句分析
文章主旨
寫作特色:
1.以歌曲名為題,以問為題,以題貫穿全文。
2.文章的結構嚴謹,采用了多種說明順序。
3.科學性強,語言深入淺出,準確。
4. 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
七、作業布置
就本文介紹的科學知識,談談你自己的認識,寫小文章介紹一下。字數500字。
八、課后反思
這節課上,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具體的教學步驟,都緊密與新課標相結合,把教師“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讓學生的各種活動占領課堂,聽說讀寫,腦、手、口相結合,做到了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不斷深入,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動手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