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類非遺項目本真性閱讀答案
《民俗類非遺項目本真性》閱讀材料
毋庸置疑,民俗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演變,甚至消亡。因為民俗需要一定地域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自覺參與。如果民眾的參與意識與自發性減弱了,或者可參與的人少了,那么它將可能走向消亡。
對于瀕臨消失的民俗類非遺,是任其固步自封、隨自身發展規律經受歷史的考驗,還是對它進行加工創新,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民俗研究學者對此莫衷一是。
一方面,專家認為非遺傳承應該保持原真性,過于“現代化”的變相嫁接、創新、改造將使原生態的非遺變得程式化、庸俗化,失去了本真性。很多地方的民俗歌舞申請非遺時,唯恐它太“土”或者不夠“美”,于是添枝加葉、隨意改造,經過鄉、縣、省層層改造,到了北京就面目全非了,研究民族歌舞近30年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巫允明對此十分痛心。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也表示,很多地方有貼窗花的習俗,雖然有的很樸拙,但是通過剪窗花、貼窗花,人們漸漸進入春節祈福的儀式中,這才是窗花的精神旨歸,樸拙也是一種美,如果都按某些外行的意愿改得同樣精致,談何“文化多樣性”?
但另一方面,在不斷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在生產關系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中國,專家又不得不認識到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發起人馮驥才所說的現狀——“眼下的中國,幾乎每一分鐘就有一種民族文化在滅亡”。非遺無法抗拒社會時代變遷給它帶來的影響,如果不搶救,如果不加入時代性、符合現代審美的元素,或許等待它的只有消亡。當人們在呼吁“豐富與發展也是一種保護”的時候,當古老民俗處于后繼乏人的狀態,或許加入新的元素是它的一條“生路”。
(事實上,在政府的介入下,如今很多非遺項目被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造”。)被改造后的非遺或許讓有些人嗤之以鼻,但也可能會讓某些群體喜聞樂見。
當我們在舞臺上看到靈巧可愛的少兒版魚燈舞的時候,當我們在廣場上看到頗具現代審美的女子版魚燈舞的時候,或許,也正是我們理性思考并理清非遺傳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民俗性與時代性、單一性與多元性、廣場藝術表演與民間傳習等多種關系的時候。 (選自《中國文化報》2011-09-20)
《民俗類非遺項目本真性》閱讀題目
1.語詞理解。第4段“莫衷一是”如何解釋?
(思路提示:倘使平時沒有積累,可根據第5、6段不同觀點歸納概括出詞語意思。)
2. 整體感知。關于民俗類非遺,專家有哪些觀點?請根據全文加以簡要概括。
(思路提示:聯系題目,對專家兩個方面的觀點加以提煉概括。)
3. 句意理解。請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思路提示:抓住“改造”,從文中對非遺民俗文化的改造中思考。)
4. 情感剖析。面對瀕臨消失的民俗類非遺,全文表現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思路提示:聯系題目,正視現狀,表述作者情感。)
5. 結構分析。本文在結構上怎樣布局安排寫作內容的?試加以簡要分析。
(思路提示:首尾聯系,思考布局。)
《民俗類非遺項目本真性》閱讀答案
1. 不能決定哪個是對的。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2. 一方面,專家認為非遺傳承應該保持原真性,過于“現代化”的變相嫁接、創新、改造將使原生態的非遺變得程式化、庸俗化,失去了本真性。另一方面,專家不得不承認,面對非遺文化遺產的不斷消亡,古老民俗處于后繼乏人的狀態的時候,豐富與發展也是一種保護,加入新的元素是它的一條“生路”。
3. “改造” 照應前文“很多地方的民俗歌舞申請非遺時,唯恐它太‘土’或者不夠‘美’,于是添枝加葉、隨意改造,經過鄉、縣、省層層改造,到了北京就面目全非了”,說明人為“改造”使非遺文化在傳承時失去了本真性。
4.痛惜又無奈。希望既能保持本真,又能適當加入新元素使其后繼有人,傳承下去。
5.開頭先從改造過的魚燈舞引起民眾不解和不滿入手,引出民俗;繼而通過專家視角,從兩個方面表述觀點;最后照應開頭,以各種版本的魚燈舞引發思考作結,引發讀者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理性思考。
看了“民俗類非遺項目本真性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