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與做人閱讀答案
《為學與做人》閱讀材料
怎么樣才能不懼?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屬于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豐富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么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正氣,至大至剛。人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第二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么百煉鋼也會變為繞指柔了。總之,一個人意志由剛強變柔弱易,由柔弱返剛強難。自己做不起自己主,還有何事可做?只有奮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練到家,自然是看自己應做之事,一點也不遲疑,扛 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左支右絀的丑態。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面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練,所以你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自動。
諸君啊,醒醒罷!你成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1922年12月,選自《閱讀名篇——中外演講辭卷》)
《為學與做人》閱讀題目
1.作者認為為學與做人應是什么關系?“成一個人”的標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認為“怎么樣才能不惑”?“仁者不憂”的原因又是什么?試各分點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體部分的論述和論證有何特點?這樣寫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兩節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學與做人》閱讀答案
1.因果關系。智、仁、勇三者兼備,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1)①須有相當常識,②做事須有專門智識,③遇事能斷的總體智慧,④有根本判斷力。
(2)①儒家“仁”的人生觀認為宇宙和人生永遠不會圓滿,因此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 。由此我們就不會憂成敗。②儒家“仁”的人生觀認為無一物為我們擁有,既無所得,當然無所失。因此我們便不會憂得失。(意思對即可)
3.引用孔子的話作為中心論點,先總述,后并列展開論述,層次清楚;每一層又都以問句起頭,不僅條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4.設問、排比、呼告等。連續的設問鏗鏘犀利,促人思考,三個“……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斬釘截鐵,不僅有真知灼見,而且充滿激情,氣勢極強盛。“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看了“為學與做人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