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閱讀答案
《新時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閱讀材料
由此,我們可以將政府公信力分解為三個構成要素,即政府組織、社會公眾及兩者問的雙向交流機制。作為公信力的主體,由于政府擁有更多的公共權力,所以相較于民眾而言處于強勢地位。但由于公信力對于政府的存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政府應當自覺履行基本職能。完成民眾預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約束權力的制度安排。社會公眾對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帶有個人特質的,當政府需要更廣泛的支持時,就必須考察社會中最主要群體的需求,在各階層間分配資源的過程中確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傾斜。政府和社會公眾的交流互動系統是一種輸出與反饋的機制,從現實中看,大眾媒體是最為接近這一機制的體系,尤其是在新媒體出現之后,交互式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給予公眾一個參與政治進程、影響政治決策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政府行為本身的內涵與外延。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受到更多的輿論監督與壓力,迫使其更具響應性和代表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個公共環境的改善。
從國內外政治進程來看,隨著政治文明的不斷發展和政治生態的不斷優化,政府未來的方向將從管制型逐步向服務型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政府角色和政府公信力的內涵也會發生變化。管制型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強制力,這一強制力通過無限擴張維護并增強人們對政府的依賴。而服務型政府的公信力則基于政府的代理人角色,社會公眾作為委托人要求政府采取恰當手段達到人民的預期。因此,通過政府職能設置與政府責任的一致、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一致、向公眾承諾與承諾兌現的一致、政府取信于民的管理途徑與民眾信任政府預期的一致,將服務作為政府改革的價值取向,促進政府公信力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成為影響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對公平機制和開放環境的需求與我國政府職能相對落后的矛盾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市場機制所引發的行政權力異化行為——腐敗、不正當競爭等,也惡化了人們對政府公信力的評價,而我國制度體系改革的滯后也使政府的信用保障機制難以落實。與此同時,民眾參政意識的逐步提升以及民意表達渠道的不斷拓寬,也對我國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政府職能與時俱進,重塑政府公信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須解決的課題。
《新時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閱讀題目
6.下列有關“政府公信力”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政府公信力的主要獲得途徑是政府的行政行為,包括在進行利益分配時所采取的針對 不同社會個體所提出的方案及其實施的方式和途徑。
B.政府公信力體現在社會民眾對政府的認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價值理念、行政決策和 工作方式符合民眾預期和意愿,公信力就高,反之則低。
C.政府公信力的客體是社會民眾,盡管他們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但擁有監督政府的權利, 影響政府的政治決策,左右政府的行政行為。
D.政府公信力的內涵與政府角色一樣,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政治文明的不斷發展和政治 生態的不斷優化,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7.下列對影響我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政府職能沿襲管制型政府的傳統,落后于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對公平機制和開放環境的 需求,引起了民眾的不滿。
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眾參政意識逐步提升,民意表達途徑不斷拓寬,也對政府的公 信力帶來巨大挑戰。
C.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尋租,腐敗、不正當競爭等權力異化行為開始出現,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D.我國在制度體系方面的改革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我國的信用保障機制難以 落實,也影響到了政府的公信力。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政府要想取得民眾的廣泛支持,就要了解民眾的需求,在對資源進行分配時要保證絕 對公平公正,求得各個階層的利益平均化。
B.新媒體出現后,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受到社會民眾更多的輿論監督與壓力,這在一定程 度上有利于整個公共環境的改善。
C.服務型政府以服務社會公眾為價值取向,政府組織以委托人的身份行使社會民眾賦予 的公共權力,以實現民眾的預期和意愿;
D.我國目前正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隨著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務型的逐步轉變,政府公信力 將不斷提升,社會民眾對政府的依賴也會不斷增強。
《新時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閱讀答案
6.答案:C 解析:C 項“左右政府的行政行為”與文意不符。
7.答案:B 解析:“我國民眾參政意識逐步提升,民意表達途徑不斷拓寬”不是影響政府公倌力提升的原因。
8.答案:B 解析:A“保證絕對公正公平,求得各個階層的利益平均化”與文意不符,C張冠李戴,具有“委托人的身份”的應是“社會公眾”,而不是政府組織.D “社會民眾對政府的依賴也會不斷增強"有誤。
看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