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孤山大孤山教學設計
過小孤山大孤山寫山川景物形象,并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趣。作者舟行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但作者能用精彩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征進行描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關于過小孤山大孤山的教學設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過小孤山大孤山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1、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2、區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第一節
一、導入:
由《書憤》導入。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陸游是一個高產的作家,其詩作今存9000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
陸游的詩歌為什么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這與他的家世和經歷有莫大的關系。首先看陸游的家世: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常常談論國難國恥至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再看看其經歷: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經歷,促使他產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志愿。
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擊排斥陸游。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過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三、結合注釋,掃除字音、字義障礙,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師講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詞句:
2、學生翻譯本段詞句:
3、質疑、釋疑:
A、本段寫何處之景?作者給我們介紹烽火磯戍守情況有何作用?
烽火磯。
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畫出本段寫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磯怎樣的特點?
高峻、怪奇等特點。
C、本段寫景采用怎樣的順序?
先寫遠視所見,只不過覺得烽火磯“突兀”罷了,除此之外別無佳處。再寫近觀,近觀之景則異彩紛呈。
D、這種遠近對比的寫法有何作用?
不僅使人的認識一步步真正認識到烽火磯的佳妙之處,而且能收到曲徑通幽的藝術表達效果。
4、教師講解第二段重要詞句。
第二節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點:
二、學生翻譯第二段詞句:
三、質疑、釋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說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畫本段景色描寫的語句,說說本段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寫的重點對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點?
烽火磯至沙夾一段水路所見。
小孤山和澎浪磯。
小孤山峭拔秀麗,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3、文章是怎樣表現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
運用對比手法。將金山、焦山、落星山這些天下名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又用它山與小孤山對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這一特點;用山上有樓觀亭榭的金山與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對比,襯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廟宇的荒涼、殘破,更是為了說明小孤山若是以“樓觀亭榭”稍加裝飾,則會“高出金山上矣”。
4、寫小孤山峭拔秀麗這一特點,采用的是什么寫景順序?
由遠及近。
四、串講第三自然段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