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漢字前途之爭閱讀練習及答案
《方塊漢字前途之爭》閱讀材料
⑷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各種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隊的機會。對于二進制的計算機編碼而言,一個漢字只相當于兩個拼音字母。同一個文本,漢字的篇幅最短,輸入計算機的速度也最快。漢字直觀,承載的信息量遠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漢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數量的方塊字經過搭配,可以構成無限多的新詞;而依靠拼 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斷制造新的單詞才能表達不斷出現的新概念。因此,漢字常用的只有幾千字,而英語的詞匯量早已超過40萬,在應對新概念大量涌現的科學發展中并無優勢。
⑸語言是文化傳承的主角,以漢語作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在科學創新中應當具有潛在的優勢。一種文化能夠保持幾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參考的是猶太民族,三千年歷史有兩千年流離失散,卻始終堅守著猶太教和希伯來文。在外界壓力下,猶太人憑著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以一千多萬的人口,贏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華夏文化同樣具有尊重知識和智慧的傳統,是不是也在深處蘊藏著科學創新的基因,從而也有問鼎世界科學頂峰的前景?
《方塊漢字前途之爭》閱讀題題目
14.根據文意回答:有人認為漢字沒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⑷段中劃線句運用的說明方法,并結合內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推敲詞句,回答問題。(5分)
⑴第⑶段中加點的“往往”一詞能否去掉?請結合內容說明。(3分)
⑵細讀第⑸段,說出加點的“潛在的優勢”所指的內容。(2分)
17.結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說明:“砼”字體現了漢字在科學表達方面具有哪些優勢?(4分)
“為了方便讀寫,我國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將‘混凝土’一詞簡化為‘人工石’,后又將這三個字組合成一個新字——‘砼(tóng)’。現‘砼’字已被廣泛采用于各類建筑工程的書中。” ——百度百科
《方塊漢字前途之爭》閱讀題答案
14.(4分)漢字復雜難學,歷史上只為少數人所掌握;方塊字不適合于科學表達(“不適用于發展科學”或“邏輯不分明”)。
15.(4分)列數字、作比較。通過具體數據的比較,更鮮明地突出漢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經過搭配,可以構成無限多的新詞”,或“在應對新概念大量涌現的科學發展中具有優勢”)的特點。
16.(5分)⑴(3分)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數情況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國人寫論文都有“論證不嚴、邏輯不清的毛病”,與事實不符,語言不嚴密。
⑵(2分)(以漢語作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具有尊重知識和智慧的傳統(或“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
17.(4分)“砼”字讀寫方便,輸入計算機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頭”的意思,可見漢字直觀,信息量大;“砼”這一新字由三個簡單的字合成,可見漢字構造新詞的信息熵高。
看了“方塊漢字前途之爭閱讀練習及答案”